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大學再次斬獲諾貝爾獎!截止目前,京大已誕生了11名諾貝爾獎得主!
最近,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揭曉,該獎項授予了約翰·古迪納夫(美國)、斯坦利·惠廷厄姆(英國)和吉野彰(日本),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作出的貢獻。
其中來自日本的得獎者吉野彰正是畢業於京都大學工學部。
吉野彰是日本第2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是繼2010年的鈴木章和根岸英一之後的第8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也是從京都大學畢業拿下諾獎的第8人。
在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公布以後,京都大學也在第一時間在官網上公布了校長山極壽一的賀信。
截止到目前,京大畢業並且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有8位,如果加上與京大有關的諾貝爾獲獎者則是11位。
在去年的時候,京大也誕生了一位諾獎獲得者,畢業於京大並且擔任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特別教授的本庶佑是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獎者之一。
不僅連續兩年誕生諾獎獲得者,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出自京都大學。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東野圭吾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神探伽利略》,其中福山雅治主演的物理學怪才「湯川教授」大家應該還記得吧?
這位湯川教授的形象就是參考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京大舊稱)的著名物理學家「湯川秀樹」,他從理論基礎上預言了介子的存在,通過此理論,也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
為什麼京都大學會屢拿諾獎呢?這跟京都大學的學風也有一定關係。京大一向以自由的學習氣氛和嚴謹的學風著稱,有京大學生說:「在這裡學習有種自由感,校方在學習和生活上從不施加過多的壓力,有志者致學,無志者盡興,各聽其便,互不幹擾。」
那麼,今年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在京都大學的學生時代是怎樣度過的呢?
吉野彰進入京都大學工學部,在攻讀完本科課程以後,又進入京都大學的大學院工學研究科石油化學專攻進行深造。
這期間,吉野彰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只有埋頭做研究。他加入了京大考古學研究會,參加了許多遺蹟發掘和保護工作。他和京大的考古同好們的考古調查報告,現在還被收藏於日本國會圖書館。不僅如此,他和妻子也是通過考古研究會相識的。
※ 前排左三為大學時代的吉野彰
考古學看似與最先進的化學研究完全搭不上邊,吉野彰卻說:
「物的証拠で仮説を証明する。新しいものを見つければ通説は過去のものとなり、道が開ける。研究開発と同じ。」
(譯:考古學通過實際存在的證據去證實假設。只要發掘了新的東西,過去的定論都會翻篇,從而開闢出新的道路。研究開發也是如此。)
並且說在京大度過的學習時光是自己「人生で最も有意義だった(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段時間。
在京大學習的這6年,不僅奠定了他作為日本頂級學者的學術基礎,更培養了他作為科研人員應有的堅韌意志和品格。
自由的學習氣氛和嚴謹的學風並不矛盾,京大始終認為:學習是自願自覺的行動,要靠自己的責任感和不懈的努力,京大的特色就是要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
因而在這種學術氛圍裡用不著擔心這種「過分」的彈性會導致放任自流。事實上,在京大要想拿到學位要比其他學校(包括東大)困難得多。
同時,京都大學位於日本歷代的古都,有著悠久的日本傳統歷史和文化,遠離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繁華的大城市,為學者準備了潛心治學的理想場所。
京大優美的校園自然環境,京都人那種「優哉遊哉」的生活方式,這些獨特的學術環境與京都大學成果纍纍、人才薈萃都是分不開的。
作為一所日本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京大學科設置之全、研究成果之豐富,足以和東京大學媲美。在科學研究方面,培養的人才和成果都不少,因而被人們稱為「科學家的搖籃」。
對很多人來說,京都大學最吸引人的還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權、尊重學生意見的自由學風,如果討厭條條框框的話,來京都大學上學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