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為什麼說48歲離世的約翰·約翰森改變了好萊塢配樂

2021-01-09 澎湃新聞

如果關注好萊塢電影配樂,你會發現大導演們的作曲家選擇如此之少。在合適的時候用器樂渲染氣氛、推進情節,用準確的歌曲捕捉當下及點睛,大部分作曲家這樣為大片配樂,冰島作曲家約翰·約翰森(Jóhann Jóhannsson)是個異類。

他得過兩次奧斯卡提名(《萬物理論》《邊境殺手》),玩樂隊彈鍵盤出身,48歲突然離世後我們還將陸續聽到幾部他的配樂作品隨新片上映。

約翰·約翰森

約翰森特別在哪裡?他很少用配樂做推波助瀾這件事。他的電影配樂總是退後一步,創造一個很大的空間,引觀眾至邊緣,讓他們自己往深淵裡眺望。

約翰森死後,有樂評人回憶他的作品,覺得每一部都像安魂曲。不管是他自己的作品,還是接手的電影配樂,他的音樂都有立在廢墟上的空曠感。約翰森喜歡用大編制的弦樂和各種聲效的疊加,但是聽起來絕對不會有紛繁的感覺。哪怕60件弦樂,約翰森也會像使用一件樂器一樣,產生整道灰牆或一匹巨影的效果。

他首次在冰島以外的世界嶄露頭角是與丹尼斯·維倫紐瓦導演合作的《囚徒》(Prisoners,2013)。儘管在此之前約翰森已有與英語影片合作的項目(《為了艾倫》(For Ellen,2012),《真愛效應》(Personal Effects,2009)等),是《囚徒》讓觀眾發現他的不同。

這本來就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懸疑片,一樁簡單的案件用了足足兩個半小時講述。節奏拖得很慢,懸疑的設置滿足觀眾好奇心為小,激發想像為大。約翰森用一支管弦樂隊製造肅穆的恐懼感,用電腦處理過的大提琴暗示魔鬼的彌撒。

在德國作曲家漢斯·季默為《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配樂之前,以氛圍音樂為主體為一部電影配樂的做法既不常見也不為主流所接受。季默既打開了這個空間,約翰森很快成為這一類型的佼佼者。

他和維倫紐瓦導演後來又有過兩次合作,《邊境殺手》(Sicario,2015)和《降臨》(Arrival,2016)兩部影片皆有好口碑。

約翰森為《邊境殺手》所做的音樂和漢斯·季默有異曲同工之感。二人都執迷低沉的霧角聲和金屬質感的貝司線,鼓點機械冷酷,把觀眾的五臟六腑都震到。

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曾被問及,既然故事發生在美墨邊境,為何不用具有當地特色的音樂元素?畢竟「異域風情」遠比新古典和實驗音樂受觀眾歡迎。詹森不諱言地認為這是一種偷懶和不負責任的做法。「配樂的要義是表達人物的心境,描繪局面的氛圍,必要時甚至可以用音效模擬符合特定場合的音效。」

他的意思是,配樂的「樂」不止是傳統意義上的音樂,它可以是任何聲音,哪怕離題萬裡,只要存在內在聯繫的都可以。

《邊境殺手》裡有一首作品叫《The Beast》,維倫紐瓦把他在墨西哥邊境拍攝的很多素材給了約翰森,讓他自由採用,最後的成品像末日鐵蹄緩慢過境。音樂裡的金屬苦澀氣味很合毒品戰爭,它們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

《降臨》是維倫紐瓦和約翰森的第三次合作。這部2016年最出挑的科幻作品講了一個外星文明降臨的故事,但並不恐怖。沿著語言突破人類認知極限的路傷感也寂寞,約翰森用人聲和器樂的疊加做出循環往復的聲效,這聲音不像來自外部,更像從自己腔體裡發出的震顫。他的配樂注入觀眾的潛意識中發揮作用。當女主角初見外星人時,低音頻發地表現隱隱的緊張感。處理過的人聲像巨型生物在空間中移動是他的老把戲,《Hetapod B》中那句不斷重複酷似中文的「我的 我的 我的腦袋呢」(也許就是中文)伴隨密集鼓點和人聲吟誦,後期弦樂漸漸充盈空間如巨大日出,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約翰森在訪談中詳細談過《降臨》的配樂思路:「我知道我會用人聲去詮釋一部主要關於語言和溝通的電影。但我想要用一種不同的方式去運用它,所以我與『Theatre of Voices』這個樂團合作。他們在古早音樂(early music)和當代音樂(contemporary music)上有很深的造詣,精通異國的發聲技巧。我還與Robert Aiki Aubrey Lowe合作,他沒怎麼受過學術訓練,卻有著驚人的聲音,是件強有力而柔韌的樂器。」

原聲的製作在柏林的一間錄音室完成,團隊把16軌的帶子做成環形,即把2英尺的16軌帶子連接在一起,使它待在一個永恆的環狀裡。這樣他們就能不斷疊加聲音,一遍一遍地用這個方法最後得到了一整帶非常厚重有力的鋼琴連續低音。

《銀翼殺手2046》由他擔任配樂本來早就確定,約翰森也像之前的合作一樣事先拿到劇本和素材,已開始音樂的構思。配樂易主漢斯·季默不知何故,約翰森和維倫紐瓦均未給出解釋。

約翰森從2001年開始發表個人作品,2006年的《IBM 1401,A User’s Manual》讓他聞名地下音樂世界。一支60人的弦樂隊和過時的大型計算機運行時發出的聲響合在一起很容易成為乖僻的藝術項目,但約翰森的音樂在那時已趨成熟,臨淵而立的肅穆感毫無沒有虛張聲勢的廉價。

作為新古典主義作曲家的約翰森和電影配樂作曲家同樣受人尊敬,因為他遠離新古典樂「令人放鬆」的缺乏想像力,又用實驗音樂和極簡主義拓展了古典音樂(尤其是弦樂)的邊界。可惜離世太早,如果不死想必還能做出不一樣的東西。

相關焦點

  • 61歲作曲家詹姆斯·霍納空難離世 一生熱愛飛行
    原標題:《鐵達尼號》作曲家空難離世   詹姆斯·霍納   好萊塢最負盛名的電影配樂大師,《鐵達尼號》經典主題曲《我心永恆》(《My Heart Will Go On》)作曲者詹姆斯·霍納,22日不幸遭遇飛行事故罹難,終年61歲。
  • 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遇空難離世 享年61歲(圖)
    據美國媒體報導,曾為《鐵達尼號》《阿凡達》《勇敢的心》《狼圖騰》等影片創作音樂的電影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在本周一的一次私人飛機墜毀事故中喪生,享年61歲。據悉,一架註冊名為詹姆斯·霍納的私人飛機於當地時間周一在美國聖巴巴拉市北部60英裡處墜毀,飛行員當場遇難。
  • 配樂大師約翰·巴裡逝世
    本報訊(記者侯豔)據國外媒體報導,曾為《007》系列影片、《時光倒流七十年》《走出非洲》《與狼共舞》等影片配樂的著名英國作曲家約翰·巴裡因心臟病突發於2011年1月30日在紐約去世,享年77歲。
  • 解密電影《刺殺約翰·列儂》
    解密電影《刺殺約翰·列儂》 2020-07-09 23: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改變好萊塢的傳奇女星去世
    本報特約記者 董 銘曾主演經典影片《亂世佳人》並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好萊塢影星奧莉薇婭·德哈維蘭26日在巴黎家中逝世,享年104歲。「好萊塢黃金時代僅剩的明星之一離世。」媒體和電影業內給予德哈維蘭高度評價,除了因為她在電影上的成就,還因為她曾在上世紀40年代與華納對簿公堂,客觀上打破了當時主導好萊塢的大片廠制。據《綜藝》等媒體報導,德哈維蘭的發言人稱,她26日在巴黎的住所自然死亡。許多好萊塢人物在得知德哈維蘭的死訊後表達了哀思。
  • 闖蕩好萊塢,卻為何突然離世?揭秘功夫巨星李小龍死亡之謎
    他卻在鼎盛時,遺憾離世。關於李小龍的死因真相,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說法,有人認為他是被幫派殺害或者被毒死,有人說他是在與情婦幽會時突然死亡的,還有人聲稱他受到了巫毒教或家族的詛咒。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當年官方又是如何判定李小龍的死因呢?李小龍到底是怎麼死的?
  • 約翰·納什的均衡與偏執
    他是約翰·納什,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均衡」理論的提出者,也是一名「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2015年5月23日,一場意外的車禍讓約翰·納什的生命歷程提前終止,但他的均衡理論和偏執人生,依然令人回味無窮。
  • 白日夢 約翰·列儂
    錄老師問我長大想做什麼我說「快樂的人」老師說我不懂問題我告訴老師,是他不懂人生也改變了約翰音樂事業的發展方向他們的結合及他們在一起為和平和音樂所作的努力至今依然被很多人議論著但現在不同了,他有了家庭列儂宣布退出樂壇專心照顧希恩和家庭而洋子 則負責處理列儂商業上的事情列儂說 「 從15歲起我就投身於音樂事業
  • 約翰·列儂:倒在歌迷槍口下的藝術家
    引1980年12月8日晚上10點49分,列儂在紐約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美國狂熱男性歌迷馬克·大衛·查普曼槍殺,卒時年僅40歲。他們擁有10座葛萊美獎,1座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以及15座艾弗·諾韋洛獎。樂隊作為一個整體入選了《時代》雜誌的「時代100人: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名單。他們是史上最暢銷的樂隊,全球總銷售量估算為6億到10億間。2004年,《滾石》雜誌把披頭四列為史上最偉大的藝人。1965年,約翰·列儂獲英國女王頒發的大英帝國勳章。
  • 《信條》裡的約翰·大衛,曾經只想「擺脫」他那有名的父親丨人物
    圖/視覺中國約翰·大衛八歲那年,丹澤爾·華盛頓憑藉電影《光榮戰役》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次年又憑藉《黑潮》拿下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再到因《颶風》贏得金球獎最佳男主角,隨《訓練日》而來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千禧年時,丹澤爾已經成為好萊塢最具票房號召力、身價最高,且獲獎最多的黑人頂級明星。當年也就只有威爾·史密斯能夠與他在影響力上分庭抗禮。
  • 配樂大師莫裡康內走進「天堂電影院」:20部電影回顧傳奇一生
    7月6日消息,義大利作曲大師埃尼奧·莫裡康內在羅馬去世,享年91歲。他的律師喬治·阿蘇瑪說莫裡康內上周摔倒並折斷了股骨入院。以音樂為特色的長鏡頭以及對人物的近景拍攝,在視頻剪輯的預格式中改變了電影的一些節選,將聲音和視覺結合在另一個層面上,給圖像增添了意義。
  • 2020年好萊塢「亂」了!有人離世,有人服刑,倆巨星人設崩塌
    2020年太特別了,因此今年的好萊塢新聞盤點也和往年大不一樣。這一年的魔幻之處在於,每每我們以為年度最重大新聞已經發生時,總是有新的更令人咋舌的發生,突破我們想像的天花板。1月8日,哈裡王子和妻子Meghan Markle宣布正式脫離王室家庭,這爆炸性決定可以說是對英國王室前所未有的考驗。
  • 坎城電影節|約翰·卡朋特:恐怖大師和老頑童
    怪不得連卡朋特本人都會調侃歐洲人對他的喜愛:「法國人說我是電影作者;德國人說我是知名大導;英國人說我是類型片導演;美國人則覺得我是個過了氣的廢物。」於是,問題來了:卡朋特為什麼能躋身氣質最鮮明的當代電影作者之列?他對整個電影史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 配樂和場景交相輝映:優質的配樂,是影視作品成功不可或缺的角色
    02配樂起源於歐洲的戲劇,配樂也叫BGM,有時候我們偶爾在視頻彈幕中看到網友留言BGM這幾個字母,BGM的全名為Back Ground Music,也就是背景音樂,也稱為配樂或者插入曲,自從電影有聲化之後,配樂才得以迅速的發展,直至今天被用在了各種影視作品之上,一段影片鑲崁入不同的配樂就能夠給觀眾帶來不同的感受。
  • 104歲好萊塢女星去世,長相溫婉卻豔光四射,當仁不讓的時尚ICON
    7月27日凌晨,好萊塢女星奧莉薇·德·哈佛蘭在法國的家中逝世,享年104歲。這位被譽為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後一位巨星的女演員,曾以精湛的演技享譽世界。但除卻銀幕上的形象,私下的奧莉薇可以說是風情萬種,豔麗四射。穿衣品味也是極佳,纖細的腰身是她的著裝中時常要重點突出的元素。比如這一身露腰兩段式翠色長裙,露出了奧莉薇平坦緊實的小腹,褶皺紐扣式上衣則將好身材展露無遺。巨大的鑽石項鍊與耳飾,使得這一身打扮貴氣十足,著實非常華麗。
  • 百萬粉絲女博主在飛機上離世,年僅27歲
    百萬粉絲女博主在飛機上離世,年僅27歲 2021-01-10 1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佩洛西悲痛悼念:劉易斯是巨人,他改變了美國,這是上帝賜福美國
    當地時間周五,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悲痛紀念黑人民權領袖、眾議員約翰·劉易斯的去世,她稱讚劉易斯是一位「巨人」,稱讚他在民權運動中的工作改變了美國,並稱「他是國會的良心。」佩洛西在一份聲明中說,「今天,美國哀悼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英雄之一的逝去:國會議員約翰·劉易斯,他是國會的良心。」
  •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永不消失的理想國
    除此之外,樂隊共獲得了7個葛萊美獎,4個英國音樂獎,一個奧斯卡金像獎(1970年電影《 Let It Be》的最佳原創歌曲配樂)和15個Ivor Novello獎。《時代》雜誌也將成員們列為20世紀100位最重要的人物。樂隊的巔峰來臨,而這裡,卻只是約翰·列儂個人的起點。平靜中醞釀的風暴和年輕人們曾經夢想的榮譽與輝煌共同到來的是現實中的分歧和矛盾。
  • 《指環王》《霍比特人》電影中那些極好聽的配樂,以精靈女聲為主
    它們均出自好萊塢電影配樂大師「Howard Shore」(霍華德肖爾)之手,他不僅為《指環王》製作配樂,同時也是《霍比特人》配樂的製作人。閒話少敘,下面是有關精靈歌聲的背景音樂《指環王1魔戒再現》在佛羅多與山姆在夏爾邊境準備過夜,這時身體散發著光輝的木精靈出場(電影裡是這樣說的,但他們其實是諾多精靈),他們要趕往夏爾西邊的精靈港口「灰港」,他們所唱的是歌頌星辰女神「瓦爾妲」的歌曲:《The Passing of the Elves》護戒小隊在羅絲洛立安森林進入瑁瓏樹組成的群林之城
  • 《回憶約翰·列儂》,71個人的記憶
    2005年12月8日,在約翰·列儂逝世25年之後,小野洋子編輯了《回憶約翰·列儂》一書,她邀請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列儂歌迷、家人、朋友,其中不乏我們這個時代一些最偉大的藝術家,來追憶曾是夢想家、音樂家、表演家和政治活動家的列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