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首席記者 王昱
在手機支付越來越方便的當下,你有多長時間沒用過ATM(自動櫃員機)存取款了?《日本經濟新聞》22日報導,由於無現金化趨勢,全球最重要的ATM供應商之一日本衝電氣工業有限公司(OKI)將於本月內停止在中國的ATM生產和銷售,面向日本的ATM生產將轉至日本的工廠,海外產品將在越南工廠製造。因行動支付的普及,現金使用場景日益減少,該公司將縮小生產規模,以降低成本。中國的ATM維護業務,將由本地企業接手。
自1960年代被發明以來,ATM已伴隨人類走過了半個世紀。一開始,ATM的生存之路走得非常艱難。
1965年的一天,剛當上蘇格蘭一家儀器公司總經理的謝潑德·巴倫碰上一件糟心事:一筆生意到了交款日期,他跑到銀行取錢,不巧的是趕上銀行下班關門,他怎麼央求人家都不開門。雖然這單生意保住了,但卻讓他對銀行很惱火,進而萌發了設計一種24小時都能取錢的機器的想法。
巴倫找到英國巴克萊銀行的總經理,向對方介紹了自己的新想法,並立即得到肯定,說只要能把這種機器造出來,銀行就出錢買。1967年6月,巴倫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自動取款機,並在倫敦附近的巴克萊銀行一家分行亮相。最初,顧客從自動取款機一次只能取10英鎊,因為當時10英鎊已經足夠普通家庭維持周末開銷了。
巴倫與他發明的AMT
巴倫被公認為ATM的發明人。實際上,以當時的技術條件而言,ATM在技術上並不難實現。在巴倫之前,一個名叫盧瑟·喬治·西姆吉安的人早在1939年就在美國搞出了類似的機器,還說服紐約一家銀行造了幾臺擺在街上。但大多數人都不願用它,原因是那時的人們對機器還很不信任——如果對面是銀行職員,存取款時出錯還好彌補,可冷冰冰的機器萬一出錯,找誰說理去?而且,銀行也不放心,擔心有人會利用機械漏洞偷盜機器中的錢款。為了保險起見,這種機器被設計得特別複雜難用。沒過幾個月,就草草收場。
巴倫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知道人們接受和信任ATM這個新鮮事物需要時間,所以沒有急於在機器上設置大額存取,而是先給機器定了一個看似很低的最高取款額度——10英鎊。按巴倫後來的解釋,這個數額剛好是英國人日常家用經常存取的數目,而且都不願意為這個數額的錢去銀行櫃檯排隊。正是這個金額的設定,一下子讓銀行、儲戶都放心了,ATM由此得以逐漸鋪開。
巴倫被公認為ATM的發明人。
民眾對ATM的信任度被培養起來後,陸續開始有發明家和銀行設計並使用更可靠、存取面額更大的ATM。最終,ATM的普及率達到一定層級時,「爆發」來臨了。1978年1月,美國紐約突遭一場百年不遇的大雪,所有銀行關門數日,但當時正值新年過後,民眾都等著用錢,於是ATM的使用需求開始激增。而花旗銀行此前剛斥資1億美元在紐約安裝了上千臺ATM,成了這場突發事件中最大的贏家。
花旗銀行藉機給自己打了一波廣告:一個客戶在大雪紛飛中走向營業的花旗銀行ATM,上方一行大字「花旗永不眠(Citi Never Sleeps)」。這句廣告語成為開啟銀行ATM時代的「敲門磚」,從那之後,ATM成了所有銀行的標配。
歷經數十年緩慢演進,巴倫當年那個看似不可能的想法終於成真。為了方便推廣,巴倫沒有給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但2005年,為表彰他給世界經濟帶來的巨大革新,英國女王授予他「帝國勳章」——此時,全球的ATM已經超過180萬臺,方便了無數人的生活,沒人覺得把錢交給機器是不保險的事了。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