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為什麼會「欺騙」我們?耶魯科學家在「複眼」中發現驚人線索

2020-09-04 老獸王NigelNMN新渡戸

有時候,我們的眼睛會欺騙我們,就比如:你看下面這張圖是靜止的嗎?

這種視錯覺現象已經讓神經科學家們關注了幾十年,實際上,這些錯覺信息存在的時間比我們想像的要長多了。

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小果蠅的眼睛很容易被高對比度的靜態視覺模式所愚弄,使它們看到實際上並不存在的運動。

對於一個擁有複眼的無脊椎動物來說,卻與我們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即使經過了數百萬年的趨異進化,這種現象仍然存在。

研究通訊作者、耶魯大學神經科學家Damon Clark教授說:「蒼蠅與人類最後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約五億年前,但這兩個物種卻進化出了相似的感知運動策略。了解這些共享策略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人類視覺系統。」

通過將行為測量、沉默特定基因和神經影像學相結合,研究團隊得出結論:果蠅(黑腹果蠅)和脊椎動物一樣,會在靜止圖像中感知到虛幻的運動,它們具有與我們人類相同的基本大腦迴路,只是我們的更為複雜。

傳統觀點認為,蒼蠅的眼睛和人眼在進化過程中出現了很大差異,但最近的遺傳研究發現,在所有動物門中,眼睛的潛在遺傳基礎都是相同的。

還有些科學家認為最初只有一種眼睛,然後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它又進化出不同的分支。

不同物種眼睛的相似性確實是顯而易見的。先前對視錯覺的研究表明,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貓和魚都會被視錯覺欺騙,從而看到並不存在的運動。但研究人員從未在與我們從進化角度來看關係非常疏遠的果蠅中證實過這一現象。

Clark說:「果蠅也能像人一樣感知到靜態圖片中的運動,這一發現非常令人興奮。主要是因為它使我們對自己大腦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有所了解。沒有人可以真正確定,是什麼因素使視錯覺能夠幹擾我們大腦中最理性的部分。」

有些證據表明,我們在靜態圖片中看到運動是因為這些圖片通常具有更高的對比度,而使我們的大腦處理速度更快,從而產生運動錯覺(黑色→深灰色→白色→淺灰色→黑色)的順序向大腦呈現數據。

其他證據將這種影響歸因於我們的眼睛會在檢查物體時產生微小的無意識抽搐。

這兩種解釋也許都是對的。

由於科學家們對果蠅的大腦已有充分的了解,因此他們可以對果蠅進行測試,然後利用神經影像學來理解結果。

當果蠅飛到呈現視錯覺運動的靜態圖片附近時(比如下面這張圖),果蠅會轉向圖片,這表明它們看到了持續的運動。

在果蠅的大腦中,首先被具有探測視覺運動能力的神經元T4和T5檢測到「運動」,這些神經元對強烈的對比度邊緣做出反應。當研究人員移除T4和T5時,運動錯覺就消失了。

進一步的神經影像學表明,T4和T5在相反的方向上發揮著作用。通過關閉其中一個神經元,研究人員使果蠅轉向了與當兩個神經元都處於活躍狀態時相反的方向。

這表明,這些運動探測神經元與果蠅對刺激的反應之間存在微妙的不平衡。

研究人員解釋說:「當我們使人類觀察者適應移動的亮邊緣或暗邊緣時,我們也可以操縱其感知的幅度和方向,這表明與蒼蠅相似的機制也可能是人類產生視錯覺的基礎。」

因此,該研究團隊認為,人類大腦的結構中有某種因素驅動這種運動錯覺,這或許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高對比度和眼睛在特定方向上的微小運動會造成這種錯覺。

相關焦點

  • 眼睛為什麼會「欺騙」我們?耶魯科學家在「複眼」中發現驚人線索
    有時候,我們的眼睛會欺騙我們,就比如:你看下面這張圖是靜止的嗎? 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小果蠅的眼睛很容易被高對比度的靜態視覺模式所愚弄,使它們看到實際上並不存在的運動。
  • 眼見不一定為實,為何眼睛會欺騙我們?科學家在果蠅身上找到答案
    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但是科學家卻告訴我們,眼見的也不一定為實,因為有的時候眼睛會欺騙我們。就拿下面這張圖來說,雖然我們潛意識裡都知道這是一張靜止的圖,但是為什麼在看上去的時候,它卻是像水波紋一樣起起伏伏的呢?
  • 三葉蟲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科學家揭開複眼之謎,複眼猶如計算機
    但如果說哪一類動物的眼睛最為獨特,那應該就是昆蟲的複眼了。從表面上看昆蟲擁有一對與面部不成比例的大眼睛,放大了看我們會發現這雙大眼睛是由密密麻麻的「小眼睛」組成。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想探索昆蟲的複眼結構是如何起源的,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根據報導,一篇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研究論文似乎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 明明能看到的粉紅色,為什麼科學家卻說不存在,眼睛欺騙了我們?
    睜開眼睛,我們看到繽紛多彩的世界,紅色、藍色、紫色、黃色、綠色等各種顏色引入眼帘,讓我們沉浸在多彩的世界之中,而深受女生喜歡的粉紅色讓許多人深深熱愛,以至於在大街上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看見粉紅色的蹤跡。我們都知道在反射大自然光線的彩虹中並沒有粉紅色,也有的人說粉紅色就是紅和白色混合而成的顏色,可是科學家卻說粉紅色並不存在。什麼?我們日常看到的粉紅色並不存在,那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什麼顏色呢?難道說眼睛欺騙了我們嗎?
  • 科學家基於昆蟲眼睛結構設計一款複眼相機
    騰訊科學訊(悠悠/編譯)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受蜜蜂和蒼蠅複眼結構的啟發,最新設計一種「複眼」數位相機。這款相機半球狀排列著180個顯微透鏡,使其具有160度的視野,能夠同時聚焦物體的不同深度。
  • 陳根:穿越4.29億年的複眼三葉蟲,與現今有什麼差異
    一方面,隨著對複眼視覺系統更加深入的研究,複眼仿生成果已應用於更多的國防和工程技術等領域。另一方面,是科學家對於複眼的結構和機制更深入的探索。現在,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這提供了早期複眼的雛形,也為探索遠古生命提供了重要線索。
  • 陳根:穿越4.29億年的複眼三葉蟲,與現今有什麼差異
    複眼是天然存在的多孔徑光學成像系統,與單眼比較,具有視場大、敏感度高、時間解析度高等優勢。複眼結構和功能上的特殊性,也讓複眼一直作為仿生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被探索和發現。一方面,隨著對複眼視覺系統更加深入的研究,複眼仿生成果已應用於更多的國防和工程技術等領域。另一方面,是科學家對於複眼的結構和機制更深入的探索。
  • 罕見化石讓科學家發現三葉蟲的眼睛結構
    古生物學家從一塊意外裂開的三葉蟲 化石裡面,發現一個保存完好的眼睛結構,發現原來三葉蟲的眼睛具有類似現代的蜜蜂、蜻蜓一樣的複眼 結構。 原封不動的化石是適合博物館展出的藏品,但是古生物學家需要的信息往往深藏在化石內部,而被科學家忽略。
  • 穿越4.29億年的複眼三葉蟲,與現今有什麼差異
    一方面,隨著對複眼視覺系統更加深入的研究,複眼仿生成果已應用於更多的國防和工程技術等領域。另一方面,是科學家對於複眼的結構和機制更深入的探索。現在,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這提供了早期複眼的雛形,也為探索遠古生命提供了重要線索。
  • 別管藍黑白金了,知道我們的眼睛還被怎樣欺騙過嗎?
    因為科學家們說,這都是視覺系統和大腦欺騙了你。還有醫生說,裙子的原色是藍黑,能看出藍黑的都是好眼,而看出白金色的是由於眼球過於敏感。 藍黑黨和白金黨們,先別糾結自己的視力好不好,看了下邊幾個圖片,你會毫不猶豫地自摳雙眼,因為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的身體對我們是如此「不忠」。 1、繆勒萊耶錯覺
  • 如果人類的眼睛擁有上千個「瞳孔」,我們將看到怎樣的世界?
    雖說人類是自然最高級的動物,但是人的眼睛卻不是最高級的器官。而在動物界很多動物的眼睛比我們人類的高級,人的眼睛相對於一些動物來說,它的功能性就顯得差一些了。很多動物的眼睛有多個瞳孔,可以洞察到人眼所看不到的一些事物或景象。比如貓的眼睛就有夜視功能,它可以看到人類所看不見的光。如果要增強人的眼睛的功能,就要那瞳孔就要足夠多了。
  • 為什麼蜂群中有的蜜蜂眼睛是白色?影響蜂群發展嗎?
    導讀:養過蜜蜂的朋友都知道,我們看到的蜜蜂,不管是雄蜂還是工蜂以及蜂王,其眼睛的顏色都差不多,一般是黑色中帶有棕色,這算是蜜蜂眼睛的正常顏色。蜜蜂的眼睛主要由單眼和複眼組成,就我們看見的蜜蜂眼睛來說,其實是無數的單眼構成的複眼,一般數千隻單眼構成一隻複眼,顏色一般都是黑棕色,但是有的細心的朋友在養殖蜜蜂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特別的現象,就是在蜂群中發現了少數蜜蜂的眼睛竟然出現了白色,白色眼睛的蜜蜂一般都是雄蜂,很多朋友搞不清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蜂群中出現這樣的蜜蜂對蜂群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
  • 眼睛天生會「欺騙」我們?
    100多年來,研究大腦的科學家一直試圖找出它背後的機制。一些科學家認為,明度估計是一種「高級」過程,這其中就包括19世紀德國物理學家馮·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他是一位早期視覺研究的先鋒。
  • 視頻:複眼的秘密
    人的眼睛結構在所有感覺器官中,眼睛大概是動物王國中變化最多樣的。人類的眼睛是典型的相機型眼,用一個單鏡頭(眼珠)將圖像聚焦到光敏感的視網膜上。相機型眼的動物通過不同方式來調節其晶體,以看清不同距離的目標。雖然科學家早就知道相機型眼的每個部分的功能,但要製造一個功能全面的人造眼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
  • 科學家藉助數字顯微技術發現:昆蟲視覺功能五億年前或已形成
    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
  • 科學家發現新線索,亞特蘭蒂斯遺址或許不在海裡,難怪找不到!
    科學家發現新線索,亞特蘭蒂斯遺址或許不在海裡,難怪找不到!想必大家都看過《海王》這個電影,在多個情節中,都涉及到了一個王國,那就是亞特蘭蒂斯。亞特蘭蒂斯非常神秘,其中蘊含太多的秘密等著我們去挖掘,可惜它的歷史太過悠久,想要真正找到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有科學家認為,由於金字塔的周圍曾經是一片河流,會隨著板塊的運動河流逐漸變為荒漠,很有可能亞特蘭蒂斯並不是沉在海底,而是在另一個地方那就是沙漠,這一說法在科學界引起不小的爭議。科學家發現新線索,亞特蘭蒂斯遺址或許不在海裡,難怪找不到!
  • 捕獵必備利器——螳螂的複眼
    螳螂為什麼會有這種快速而準確的捕食本領呢?螳螂能準確捕食,是因為它的一對複眼和一套完整的跟蹤瞄準系統。這個系統能迅速測出飛掠眼前的小昆蟲的來去方向、速度和距離。螳螂和絕大多數昆蟲一樣有一對複眼,昆蟲複眼一般都有很大的球面,因此視野非常廣闊。
  • 科學家驚人發現:善惡有報是真正的科學
    科學家驚人發現:善惡有報是真正的科學! 01. 科學家在神經化學領域的研究中發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當人心懷善念、積極思考時,人體內會分泌出令細胞健康的神經傳導物質,免疫細胞也變的活躍,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統就強健;而當心存惡意、負面思考時,走的是相反的神經系統:即負向系統被激發啟動,而正向系統被抑制住,身體機能的良性迴圈會被破壞。
  • 螳螂和複眼速度儀--中國數字科技館
    精確的「瞄準儀」  螳螂為什麼會有這種快速很準確的撲食本領呢?  一是螳螂有一對複眼,每隻複眼由幾千個小眼組成。當蒼蠅急速運動時,影像在螳螂複眼中快速移動,從一個小眼到達另一個小眼。有的小眼先看到蒼蠅,有的小眼後看到蒼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