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斯韋妖」現身量子世界,揭秘能量與信息之間的本質關係

2021-01-08 DeepTech深科技

你能想像嗎?電腦上每一個比特信息都「價值」 2.75乘10的負21次方焦耳。你在電腦上刪一個字、在本子上擦除一段話、在腦海中忘掉一件事,都至少要耗費這麼多能量。這可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能或化學能,而是在宇宙中消除信息所消耗的最小閾值。

有沒有想過,在某種層面上,你能把電腦上一行行字符轉化為發光發熱的能量。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這一概念對於飛速發展的量子計算技術有著深刻的理論意義。

在量子的世界中,「能量」和「信息」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概念因為一隻「小妖精」聯繫起來。這隻小妖精的存在曾是熱力學界的百年難題,而最近,它又在各大學術期刊上興風作浪了。

近期的學術新聞包括:

7月10日,一個法國的團隊稱,利用量子疊加和量子漲落原理,麥克斯韋妖能在從量子測量的過程中從系統中吸收能量;

7月5日,英國科學家通過超導電路成功模擬了麥克斯韋妖汲取能量、儲存信息的過程;

去年2月,牛津大學團隊利用兩束光非常形象地模擬了麥克斯韋妖悖論中的環境,並實現了能量的傳遞;

去年1月,一支芬蘭的團隊把小妖精變成了「冰箱」,在低溫超導電路中的電晶體觀察到了溫度變化……

「麥克斯韋妖」是150前詹姆斯·麥克斯韋提出的一個悖論,它違反了熱力學中的第二定律。該定律是我們今天幾乎所有熱力系統的工作基礎,自提出以來,就一直支配著宇宙的能量轉換過程。

麥克斯韋妖悖論:150 年前,電磁學大神麥克斯韋做了一個假想試驗,他想像了一個不與外界有任何能量物質交換的封閉盒子,裡面充滿了隨機運動的粒子;他把其分為左右兩部分,隔板的中間有一道供粒子通過的門。

假設有一隻妖精控制著門的開關,它精確地知道每一個粒子的運動速度,通過不斷地開門關門,它有意向性地把快的粒子放出到隔板的左邊,慢的粒子留在隔板的右邊。這樣一來,一段時間之後,盒子的左半部就會充滿運動快的粒子,而右半部會充滿運動慢的粒子。

在物理上,熵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中最關鍵的概念,它可以被理解為系統的混亂度,比如一盒火柴散落一地,不再呈現整齊擺放,就是一種混亂度增加的過程,即熵增過程。顯然,盒子從混亂的平衡態(快慢粒子混合)過渡到了有序的非平衡態(快慢粒子分開),就是一個混亂度減少的過程,即熵減過程。

實際上,熱力學第二定律規定,封閉系統的熵只增不減,系統隨著時間的流逝只可能變得越來越混亂(另一種初級表述為:能量只能從高溫物體傳導至低溫物體)。

在麥克斯韋妖實驗中,從平衡態到不穩態的演化進程從何而來?當時的科學家百思不得其解。也就是說,麥克斯韋妖的存在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

圖丨麥克斯韋妖

這隻最初出現在詹姆斯·麥克斯韋信件上的「麥克斯韋妖」,一度是物理上最大的未解之謎,在上世紀末被 IBM 科研團隊解決之後,它沉寂了一段時間;重出江湖之後,前幾天更是在《物理評論快報》再次現身——在新的世紀,「麥克斯韋妖」似乎與「量子」站在了一起。

面對前文所提的這些研究,牛津大學團隊的 Oscar Dahlsten 表示:「我們的工作將揭示能量和信息之間的本質關係。」

是的,麥克斯韋妖之所以起死回生,與資訊時代的來臨有著緊密的聯繫,而其中,起到決定性推動作用的又是這個時代最神秘的信息載體——量子計算機。

很明顯,對信息的計算就是對量子比特的處理,而處理的過程本身需要耗費能量。如果把量子計算機看成一個熱力學系統,其作用為利用能量處理信息,麥克斯韋妖就是量子計算遇到的第一座理論大山。

說到這裡,就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量子計算。量子計算機採用「量子比特」代替經典比特表達信息。在量子領域內,一個電子的自旋同時存在「上」和「下」兩種狀態。假設我們的量子計算系統中有兩個電子(兩個量子比特)相互糾纏,它們各自「既上又下」的自旋狀態就相互疊加了。

也就是說,糾纏態的兩個量子比特同時存在「上上」、「上下」、「下上」、「下下」四種狀態(相干態)。每種狀態都有特定的存在機率,比如50%「上上」、10%「上下」、30%「下上」、10%「下下」——實際上,信息被編碼進那四個表示概率的百分比當中去了。

大家不難發現,量子計算建立在糾纏現象之上,而糾纏這一概念本身就與熱力學中能量擴散的現象驚人地相似。正如上文中的兩個量子比特一般,任何量子在不受測量的情況下都會逐漸呈現出波的性質,然後擴散、糾纏、融合為一體,就像封閉盒子中快慢粒子相互混合的過程一樣。量子糾纏難道不是一個從有序到混亂的熵增過程嗎?

圖丨英國物理學家 Sandu Popescu

對這一問題,英國物理學家 Sandu Popescu 就詳細解釋了能量、信息、量子糾纏和熱力學的關係,並因為其研獲得了2016年的狄拉克獎。他認為,熱力學第二定律中擴散的並非粒子的能量或動量,而是信息。隨著時間推移,粒子間糾纏程度變的更大,也就是說粒子個體的信息在越來越多的粒子中共享,同時粒子自身也共享著其它粒子的信息,最終整個系統將變的更加隨機與混亂。

量子糾纏程度的增加造就了熵(混亂度)的增加,並且量子糾纏變化方向與熱力學時間的變化是一致的。我們可以舉一個形象的例子,將這套資訊理論套用到經典的現實情境中:杯子裡的咖啡降到室溫,是由於咖啡分子與空氣分子相碰撞,導致咖啡分子所帶有的能量信息洩露,並被周圍的空氣分子共享。可以說,Popescu 用量子資訊理論重寫了熱力學第二定律。

正如麥克斯韋所說,「能量的耗散取決於人們的認知。」,Popescu 的量子資訊理論就為能量的耗散提供了一種新的認知方式,它或許會在熱力學中掀起一場顛覆性革命。

而且,正因為量子資訊理論,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麥克斯韋妖悖論也在新的時代獲得了全面的闡釋——這還要歸功於目前量子計算領域中最前沿的 IBM 團隊。

1961年,IBM物理學家 Rolf Landauer 首先提出,在常溫常壓下,消除 1 比特信息會消耗至少2.75zJ(2.75乘10的負21次方焦耳)的能量,該數值被稱為蘭道爾極限(Landauer’s limit)。

1982 年,同為 IBM 的學者 Charles H. Bennett 在蘭道爾極限的基礎上提出,麥克斯韋妖在每一次操作(測量)開關門之後,需要消除(也就是「忘記」)上一個粒子運動速度的信息,而消除信息是要做功的,這個代價就是每比特 2.75zJ。所以,小妖精的大腦要耗費能量,並產生出足夠多的熵來抵消他所降低的熵——該系統整體熵增加,不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

圖丨Rolf Landauer

看來 IBM 之所以能在今日的量子計算領域撥得頭籌,正是源於其五十年前的理論儲備。雖然該悖論已經被解決,但它的存在仍然是意義非凡的。麥克斯韋妖仿佛曆史的序幕,以熱力學為原點,在十八世紀末開啟了通往現代物理的一條路。

然後,我們再看看近期的新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小妖精在學術期刊中頻頻現身也不足為奇了。科學家無非是想通過超導、雷射、半導體等方法為這隻小妖精構建模型,並觀測其對信息和能量的處理方式。

在 7 月 10 日的報導中,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Université Grenoble Alpes)的研究團隊就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最新文章。他們表示,利用量子疊加和量子漲落原理,麥克斯韋妖能在測量的過程中從系統吸收能量。

此項研究的領導者 Alexia Auffèves 說:「在現實世界中,熱力學告訴我們如何通過與熱源相互作用,從大系統的漲落中抽取能量(如蒸汽機和水輪機)。而在量子世界中,雖然系統相對來說很小,但由於海森堡測不準定律依然存在漲落的現象。漲落與宏觀的熱源無關,是量子系統被測量的結果。在論文中我們的計算顯示,從這些內稟的、由測量引入的量子漲落中抽取能量是可行的。」

圖丨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 Alexia Auffèves 教授

事實上,現存的麥克斯韋妖的物理模型都有以下的共同點:它們由熱源驅動;只對系統的信息進行測量;並通過獲得的信息作業系統,最後使系統擁有做功能力。也就是說,對信息和能量的操作是分開的。

不過,這次新的麥克斯韋妖與之前的版本不同。這個系統不是由熱源驅動的,而是由測量這一過程本身驅動的。眾所周知,對量子世界的測量本身會導致波函數的變化,就好比上拋的硬幣在落地之前是」既正既反」的疊加態,落地之後,其狀態就必須定在「正」或「反」之間,在這一過程中量子態坍縮。

所以,一個量子比特遭到小妖精測量時,其疊加態就會發生變化;而變化是由「測量」這一行為導致的,不存在其他任何熱源的參與。因此測量結果不僅得到了疊加態的信息,還同時給量子比特提供了態變化的能量。

研究者還在其計算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實驗驗證的方式,利用周期約為 70 納秒的雷射測量量子系統。並且這一驗證方法的可行性已經被近期的一些實驗所證明。

可以說,該團隊在統一能量和信息的層面上又邁出了積極的一步。雖然他們所探究的只是量子資訊理論的一個方面,卻初步表明信息處理的步驟和能量的提供過程是對等的,在理論層面上,該研究意義重大。

從應用的角度說,Auffèves 表示,這一測量機制說明針對信息進行的量子測量操作是會產生能量波動的。反過來,對於在具有某些測量的環境下運行的的量子變化,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一機制逆向計算測量給系統帶來的的能量損耗。

「測量所導致退相干效應是量子計算最大的敵人,我們的成果或許抗這種效應。」

相關焦點

  • 量子信息不守恆定律與信息量子熱力學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知的,可知是可表達的,表達是可計算的,計算是數字的,數字是比特的,比特是量子的,量子是糾纏的,糾纏是一體的,一體就是世界整體的!由此可見世界本身是一分為二,二分為三,三生萬物,萬物合三,合三為二,合二為一!現代自然科學家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材料、能量資源和信息要素共同構成的。
  • 量子計算熱力學新發現:麥克斯韋妖要復活?
    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科學家稱,發現了擦除量子比特信息的獨特的量子特性,對量子晶片的設計將有重要影響。研究者表示,看似被「蘭道爾擦除」理論(Landauer’s erasure principle)解決的「麥克斯韋妖」(Maxwell’s demon)悖論,恐怕又要回到科學家的視野。1961年當時在IBM工作的蘭道爾(Rolf Landauer)發現,在經典計算機——即由0和1數位構成的計算機上,擦除一個數位的信息所釋放的熱量具有一個最低下限值。
  • 麥克斯韋妖親身示範,信息也可以作為一種能量
    麥克斯韋妖是不是很驚喜、很意外、也很奇怪?是不是覺著自己探索到了科學的奧秘?在這個盒子裡面,我們稱這個「看門人」為「麥克斯韋妖」。如果只考慮到盒子裡的狀態,那麼確實沒有問題,熵確實在減小。那麼這個熵減小的關鍵點在哪呢?在「麥克斯韋妖」身上。考慮到盒子整體的熵是減小的,是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
  • 第三次量子革命:信息與能量之間的「熱功信息當量關係」的重要發現
    如果說德國醫生邁爾和英國科學家焦耳對「熱量與功之間的熱功當量關係」作出了劃時代的巨大貢獻,那麼說法國量子物理學家布裡淵和美國IBM電子計算機科學家蘭道爾就對「信息和熱量之間的熱功信息當量關係」就作出了同樣劃時代的巨大貢獻。邁爾、焦耳的「熱功當量關係」導致了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的發現,布裡淵、蘭道爾的「熱功信息當量關係」就導致了質能信息量轉化和守恆定律的發現。
  • 麥克斯韋妖親身示範,信息也可以作為一種能量
    這樣的一個「看門人」需要具備一個特點,就像是某個學校的宿管大媽能夠記住整棟樓的學生一樣,這個麥克斯韋妖需要有較好的記憶力,他花了一段時間把盒子裡面的每個氣體都記住,然後才能知道誰可以通過,誰不可以通過。又或者這個麥克斯韋妖他的記憶力並不好,他不知道誰是誰,那怎麼才能讓準確的人進入大樓裡呢?
  • 第二個麥克斯韋妖——信息熵
    假設乙妖在插入、抽出活塞時不消耗能量,就像它的兄長甲妖在開關閥門時不消耗能量那樣。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在活塞向左、向右的運動過程中,容器內功能轉換關係與熵值的變化。然而,這件事也引起了人們的疑惑:像熵這樣的物理量,是屬於被研究的物質對象自身具有的一種客觀存在,是一個多粒子物質系統某個宏觀態所包含的微觀態數,怎麼會與小妖的主觀觀察、獲得信息發生聯繫呢?這實在讓人難以理解。齊拉特提出了熵與信息之間的聯繫,但沒有能解決這個問題。
  • 麥克斯韋妖要出現才對
    就是你要讓麥克斯韋妖知道這麼多的信息還做這麼多的事情是需要能量輸入的,有了能量輸入,這就不是一個封閉系統了。就跟個電冰箱一樣了,因為電冰箱製冷是靠犧牲了更多的電能才讓壓縮機工作的,這個過程製造了更多的熵增。那巴西這位科學家的實驗到底是咋回事呢?簡單來說就是科學家準備了兩個量子系統。這兩個量子系統其實就是一個CHCl3分子上的碳原子和氫原子。
  • 刪除量子信息時會產生奇特的量子熱力學效應
    Trinity的研究人員在擦除量子的信息中發現了獨特的量子效應,這可能對量子計算晶片的設計產生重大影響。1961年,當時在IBM的Rolf Landauer發現了熱耗散與邏輯上不可逆的運算之間的關係,計算熱力學由此誕生。Landauer喊出了著名的「信息即物理」的口號,提醒我們信息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基於物理實在的性質。
  • 《量子糾纏的具體機制之三:「熱熵、信息和物體」之間三角形關係的發現》
    量子糾纏現象是當前讓所有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們都無法理解的神奇物理現象。量子糾纏現象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物體之間信息相互作用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時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熱熵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光量子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超光速的本質到底是什麼?超導體、超流體、超低溫和超時空的內在關係到底是什麼?等等。我們仍在思考,上帝請別發笑。
  • 愛因斯坦說能量就是質量,他說:信息就是能量
    一旦弄清這些基本概念之間的聯繫,科技乃至人類文明就將出現飛躍。比如愛因斯坦搞清楚了質量與能量的關係後,人類就製造出了原子彈,愛因斯坦也成為科學史上巨人。那麼,如果有人闡明了信息與能量的關係,他是否也會青史留名?答案是肯定的,這個人就是羅夫·蘭道爾(Rolf Landauer)。
  • 物理學家如何開啟量子信息學?
    資訊理論中,信息用一個字符串來表達。 信息不僅是個抽象的數學概念。信息離不開物理載體,又可在不同物理載體之間轉換。信息處理過程是物理過程,受物理規律主宰。 綜合這些思想,從信息和量子信息的角度考慮物理定律的層展(emergence),也是一個有意思的方向。 麥克斯韋妖 最早進入物理學的信息問題,可能是麥克斯韋妖佯謬。 1867年,麥克斯韋在一封信裡提出了這個佯謬。
  • 《量子信息不守恆定律:信息量子的序動量與熱輻射的熵能量可以相互轉化嗎?》
    愛因斯坦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是世界是可以理解的」!是的,世界萬事萬物同源同胚同拓撲,因而具有一定的內稟自相似性,萬事萬物具有一定的同構性、同頻性、同幾何性。萬事萬物具有一定的可計算性、可判定性、可理解性、可認知性,但也具有更多更無限的不可計算性、不可判定性、不可理解性、不可知性。
  • 坤鵬論:人類就是麥克斯韋妖
    自此,麥克斯韋妖在信息和物理之間架起了橋梁。麥克斯韋妖靠信息來幹預系統,使系統逆著自然界的自發方向進行。麥克斯韋妖每處理一個分子,本質就是做了一次信息與能量的轉換。獲得信息,總會帶來熵的增加。齊拉特揭示了信息與熵之間存在的密切關係,並開創了現代資訊理論的先河。因為,資訊理論的關鍵就是——度量信息。
  • 專家解讀:區塊鏈和人工智慧之間有什麼關係?
    你不知道沒有關係,我們假設一個活塞,壓這個分子的空間(相當於一個麥克斯韋妖的智能去識別一個原子的速度是否高於某個速度值之上)。如果你們懂熱力學那就簡單了。如果等溫地往左邊壓,這個系統會怎麼樣?要釋放熱量,這是熱力學第一定律。
  • 科學界4大神獸聚集:麥克斯韋妖是什麼?通俗易懂的物理學!
    假如它能夠知道此時此刻宇宙中每一個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那麼他就可以用牛頓公式計算出下一秒乃至更久以後這些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而這些信息就代表著未來。這意味著這隻神獸知曉宇宙的誕生與結局中的每分每秒,可將將人類的命運計算得清清楚楚,世界也成了一局可逆轉的遊戲。
  • 世界的本源:物質、能量、信息
    人類通過科學認識世界,也是尊循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認識路徑的。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世界的本源不僅是物質、能量,還有信息。世界是由物質、能量、信息構成的。一、人類對世界本源第一亇認識成果:世界是物質的。
  • 專家解讀:熵、區塊鏈和人工智慧之間有什麼關係?
    代表平均分子動能,就是均分到每個分子上的動能(能量)。所以熱量除以溫度,就是系統的能量(對應你從銀行取出的一萬塊錢)被多少原子均分了,熵正好正比於系統中原子的自由度。這就是你的錢丟了,被均分了。最後給一點物理專業的回答,什麼是熵?熵正比於系統可到達量子組態的對數。前面的k是玻爾茲曼常數,是系統量子組態數。
  • 「麥克斯韋妖」與「薛丁格的貓」齊名,它有何恐怖之處?
    薛丁格試圖以這隻「既死又活」的貓讓人們明白,量子力學中的「疊加態」是多麼的荒謬,然而時至今日,薛丁格的貓儼然成為了量子力學的代名詞,這是薛丁格萬萬沒有想到的。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了「麥克斯韋妖」能夠按空氣分子的熱運動速度,將混亂的空氣分子自動劃分成兩個溫度不同的區域,其本質就是將一個孤立的系統變得更加有序,也就是說「麥克斯韋妖」一點也不恐怖,它所做的事情其實就是這個特定系統的「熵減」過程,它可以有效地避免一個孤立的系統最終變成一潭死水。
  • 量子力學揭秘宇宙真相
    揭秘:愛因斯坦發現物質和能量之間可以轉化,即物質就是能量,能量就是物質。所以,量子本身只是一種「能量態」。量子理論發現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量子既可以是粒子也可以是波。所以,電子本身只是能量波動。「能量勢」的變化會在空間產生新的「勢點」(比如,電子跳躍激發出光子,光子本身也是「能量態」,光子的能量也是一種「能量勢」)。結論:電子本身只是「能量態」,電子在不同能級之間跳躍只是「能量勢」的變化(實質上不存在電子跳躍現象,本質只是能量勢的改變)。
  • 如果真有「麥克斯韋妖」,它將會拯救整個宇宙,這是怎麼回事?
    薛丁格試圖以這隻「既死又活」的貓讓人們明白,量子力學中的「疊加態」是多麼的荒謬,然而時至今日,薛丁格的貓儼然成為了量子力學的代名詞,這是薛丁格萬萬沒有想到的。物理學中有四大神獸,分別為「芝諾龜」、「拉普拉斯妖」、「麥克斯韋妖」以及「薛丁格的貓」,可以看到「麥克斯韋妖」與「薛丁格的貓」齊名,那麼它有什麼本領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