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與母猴面對面幼猴更具社會性-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03 光明數字報

    【新發現】

 

    在人類演化的研究中,科學家常常「求助」於人類的靈長類近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們最近對普通獼猴的社會行為進行研究發現,從母親那裡獲得更多面對面互動的幼年普通獼猴,長大後會具有更高的社會性。這說明,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幼年期的經歷對於社會行為有持續的影響。這一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上。

 

    照顧幼兒的人和幼兒之間的面對面互動被認為是人類早期社會性行為發展的機理之一,研究幼年期猴子的社會性行為發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早期人類的行為發展。普通獼猴與人類有著類似的養育孩子的行為,因此社會性行為發展的軌跡也很類似,研究它們有助於幫助人類了解自己。

 

    研究團隊觀察了住在寬敞開放圍欄中的普通獼猴群,並用互相凝視和間歇性咂嘴等指標來測量母親與獼猴幼兒之間的溝通。他們發現,出生的第一個月從母親那裡獲得更多面對面互動的幼年獼猴,在兩個月大和五個月大時展現出更多的社會性互動,比如更容易和其他猴子玩耍、與同類距離更近、有更多互相清理的行為等。這說明,母親和幼兒之間的互動,對幼猴的社會化發展有長久的益處。

 

    研究者還進行了一項獨立實驗,觀察了48隻幼年時由人類照顧的猴子。這些猴子被分成多組,有些組只得到照顧但沒有更多與養育者的互動,有些組得到了養育者更多面對面的互動。結果也發現,與養育者有面對面互動的猴子在兩個月大時表現出更多的社會性興趣。

 

    (柯濟)

 

相關焦點

  • 墨猴 - 墨猴-光明日報-光明網
    竹箱和藤箱在南方多是生活用品,現在用的人已經不多。去年曾在潘家園買到過兩隻藤編的桶狀藤盒,據說是越南那邊進來的,蓋子可以打開,用編的鉸鏈把蓋子與藤盒相連著,上邊還有扣絆,編得甚是精巧好看,我現在只拿它來放各種雜物。昨晚因為飲酒,從外邊回來就睡,一覺醒來,外面卻還黑著,摸索著喝過茶,看看表才凌晨四點,但再也睡不著。
  • 外媒:母猴"胡蘿蔔加大棒"促公猴打架
    (原標題:外媒:母猴"胡蘿蔔加大棒"促公猴打架) 新華社北京11月
  • 黑葉猴、紫面葉猴、戴帽葉猴和黑白疣猴的群體數量為6~9隻
    雌性疣猴亞科動物在大約4歲時發育成熟,雄性大約在5歲。疣猴類的交配沒有嚴格的季節限制,但是一般有一個出生的高峰期,而且幼猴也剛好在食物豐盛的時候斷奶。交配行為一般是由雌性發起的。一隻可受孕的雌長鼻猴如果看上了某隻雄猴,就會緊閉嘴巴撅起嘴唇。
  • 猴家族——各種奇葩臉的長尾猴Cercopithecus
    Fema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erritory defense; when they call it prompts the male to call as well.同種的群體一般都是無法容忍對方的。公猴母猴都會在遇到另一群體時表現出攻擊性。它們非常具有領土意識,尤其是母猴在防禦領土中起到主要作用。
  • 徐仁修|淘氣的長尾猴
    它隨時注意著周遭的敵人,特別是覬覦他老婆的流浪公猴當他休息時,總有母猴來幫他理毛捉蝨子。家族中的成員有明顯的地位,地位高低也是由猴王來決定。正享受著母猴理毛捉蝨子的猴王母猴幾乎都帶著幼猴,大概幼猴超過一歲,母猴就會再次懷孕。
  • 母猴"胡蘿蔔加大棒"促公猴打架 人之外物種首用此戰術
    參考消息網11月24日報導 外媒稱,根據23日公布的一項科學研究,母猴會鼓動公猴與其他敵對猴群打鬥,最後會對勇敢的公猴給予獎勵而對膽小者進行襲擊,以示懲罰。據法新社11月23日報導,蘇黎世大學靈長目動物專家讓·阿斯諾說:「這是研究首次發現,有人類之外的物種能夠使用獎懲這樣的操控戰術來刺激個體參加不同團體之間的戰鬥。」這些棲息在非洲的綠猴黑面白尾,背部皮毛通常呈黃綠色,過著群居生活。來自瑞士和南非的一個研究團隊在南非一處動物保護區花費兩年時間研究綠猴種群。
  • 小猴子去世多日,母猴仍抱著它的屍體出來覓食,不讓別人靠近
    3月7日上午,網友在四川峨眉山景區金頂片區拍下了這一幕,一隻小猴子已經死了好幾天,母猴還帶著它的屍體出來覓食,並守護不讓別人靠近。當天,還下著雪,地面也有積雪,這隻母猴抱著死去多日小猴崽在雪地裡覓食,遇見遊客靠近送食,母猴雙手似乎握得更緊,生怕別人從它手中搶走小猴子。護犢之情、令人動容。
  • 心理 | 哈洛恆河猴實驗:生存,需要關係的存在
    因為實驗設計的需要,哈洛需要對恆河猴的幼猴單獨進行實驗,這就需要將幼猴單獨關在一個籠子裡。而當幼猴離開母猴並被單獨關到籠子時,它會表現得極度害怕,並且非常具有攻擊性,甚至會撕咬一切它們看見的東西。一天,一名實驗助手在打掃籠子時,為了讓幼猴在籠子裡待著舒服些,就隨手在籠子底部鋪上了一塊毛巾,之後,一隻幼猴就被關進了這個籠子裡。
  • 孩子成長的力量|恆河猴實驗
    Harlow他們將8隻小恆河猴和猴媽媽隔離開,幼猴被隨機分成兩組給兩隻人工母猴撫養。剛開始所有的幼猴與兩隻人工母猴都有接觸,但是經過最初幾天的調適後,無論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幾乎整天與毛茸茸的木製母猴待在一起, 甚至是那些由鐵絲母猴餵養的幼猴
  • 4隻黑猩猩圍獵母猴:瞬間將其撕食
    一般情況下,黑猩猩通常以水果、樹葉、種子等為食,但在食物短缺的情況下,它們也會吃鳥類、昆蟲等小動物,而極端情況下,它們甚至會捕獵其它猴類,甚至殺死自己種族的對手。近日,一段由BBC在非洲拍攝紀錄片視頻在網絡上流傳,視頻中,四隻黑猩猩圍獵一隻母猴,並將其撕碎分食,畫面相當殘忍。
  • 美國十大殘忍試驗:恆河猴實驗
    美國心理學會前會長亨利·哈洛曾做過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實驗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將從幼年起就被隔離的母恆河猴放入群體後,發現其無法融入猴群進而無法受孕
  • 青島機場口岸首次截獲野生幼蟬猴
    央廣網青島8月17日消息(記者王朝朋 通訊員王雪嵋)日前,青島機場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在對來自日本大阪的SC8826航班進行查驗時,從一名中國籍入境旅客攜帶物中截獲幼蟬猴。經溝通了解,該批幼蟬猴系該旅客在境外自行捕捉的野生幼蟬猴,準備帶回國與家人朋友一同分享食用。
  • 四隻黑猩猩將母猴分屍撕食 BBC紀錄片真實得可怕!
    四隻黑猩猩將母猴分屍撕食 BBC紀錄片真實得可怕!根據視頻,這四隻黑猩猩正在樹林裡覓食,一隻抱著幼崽的母猴被發現了,四隻黑猩猩迅速圍追堵截。 母猴被黑猩猩抓住
  • 大連:捕食幼蟬猴 過敏人群慎重
    最近一段時間,我市不少樹木繁盛的地方,都有人一手拿著手電,一手拿著礦泉水瓶,到處在尋找知了的幼蟲:幼蟬猴。  記者查詢資料獲悉,幼蟬猴,也叫「爬猴」,為蟬的幼蟲,多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寒帶較少見。蟬的若蟲期叫蟬猴、知了猴或蟬龜。蟬猴性寒、味香,具有解熱定驚等功能。蟬猴營養豐富,味道可口,成為時髦的美味佳餚。
  • 豚鹿家族添三隻幼仔 獅尾猴寶寶極為珍稀
    此時,食草動物大家族正迎來一波生育高峰,其中不乏珍稀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豚鹿家族一下新添3隻;珍稀獅尾猴寶寶受著家族的精心呵護;新生河馬寶寶也成為新寵,園方正為它徵集名字……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豚鹿家族最近有寶寶降生。上世紀80年代,豚鹿這種鹿科花鹿屬動物已在我國宣布滅絕。
  • 新冠病毒動物實驗顯示 老猴體內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
    而最近的研究成果解釋了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新冠病毒攻擊恆河猴後的14天內,老猴的鼻咽拭子、肛門拭子和肺的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根據之前的國家衛健委統計,在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中,男性佔了2/3,女性約佔1/3,並且以高齡為主,80%以上是60歲以上老年人,75%以上存在一種以上基礎疾病。
  • 美麗葉猴背後的哀與愁 和SEE一起猴年護猴(3)
    不過,在認真了解葉猴之後,S君卻覺得它們有一些「悲壯」,所以今天除了「科普」,還想給大家講一些真實的故事,氣氛也許有些凝重,但希望大家由此更了解、更珍惜這些小精靈。村民給我看的時候,我還假模假樣地說,「這個是烏猿的月經吧,不是胎盤,哪有那麼多胎盤。」我當然不喜歡他們去採這個,很危險,對於人和黑葉猴來說都是如此。李友邦教授曾經在文章中寫過,黑葉猴一旦發現有人進入過自己的洞穴,就再也不會回來了。他們說是胎盤,但黑葉猴不會棄洞,他們也不會打黑葉猴,那是違法的。我也沒有見過真的什麼樣,我也無法反駁他們。
  • 對於懶猴和樹熊猴來說,叫聲主要用於交流,以及表示警告或挑釁
    在相遇的時候,兩隻猴有時會相互觸碰、相互梳毛,或者相互傳遞姿態信號。不過,它們主要是通過氣味和聲音交流。叢猴和懶猴科成員都有各種各樣的有腺體功能的皮膚,這些皮膚要麼位於下巴下方,要麼位於前肘內側,或者位於胸部,或者在生殖器周圍。來自這些腺體的分泌物,再加上排洩物的氣味,都被用來標記領地、塗抹身體以及為異性成員做氣味標記。對於懶猴和樹熊猴來說,叫聲主要用於母猴和幼崽的交流,以及表示警告或挑釁。
  • 猴王更替會「殺嬰猴」
    猴王更替會「殺嬰猴」     據央視報導,正在貴州考察的中科院科考隊近日在野外首次找到猴類殺幼猴的直接證據,這有力證實了科學界對猴群更替時存在殺嬰現象的推測。
  • 對大白鼻長尾猴你了解多少?大白鼻長尾猴知識大全
    大白鼻長尾猴,拉丁學名為Cercopithecus nictitans,又叫灰鼻猴、大斑點猴、大白猴、斑點猴、白鼻長尾猴,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獸亞綱、靈長目、簡鼻亞目、猴科、獼猴亞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Putty-nosed Monkey,同義學名是Simi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