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
在人類演化的研究中,科學家常常「求助」於人類的靈長類近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們最近對普通獼猴的社會行為進行研究發現,從母親那裡獲得更多面對面互動的幼年普通獼猴,長大後會具有更高的社會性。這說明,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幼年期的經歷對於社會行為有持續的影響。這一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訊》上。
照顧幼兒的人和幼兒之間的面對面互動被認為是人類早期社會性行為發展的機理之一,研究幼年期猴子的社會性行為發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早期人類的行為發展。普通獼猴與人類有著類似的養育孩子的行為,因此社會性行為發展的軌跡也很類似,研究它們有助於幫助人類了解自己。
研究團隊觀察了住在寬敞開放圍欄中的普通獼猴群,並用互相凝視和間歇性咂嘴等指標來測量母親與獼猴幼兒之間的溝通。他們發現,出生的第一個月從母親那裡獲得更多面對面互動的幼年獼猴,在兩個月大和五個月大時展現出更多的社會性互動,比如更容易和其他猴子玩耍、與同類距離更近、有更多互相清理的行為等。這說明,母親和幼兒之間的互動,對幼猴的社會化發展有長久的益處。
研究者還進行了一項獨立實驗,觀察了48隻幼年時由人類照顧的猴子。這些猴子被分成多組,有些組只得到照顧但沒有更多與養育者的互動,有些組得到了養育者更多面對面的互動。結果也發現,與養育者有面對面互動的猴子在兩個月大時表現出更多的社會性興趣。
(柯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