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婧 程曦
11月26日,記者跟隨「決勝2020」看貴州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走進銅仁市萬山區旺家花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幢幢新樓房格外亮眼,一條條寬闊平整的柏油路四通八達,小學、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只見小區活動廣場上,幾位住戶正說笑聊天。
「黨的政策就是好,我們一家人做夢也沒想過能住進這樣的新房子,再也不用擔心颳風下雨了。」安景緒高興地說。
今年57歲的安景緒告訴記者,2018年10月,他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窮山窩——思南縣天橋鄉南山村老屋基組,一家五口人住進了萬山區規模最大的跨區域搬遷安置點——旺家花園。這裡共安置了來自思南、印江和石阡3個縣的困難群眾4232戶18379人。
萬山區旺家花園易地搬遷安置點一角
易地扶貧搬遷不是簡單「挪個窩」,更要「鋪好路」。
為此,萬山區籌劃發展後續產業,結合易地扶貧搬遷戶的技能水平以及就業崗位需求,指定有條件的培訓機構針對性的開展電工、焊工等技能培訓及刺繡、編織等民間手工藝培訓和家政服務培訓,穩定搬遷群眾就業。
在旺家花園易地扶貧搬遷微工廠產業園三樓,還未進入廠房,就聽見密集的縫紉機轉動聲音。
記者穿過約30米長的通道,進入銅仁市景航服裝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萬銑正埋頭拿著熨鬥熨燙剛剛縫製好的襯衣。
萬銑和家人住在旺家花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路上班只需5分鐘。他曾在廣東省惠州市務工多年,今年過完春節,他決定留在本地就業,「我現在月收入有6000元,下班還可以管家、照顧兩個孩子。」
「為了讓搬遷群眾『穩得住』,公司優先招聘易地扶貧搬遷戶。目前有126名工人,每個月最多可以拿到7000多元,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當學徒也有1700元,收入比較低的每月還有400元就業援助。」公司負責人廖景偉說。
景航服裝公司生產車間
另外一邊,在扶貧微工廠產業園一樓,阿里巴巴「AI豆計劃」人工智慧產業扶貧孵化空間,「標註師」石一慶坐在電腦前,忙著為「產品」做標註。
若在往年,大年初八之後,她便南下浙江溫州。在溫州,她從事化妝品銷售,月收入5000元。
今年春節,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打亂了石一慶的外出計劃。
「長時間宅在家裡,沒工作,沒有收入,生活肯定受影響。」石一慶心急如焚。
如何暢通就業渠道惠民生,確保搬遷群眾增收?這成為疫情防控期間,萬山區面臨的又一道考題。
萬山區隨即出臺復工復產惠企「禮包」、打好「留雁行動」組合拳——實時發布招聘信息,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向「留雁人員」點對點推送信息,引導參加網上自主擇業。
2月20日,石一慶入職阿里巴巴「AI豆計劃」人工智慧產業扶貧孵化空間,成為公司的標註師。與她同時入職的,還有55名搬遷群眾,月收入達4000元以上。
石一慶正忙著為「產品」做標註
「就業不用去遠方,家門口就有好地方。在家門口拿到這麼高的工資,很開心!」石一慶樂呵呵地說。
確保搬遷群眾穩脫貧、不返貧,關鍵在保就業。
「為幫助搬遷群眾實現穩定就業,我們建設了一座6000平方米的易地扶貧搬遷微工廠產業園,引進簡單、易學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入駐,就地就近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旺家社區黨支部副書記何英說,目前,扶貧微工廠產業園共引進景航服裝、阿里巴巴「AI豆計劃」人工智慧產業扶貧孵化空間等7家企業,可幫助600餘名搬遷群眾實現就近就業。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讓越來越多貧困群眾的『安居夢』照進現實,也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過起了城裡上班族的生活,從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實現了穩定就業、持續增收,更美好的日子還在後頭!」何英說。
一審:朱若嵐
二審:林萌
三審:王幸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