日本科學家發現動物的睡眠開關,人類即將進入可以冬眠的時代
2020.08.08 20:00甘雨
本文,仍然是政治邏輯學專題。未來,由於科技的發達,人類可能產生一種新的生命狀態、生活方式,即冬眠。然而,國際社會錯綜複雜,各個國家對於人類冬眠的態度肯定針鋒相對,是否允許?是否採取?如何開展?各國的政治、倫理、法律、經濟、人文、宗教情況不同,認知及反應就不相同。
一、
甘雨說,冬眠,也稱冬蟄,是自然界極少數動物的一種生命狀態、生活方式。我作出的這個冬眠定義,強調動物冬眠涉及它們的生命狀態、生活方式。
生物仿生學的課題應該包括探索某些動物為什麼會冬眠?為什麼能冬眠?冬眠中的動物生理變化?冬眠類動物進入冬眠的環境條件?是環境因素觸動冬眠閥門?還是環境因素促使產生某一生物化合物而觸動閥門?自身因素?化學物質是否影響動物的冬眠?化學物質如何影響動物的冬眠?人類是否可以找出動物的冬眠閥門?人類刺激動物的冬眠閥門是否可以使它冬眠起來?
進而在生物學、生理學上了解人類可否進入冬眠?如何進入冬眠?
二、
人類冬眠的可行性之一,動物冬眠與個體的軀體大小無關,大的如黑熊,小的如松鼠。所以,形體高大的人類,軀體大不是冬眠的障礙。
冬眠,是自然界極少數動物的一種生命狀態、生活方式。存在冬眠現象的動物有松鼠、蛇、青蛙、蟾蜍、亞洲黑熊、蜥蜴、蚯蚓、北極熊、蝸牛、鱷魚、刺蝟、烏龜、蝙蝠、黃蜂。注意,不是所有這些種類的動物都會冬眠,而是其中的某個某些族群。
三、
人類冬眠的可行性之二,藥物可以誘使患者出現類似冬眠的狀態。比如,具有複雜藥理作用的抗精神失常藥鹽酸氯丙嗪,醫療中被稱為冬眠靈,配合另外幾種藥物組成冬眠合劑。對患者使用冬眠合劑,可以抑制體溫中樞,使體溫降到34℃或更低。如此低溫之下,患者機體的基礎代謝下降,組織耗氧量降低,器官活動減少,對外界刺激反應減弱,於是進入一種類似變溫動物"冬眠"的深睡狀態,此即稱為人工冬眠。
四、
人類冬眠的可行性之三,曾經有過個人在低溫環境生存了24天,而從事理、生理上講,能夠那樣生存24天,安知不能生存240天?
2006年10月日本經濟新聞曾經報導,當時一名男子在日本神戶市六甲山遇難,24天後獲救時體溫僅有攝氏22度,就算不幸罹難也並不奇怪,但這名男子居然仍有微弱呼吸,最後保住一命。
這種情況跟「冬眠」極為雷同,但在這個引發騷動事件的10多年後,讓人聯想到「人類只要開啟某個模式也有可能冬眠」的新聞出現,那就是從老鼠身上找到了「睡眠開關」。
五、
人類冬眠的可行性之三,日本科學家已經找到動物的睡眠開關。
中國大陸地區的「中央社」東京2020年8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說,日本科學家在老鼠身上發現被稱為Q神經的睡眠開關,只要經過強烈刺激,老鼠身體就會變冷進入類似冬眠狀態。
日本筑波大學國際統合睡眠醫科學研究機構教授櫻井武等人,6月在老鼠身上找到了能造成類似冬眠狀態的腦神經迴路,並將研究報告發表在英國的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在老鼠的實驗中,只要強烈讓主掌腦部睡眠與清醒的一部分神經(稱為Q神經)活動,老鼠的身體就會變冷然後靜止不動。
這種降低體溫與體內代謝,以便將能源消耗減到最低程度的冬眠,可說是一種「極致節能」;對生物來說,成了一種阻止時間流逝的方式。
專家對冬眠持慎重態度,認為還有更多必須解決的問題,但就算如此,這次櫻井武等人的研究發現,還是大大地刺激了人們對「這種時候想人工冬眠」的想像空間。
六、
人類冬眠的可行性之四,人類的祖先曾走過冰河時期
中國大陸地區的「中央社」東京2020年8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說,非常熟悉冬眠領域的日本北海道大學教授山口良文指出,很多哺乳類都會冬眠,所以無法否定人類冬眠的可能性。人類的祖先曾走過冰河時期,讓這種能忍耐嚴寒的系統進化,也不是不可思議的事。
在日本北海道、東北地方、北歐及北美等地,一到冬天的酷寒會讓人類活動降低,出現像是憂鬱症狀的「冬季憂鬱」,有人推測,這種症狀會不會就是人類過去曾冬眠過所留下的痕跡。
就算不會冬眠的白老鼠,只要刺激Q神經周邊,一樣會出現類似冬眠的狀態,而包含人類在內的哺乳類動物幾乎都有Q神經。櫻井說,要說人類擁有冬眠的能力也不奇怪。
七、
人類冬眠的可行性之四,人們的醫療實際、長壽欲望、探星必要
中國大陸地區的「中央社」東京2020年8月8日綜合外電報導說,
如果未來「人工冬眠」可以成真,將可望廣泛用在醫療方面爭取治療時間,或是用在太空旅行,實現太空人前往火星探險的想法。
醫療方面,只要有刺激Q神經的化學物質,或許就能像老鼠一樣進行「冬眠」;只要能讓體溫跟代謝降低,就能延緩像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進程,爭取更多就醫的時間。
天文方面,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協助的一間企業曾提出過一份報告書,如果太空人能進入冬眠狀態,減少所使用的氧氣與食物,針對搭載6人、朝火星出發的小型太空船進行試算,就算是地球往返火星需400天的旅程,只要能進入冬眠狀態,對太空人來說也就是一瞬間的事。
歐洲太空總署(ESA)2019年也表明正在研究人工冬眠,雖然進一步的技術研發仍有必要,但也為至今只能在科幻電影看到的世界,帶來一點現實的味道。
甘雨說,的確,醫療上對於某些疾病採取冬眠療法是需要的;現實中延續某些人的壽命具有政治的意義;科研上探測外星的飛行器需要在茫茫宇宙中穿梭十年八年甚至100年,太空人只能被冬眠起來才可以活著達到其他星球。
八、
甘雨認為,既然科學家已經發現動物的睡眠開關,那麼,作為動物一分子的人類,在人工冬眠技術成熟之後,早遲可以進入可以冬眠的時代。因為,社會的需要、人們的欲望,肯定會將人類冬眠技術廣泛應用起來。
只是,未來在推廣人類冬眠技術的時候,會面臨許多政治的、倫理的、法律的、經濟的、人文的、宗教的爭論及麻煩。
九、
說明哈標題的製作,「日本科學家發現動物的睡眠開關,人類即將進入可以冬眠的時代」,為什麼使用「人類」這個詞?
在這裡,用人、個人、人們、人民、日本人、歐洲人等等詞彙,都不恰當。
而人類這個詞,囊括了世界上的所有人、每個人。將來,如果針對人類冬眠的技術成功,那麼在理論上就可以應用於任何地球人每個地球人。
總之,人類是動物界的一個族群,這個族群的個體將來可以共同具有冬眠這樣的生命狀態、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