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過渡到「中震」設計,需做哪些理論準備工作?
A專家: 規範計算係數明確,措施調整參數是不是要修改,軟體準備好了嗎?
B專家: 要研究框架梁抗彎剛度折減係數等問題。
C專家: 設計一條滿足力平衡的傳力路徑就可以。
D專家: 砼結構力的傳路徑沒有唯一解,並不一定要滿足彈性剛度分配的力的傳遞路徑。
E專家: 例如板有彈性和塑性設計法,結構分析也有塑性機構法,鋼結構也分彈性與塑性設計法,都是借用內力重分布。
F專家: 砼結構是有自我調節功能的,抗不住了會卸載給別人。
G專家: 學習17鋼標。
H專家: 不管基於小震設計、中震設計,我們都應明白,分析和設計的結構都不是理想的線彈性結構,我們只是嘗試用線彈性方法去分析一個非線性結構,尋找一條符合力平衡的傳遞路徑,從而讓結構實現預期的破壞機制。
I專家: 兩點很重要1、在罕遇地震用作用下,結構到底需要承擔多太的力,承載力多太,需要多太的延性?2、力的傳遞路徑如何設計,讓結構實現預期的破壞機制。
J專家: 回到正題,可能很多年輕人不知道我們89規範之前使用中震設計。
K專家: 最近忙於教學審核評估,都無暇進群參與討論了。簡單回應一下今日提問:我覺得最重要的至少有兩點:(1)抗震設計反應譜要變成中震的;(2)小震作用要採用地震折減力係數對中震作用進行折減。
L專家: 我覺得中震設計法還是不夠直接,可以直接大震設計法。
M專家: 很早前看過葉列平教授一篇關於中震設計的文章,論述的很全面。
N專家: 中震局部塑形損傷導致的剛度折減肯定比小震純彈性難,部位就不好確定。但小震設計直接逃避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