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7月26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馬黎)今夏,由「天下霸唱」作品改編的兩部鬼吹燈系列網劇,在騰訊和愛奇藝兩個視頻平臺打起了擂臺。一部是由王大陸和金晨主演的《鬼吹燈之牧野詭事》,另一部是阮經天、徐璐挑大梁的《鬼吹燈之黃皮子墳》。
不過,《鬼吹燈之黃皮子墳》才播出6集,5.8的豆瓣評分就遠遠超過了已播出10集但豆瓣評分只有2.8的《牧野詭事》。甚至更多網友覺得,要不是阮經天的臺灣口音讓人出戲,《黃皮子墳》起碼該有7分以上,畢竟這是管虎執導的首部網劇。
管虎拍網劇,是讓人有點驚訝的,畢竟他最早是文藝片導演,後來從電影圈進了電視圈,在電視劇圈風生水起的時候,又折回了電影圈,拍了《老炮兒》等,都是厚重的片子。
這次,管虎拍的《黃皮子墳》,改編自《鬼吹燈》第二部第一卷,講的是上世紀60年代,年輕的胡八一和王胖子下鄉插隊當知青時的一段探險經歷。
雖然是天馬行空的題材,但從前幾集來看,管虎不算跑調,片子拍出了電影的質感,還有很強的年代感、地域感。特別是前幾集的核心,也就是俗稱黃皮子的黃鼠狼,比人還搶戲,連帶劇中「東北五大仙」之說的情節,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好奇——民間真有「五大仙」之說嗎?為什麼是這5種動物被列為「大仙」?
相關民俗解答在本報新聞客戶端「浙江24小時」上發布後,浙江的網友又問了:這北方的大仙,和我們南方的一樣麼?背後又有怎樣的民間故事和歷史淵源?
就此,記者採訪了《海怪簡史》、《漁具列傳》的作者盛文強。
東北傳說有五仙
西湖也有三大怪
《黃皮子墳》第三集裡,胡八一去找黃皮子,見到一位老漢,聽見他提到「胡柳白灰黃」。燕子解釋:「胡」是狐狸,「柳」是蛇,「白」是刺蝟,「灰」是老鼠,「黃」就是黃鼠狼,這是老一輩人說的「東北五大仙」。
胡八一和王胖子上山抓黃鼠狼,村裡人都攔著不讓去,怕衝撞「黃大仙」,傳說它會「攝魂」,讓人產生幻覺,然後自相殘殺。
盛文強說,「五大仙」最早應該就是指「五通神」。五通神的原身,是五種不同的動物,至於是哪五種,盛文強說,說法不一,也有和五大仙重合的,「但它們都是民間傳說中的邪神,比如黃鼠狼、狐仙,這跟自身的動物屬性有關,善於害人、惑人,帶來災難。」
任何民間傳說,總不是空穴來風的。那麼,它的淵源在哪裡?
盛文強說,首先看信仰的原產地,也就是環境,必然是動物非常多的地方,這是民間故事的基礎。
我們就說杭州吧。
明朝有個話本叫《清平山堂話本》,裡面有篇《西湖三塔記》,說西湖有三座塔,後來鎮住了三個妖怪:烏雞、水獺、白蛇。有一位年輕的書生被這三個妖怪迷惑了,書生名叫奚宣贊。
這個名字,讀起來是不是很像許仙?奚宣贊後來訛傳成了許仙。沒錯,這就是《白蛇傳》的由來。
那麼,「西湖三大怪」為什麼會是烏雞、水獺、白蛇?這就跟西湖所處的江南地區潮溼、近水的地域環境有關了。
比如水獺,肯定生活在近水之處。所以,獺成精的民間傳說也很多,在江南的民間形象類似於在北方的黃鼠狼。
蛇更加不用解釋了,那麼烏雞呢?盛文強說,烏雞多產於江浙,雞在古代又有煞神的形象,記錄天下妖怪的《白澤圖》中就有雞妖作怪的條目,認為雞老則為魅,「老雞可以化形為赤身白頭的妖怪,半夜裡呼叫家中少婦的名字,可見不是什麼好鳥。」
而這些民間傳說,在考古中也有印證。浙江省博物館藏有一面西漢四虺鏡,虺,就是毒蛇。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劉未,在他的微信公號「雞冠壺」裡,寫過一篇《入墓神殺》,其中有一段曾經講到江浙宋墓:「桐廬象橋山所見即屬特例之一。其左、中兩室各有陶俑一組,於東西兩側壁龕中置文官俑(十二時神),於地龕中置幞頭俑(蒿裡老人)及人首蛇身俑(地軸)。」
地軸,也就是人首蛇身俑,用以溝通陰間;蛇纏龜,即玄武,也常見於墓室,表示方位。
黃鼠狼到了南方
就當不了老大了
所以,東北五大仙和西湖三大怪同理。
在東北,黃鼠狼、刺蝟多,和當地山區、林地密切相關。「那些地方特別適宜動物生長,把它們養得又肥又壯,好像要成精的感覺。」
比如,人們最好奇的是,為什麼可愛的小刺蝟,會被列入「東北五大仙」呢?
盛文強說,關於刺蝟這位大仙,這個民間故事的生發思維是這樣的——
有一個人在山中趕路,看見小刺蝟在草叢來回竄。東北密林非常容易迷路,他跟著小刺蝟,不知不覺就在叢林中迷路了,然後一看,刺蝟不見了。
「這就能附繪出很多美麗的傳說故事,在某個契機之下,傳來傳去,就覺得這個刺蝟有靈性了。」
而從民間的視野來看,人們認為和五大仙相處得好,能避禍謀利,「這體現了人的圓滑世故,也見證了古人對鬼神的信仰和觀念完全是實用主義。」
那麼,有人要問了,為什麼在北方人人皆知的黃大仙,在南方反而不怎麼成氣候?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動物也一樣。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都和各自生長的土地相互契合。按照《周禮》和《周易》的說法,無論是動物身上的花紋,還是動物的生理特點,都與土地的性質分不開,動物就其本性而言,不會越出自己的天性棲息地。於是,人、動物和土地,就構成了地域性的整體。
《古代中國的動物與靈異》一書裡提到,古代中國自然哲學有個觀念,認為不同地區受不同的「氣」支配。所以,大家相信風土人情、動物習性都是由地域性的「氣」產生的,甚至「土氣」對動物的影響不限於形體和本性,還左右了精神氣質,動物行為和其所屬地域息息相關。
盛文強說,這就是黃鼠狼到了江浙,成不了「大仙」的原因所在——動物各有各的地域和勢力範圍嘛。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刺蝟是作為東北當地「特產」出現的;但是到了盛文強的老家青島,海參精的名氣就遠遠超過了刺蝟。小孩不聽話,大人就嚇唬說,要扔給海參精,這是當地的地方信仰,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來就有困難了。
所以,說到底,民間的傳說來源於人的生活,也映射了人世的一些看法。
(感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鄭嘉勵對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