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來,精子的運動欺騙了我們的眼睛

2020-09-05 趣科普菌


1677年,列文虎克接受了倫敦皇家學會一項特殊的任務。鑑於他之前使用顯微鏡觀察了許多生物的體液,比如血液、牛奶、唾液和眼淚等,因此這一次學會想讓他看一看人的精液裡到底有啥,保不齊裡面藏著個大寶貝。

說幹就幹...當列文虎克取到精液樣本後,將其放在顯微鏡的大頭針下,然後在精子失去活性前(大約10s)把顯微鏡對準太陽,當他透過鏡頭凝視精液樣本時,他發現了正在裡面活動的微小「生物」。

在之後寫給皇家學會的信件中,列文虎克詳細描述了這個「小生物」的形態及運動方式。他觀察到其中的每個生物都有一個扁平的頭部和長而透明的尾巴。並且在運動的時候,尾巴會像蛇或者水中的鰻魚一樣擺動,跟著它左邊右邊一個慢動作,然後順著S形路線在液體環境中開啟了我們人生中第一次遊泳競賽。

這還真是個大寶貝!列文虎克立馬意識到這個發現可能會揭秘哺乳動物生育之謎,於是他繼續觀察其他動物的精液樣本,並確定了精子來源於睪丸。然後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不少假設,比如他堅持認為,精子細胞可以獨立形成胚胎,而卵子和卵巢只是在其成長時候充當工具人,為它們提供營養。

當然,這個假設在19世紀已經被證實是錯誤的,因為精子僅攜帶一一半的遺傳物質,要與卵子結合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但是關於精子如何運動的描述經受了時間的考驗並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直到近期,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表示,他們發現精子並不是像蛇或鰻魚那樣簡單地來回擺動尾巴而向前運動,而是通過圍繞一個長軸的單側擺動呈螺旋形向前運動

而讓我們誤解數百年的原因主要是二維圖像欺騙了我們的「眼睛」

自列文虎克發現了精子以來,人類對其的研究就從未停止過,因為它對我們的生育實在太重要了,精子進入卵子,形成受精卵,發育成胚胎,最終嬰兒誕生。

但問題是,精子如果要與卵子相遇,就得穿越危機四伏的女性生殖道,這裡的環境不亞於唐僧西天取經所經歷的劫難,裡面充滿了許多阻滯性很強的液體,包括粘稠的宮頸液以及各種酸性物質等。

以精子如此瘦弱的體型,那種輕描淡寫地擺動顯然是很難穿過去的。要知道,精子遊動的雷諾數為0.0001,而人類主動脈中的血液流動,雷諾數為1000。雷諾數是用來反映慣性與粘性力之間的關係,數值越小,表明受到的粘性力越顯著。

那麼精子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顯然是有別的技巧,不然在座的各位也看不到這篇文章了。

新的研究使用了先進的高速三維顯微鏡技術,在每秒55000幀畫面下,重建了精子在三維環境下的真實運動。

結果發現,精子實際上是在一個方向上進行不對稱運動,它們的尾部會朝著一側以螺旋狀旋轉,與此同時精子頭部也在飛速旋轉,雖然研究分析表明,這種頭部的旋轉和尾部的旋轉並沒有直接的相關性,但頭尾會彼此平衡,使得整體運動非常協調且有力。

怎麼說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電鑽的鑽頭,精子在運動的時候就有點像高速旋轉的鑽頭,藉助強勁的「鑽力」,精子才得以在高粘度的環境下堅挺前進著。

研究精子運動的本質將改變人們對於精子活力和自然受精的理解。關於精子質量的衡量指標有一項就是它們的運動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快速移動自動的能力。


而現代不孕不育症有一半是由於男方因素導致的,了解精子真正的運動方式可以有助於開發精子質量診斷工具來識別不健康的精子。並且對精子運動的新認知,還可能帶給軟體機器人和人工智慧領域新的思路。因為精子的運動並不受中樞神經的控制,完全是由本身來操作,這不正是許多工程師所追求的嗎。

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可能會再一次推翻之前的理論,但科學就是這樣發展的,在時間的推進中,不斷刷新與重建。

相關焦點

  • 當精子被發現進行「滾動運動」後,科學家感謝列文虎克帶來的歡樂
    研究發現,人類精子在遊泳時就像「嬉戲的水獺」一樣滾動,與數百年來的信念背道而馳340多年前,一個名叫Antonie van Leeuwenhoek的荷蘭人發明了一種功能強大的新型複合顯微鏡,並偶然發現了細菌的存在,這是一項突破性的成就,改變了醫學進程。不久之後,他決定看看自己的射精-絕對不是偶然的-並發現了細小的,搖擺不定的動物,尾巴被他稱為「動物」。
  • 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精子的前進運動方式?
    就在最近布里斯托大學和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表示:他們利用了每秒55000幀的超高速攝像機和三維顯微鏡來觀察精子,並且發現了精子的遊動方法原來跟以前人們的認知完全不一樣。精子發現者雷文霍克雖然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提到過精液是生命之源,但人類直到最近幾百年才弄明白精液到底是什麼。
  • 精子「欺騙」了大家幾百年!最新研究:精子並非像「蝌蚪」樣前進
    人類精子是怎樣遊動的?三百多年來,科學家也可能被2D顯微鏡下的這類視野給欺騙。學界一直以為精子像蝌蚪或鰻魚那樣擺動尾巴前進。最近一項研究藉助先進的高速攝影技術,發現這種印象其實是一種視錯覺,精子的運動方式實際上要更加複雜:它們的尾巴朝向一側擺動,頭部旋轉前進,平衡了尾部運動的不對稱。被戲稱為人類最早的浪漫「鑽頭」。
  • 精子「欺騙」了科學家300多年!研究顯示:精子並非左右擺動前進
    來源:Giphy眼睛欺騙了我們。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精子運動並非此前的認識。最新的三維高速顯微鏡下,精子是在滾動中前行的。具體而言,精子頭部旋轉,尾部則繞著遊泳軸滾動,如此實現了前行。加德爾哈一直在利用數學模型來研究精子。他們發現,人類精子尾巴有著精確的適應性,使其能夠在宮頸粘液中遊泳。他希望能夠精確描述精子的運動。加德爾哈出生於巴西,橫跨數學邏輯、物理學、工程學和醫學。在獲得牛津大學數學博士學位後,他擔任了劍橋大學的數學研究員,之後又回到牛津擔任默頓學院講師。
  • 精子欺騙了科學家350年-刷新你對精子的認知
    精子欺騙了科學家350年-他們旋轉而不遊泳精子對於我們星球上幾乎所有生物體(包括人類)的受精至關重要。為了繁殖,人類的精子必須遊到相當於爬珠穆朗瑪峰才能找到卵的距離。他們只需搖晃尾巴,移動液體向前遊泳即可完成這一史詩般的旅程。
  • 精子「欺騙」了科學家300多年!研究顯示:精子並非左右擺動前
    資料來源:Giphy眼睛欺騙了我們。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的精子運動以前是未知的。在最新的三維高速顯微鏡下,精子在滾動時向前移動。具體而言,精子頭部旋轉,尾巴繞遊泳軸滾動,從而實現向前運動。(來源:POLYMATHS-LAB.COM)陀螺300多年前,顯微鏡之父荷蘭科學家Lewenhoek觀察了他的精液並發現了精子細胞,並說這些精子像水蛇一樣遊動。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一直使用顯微鏡從上方往下看,他們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精子可以通過左右移動尾巴來遊泳。
  • 精子「欺騙」了科學家300多年!新研究顯示:精子並非左右擺動前進
    來源:Giphy眼睛欺騙了我們。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精子運動並非此前的認識。最新的三維高速顯微鏡下,精子是在滾動中前行的。他「高潮射精後不足幾秒便立刻」跳起身來,帶著精液樣本直奔自己的顯微鏡。在顯微鏡下,列文虎克看到「數以千計沙粒般大小的活體微型動物正在遊動」。儘管列文虎克第一個觀察到精子的運動,但是他誤解了觀察結果。他並沒有意識到這與人類的繁衍有何關係。相反,他以為自己發現了碰巧生活在精液中的微型動物。當時,大多數科學家都贊同他的觀點。
  • 「欺騙」了科學家343年,精子竟然不是左右擺動前進的?
    導語:「欺騙」了科學家343年,精子竟然不是左右擺動前進的?細胞是很神奇的生命體,雖然人類很早就發現了細胞這一微生物,比如很久以前利用微生物來發酵,但是人們從來沒有見到過微生物的形態,精子的運動軌跡,受精卵的發育,使得科學家們有了一步一步新的進展,尤其引人注目的便是精子的運動軌跡,在科學日益發展的今天,科學家們發現精子好像並不是左右擺動的前進,而是螺旋前進的方式,精子的鞭毛像一個螺旋槳一般推動精子前進。
  • 精子「欺騙」科學家343年!新研究:精子其實不是左右擺動前進
    多年來,科學家觀測到的精子遊動方式就像魚一樣,通過左右擺動尾巴,來推動它們自身前進。然而,新研究表明,科學家被精子「欺騙」了343年,它們的遊動方式其實是螺旋形的。物理學表明,對於生活在三維空間中的人類,並不能看到真正三維的物體,我們所看到的其實是物體的二維投影。
  • 三百年來科學家都看錯了,精子遊動起來並不像「小蝌蚪」
    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表示,他們的最新研究將顛覆有關人類精子的最早科學發現之一。 在上周五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他們似乎表明,精子細胞不會像以前人們認識那樣,簡單地來回甩動尾巴來推動自身。相反,精子會執行複雜的三維滾動和旋轉運動程序,通過常規顯微鏡觀察時,只會使精子看起來像像「小蝌蚪」在擺動尾巴。
  • 精子「欺騙」了我們300多年!並非像「小蝌蚪」左右擺動前進
    人類精子是怎樣遊動的?三百多年來,科學家也可能被2D顯微鏡下的這類視野給欺騙。學界一直以為精子像蝌蚪或鰻魚那樣擺動尾巴前進。最近一項研究藉助先進的高速攝影技術,發現這種印象其實是一種視錯覺,精子的運動方式實際上要更加複雜:它們的尾巴朝向一側擺動,頭部旋轉前進,平衡了尾部運動的不對稱。被戲稱為人類最早的浪漫「鑽頭」。
  • 精子欺騙了科學家350年-他們不遊泳就旋轉
    儘管科學家現在更好地理解了精子在生殖中的作用,但我們的最新研究發現,精子實際上一直在欺騙著科學家。Antonie van Leeuwenhoek在17世紀發明了最早的顯微鏡之一。他使用一滴熔融玻璃,將其仔細研磨和拋光,以製造出強大的鏡片。其中一些可以將對象放大270倍。值得注意的是,一個更好的鏡頭在200多年內沒有創造出來。
  • 陳根:眼見不為實——科學發現精子遊動並非蝌蚪式遊動
    由於精子蝌蚪一樣的外觀,圓圓的頭部後面跟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加上百年來2D顯微鏡下的影像,使得科學界的主流觀點一直認為「遊泳」的觀點,認為「眼睛欺騙了我們」。目前在臨床和研究中使用的計算機輔助精液分析系統仍然使用二維視圖來觀察精子運動。因此,像列文虎克的第一臺顯微鏡一樣,研究人員在評估精液質量時仍然容易產生這種對稱的錯覺。
  • 男性的精子是怎麼遊動的?它並不像蛇遊泳科學家們弄錯了300年
    我們人類的生殖細胞有精子和卵子兩種類型,其中精子是可以遊動的,那麼人類的精子是怎麼遊動的呢?我們看電視中顯微鏡下面精子遊動的方式你可能會毫不猶豫的認為是跟蛇一樣左右擺動尾巴向前遊動。其實你這樣認為也沒錯,因為連科學家們都被顯微鏡的的精子所欺騙,人類觀測到精子的歷史已經有300年了,一直到現在才弄清楚精子是怎麼遊動的,它並不是跟蛇一樣左右擺尾遊泳,而是尾巴呈螺旋擺動的方式前進的。
  • 精子真實的運動方式,顛覆了你的想像
    三百多年來,科學家也可能被2D顯微鏡下的這類視野給欺騙。學界一直以為精子像蝌蚪或鰻魚那樣擺動尾巴前進。最近一項研究藉助先進的高速攝影技術,發現這種印象其實是一種視錯覺,精子的運動方式實際上要更加複雜:它們的尾巴朝向一側擺動,頭部旋轉前進,平衡了尾部運動的不對稱。
  • 眼睛為什麼會「欺騙」我們?耶魯科學家在「複眼」中發現驚人線索
    有時候,我們的眼睛會欺騙我們,就比如:你看下面這張圖是靜止的嗎? 不同物種眼睛的相似性確實是顯而易見的。先前對視錯覺的研究表明,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貓和魚都會被視錯覺欺騙,從而看到並不存在的運動。但研究人員從未在與我們從進化角度來看關係非常疏遠的果蠅中證實過這一現象。
  • 眼睛為什麼會「欺騙」我們?耶魯科學家在「複眼」中發現驚人線索
    有時候,我們的眼睛會欺騙我們,就比如:你看下面這張圖是靜止的嗎?先前對視錯覺的研究表明,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貓和魚都會被視錯覺欺騙,從而看到並不存在的運動。但研究人員從未在與我們從進化角度來看關係非常疏遠的果蠅中證實過這一現象。
  • 人類精子如何真正遊動?新研究挑戰了數百年的假設
    科研人員使用最早的顯微鏡將人類精子描述為具有尾巴,在遊泳時,它會像蛇一樣在水中蛇行,像蛇一樣運動,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了,科學家們發現這是一種錯覺。布裡斯託大學的科研人員採用最先進的3D顯微鏡和數學技術,率先重建了精子尾部的真實3D運動。
  • 眼見不一定為實,為何眼睛會欺騙我們?科學家在果蠅身上找到答案
    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但是科學家卻告訴我們,眼見的也不一定為實,因為有的時候眼睛會欺騙我們。就拿下面這張圖來說,雖然我們潛意識裡都知道這是一張靜止的圖,但是為什麼在看上去的時候,它卻是像水波紋一樣起起伏伏的呢?
  • 精子遊起來並不像「小蝌蚪」,三百年來科學家都看錯了
    三百多年來,學界一直以為精子像蝌蚪或鰻魚那樣擺動尾巴前進。最近一項研究藉助先進的高速攝影技術,發現這種印象其實是一種視錯覺,精子的運動方式實際上要更加複雜:它們的尾巴朝向一側擺動,頭部旋轉前進,平衡了尾部運動的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