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慶玲 實習生 張釋珍
血從右臂靜脈流出,順著輸送管,經過血液分離機提取造血幹細胞後,又從左臂流回……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理工學院大四本科生汪喻坤在兩天內經歷了兩次造血幹細胞提取。目前,這些被分離出的造血幹細胞已奔向一位患者體內,重建對方的造血功能和生的希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供圖。
造血幹細胞移植即骨髓捐獻,是目前治療血液腫瘤較為有效的方法。但要尋找與病人組織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的造血幹細胞卻不容易,在有血緣關係的人群中,相匹配率很低,所以普遍需要從非血緣關係的意願捐獻者中去尋找。
2018年10月12日,一位同學院的學長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讓汪喻坤內心很有觸動。於是,他主動通過學校紅十字會諮詢了關於造血幹細胞捐獻的相關問題,並了解到在獻血時留下血樣即可完成造血幹細胞入庫,入庫後就有機會與有需求的患者進行匹配。
據悉,已經入庫的血樣配型成功率極低,約為十萬分之一。沒想到,經過一年多的等待後,汪喻坤等來了「配型成功」的消息。「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很驚喜,因為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因此,在北京紅十字會和中華骨髓庫的工作人員打電話來問是否願意捐獻造血幹細胞時,汪喻坤毫不猶豫答應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供圖。
之後,他進行了第二次採血和高分辨配型,並配型成功,接下來便是等合適的捐獻時機。等待期間,為了防止捐獻時暈倒或身體「吃不消」,汪喻坤開始控制飲食、加強鍛鍊,比如常去操場跑步,在宿舍做些無器械健身運動等——這些習慣從接到配型成功消息起一直堅持到現在。
在11月30日進行正式捐獻前,汪喻坤需要提前入院進行動員劑注射等相關準備。所謂動員劑,是一種用於促進造血幹細胞大量生長、釋放到外周血液中的藥物。在注射動員劑後,汪喻坤出現了腰酸以及類似感冒的反應。「但他從沒有因此動搖過捐獻的決心,他總跟我們說『沒事』『好多了』。醫生說也可以選擇吃感冒藥時,他說,『我還是可以繼續頂一頂』。」 汪喻坤的輔導員王萌說。
捐獻時,看著血液從手臂流出,汪喻坤很平靜,「沒什麼好擔心的,我了解過相關的資料,骨髓捐獻對人體不造成風險和傷害。倒是對方,那位血液病患者才是真正有生命危險的人」。但第一次採血完畢,醫生鑑定分離出的造血幹細胞數量不足,所以第二天需再採一次。聽到這一消息,汪喻坤擺擺手說:「明天再來唄,沒事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供圖。
據了解,這次造血幹細胞捐獻已是汪喻坤第三次進行血液捐獻。平日裡,他愛參加志願活動,志願時長約為400小時,還曾擔任學生助教,幫助老師批改作業與試卷,為學弟學妹提供同輩輔導等。汪喻坤說自己更習慣給予,沒想著去獲得什麼回報,「做這些事情,最大的收穫可能就是快樂與幸福感。」
這次捐獻造血幹細胞,性格較為內斂低調的他也沒告訴太多人,因為他覺得捐獻對自己來說「只是件小事」,但他認為有必要讓更多人了解造血幹細胞捐獻,「從社會來看,骨髓捐獻的案例太少了,我們需要正向的引導,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