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作者 祁連軍武欄目 天光/魔魔】
前言:中國在2020年已經進行航天發射任務27次,共計失敗4次。據央視網報導,9月12日,一枚運載火箭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失敗,火箭在發射升空後,飛行狀態出現異常,後連同衛星一同墜毀,事故原因還在調查之中。
中國廢棄火箭回收技術尚不成熟,中國遙感衛星應用技術先河由吉林一號衛星開創,具有低效率、高成本特點,火箭發射失敗,固體運載火箭發射失利,高分衛星損毀,這代表著中國衛星發射仍然才能在需要改進之處。
據悉,此次墜毀的快舟一號是中國發展最成功固體火箭,體積最小承重力極強,適合大規模生產。統計顯示,快舟1號已成功完成9次任務,從實踐成果考察,其技術已經稍顯成熟。快舟一號甲火箭首次失利,暗示著中國固體火箭發射技術仍然存在不足之處,有待改良。
酒泉火箭發射事故是今年第4敗,噩耗傳來舉國沸騰,中國在2020年進行火箭發射試驗中,共失敗4次,分別是3月17日發射的長徵7號甲火箭、4月9日發射中國用&34;級運載火箭長徵3號乙發射印尼衛星、7月10日由快舟11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衛星以及此次發射失敗的火箭。
今年發射失敗四枚火箭,吉林一號高分衛星損失最為嚴重。據海外網報導,美國於9月11日在阿拉斯加州發射的火箭也以失敗告終,火箭連同裝載衛星一同墜毀。
為應對此次緊急事故,中國正積極尋找根本原因,指出技術上存在缺陷,將在今後研究中不斷突破完善。同樣面對火箭發射失敗,美國態度與中國截然不同,美方率先將矛頭指向俄國,意圖造謠俄國伺機破壞,而不是從根本上找原因。中國在面臨失敗時,並沒有製造輿論壓力,而是立馬查找失事根本原因,以期在此後發射過程中取得一次性勝利。
快舟1號事故表明中國想要充分掌握航天技術仍需堅持走一段較長的探索之路,中國在航空技術研究領域投入大量財力人力以及物力,這條研究道路已經走了幾十餘載。航空研究十分具有挑戰性,是一項危險性極高科研項目,固體火箭對一個國家來說極具重要戰略性意義。
免責聲明:本文由《祁連軍武》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央視網、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