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大家對邊境集體群毆非常感興趣,引起了一系列的議論。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使用狼牙棒,在近距離搏鬥中的優勢。今天,我們聊聊另一個優勢,那就是身高馬大的一方,在近距離搏鬥中的優劣。那麼,身材高大的一方,到底擁有多少優勢呢?認真的說,大家對南亞人種有誤解。其中,南亞人種的身高,還不如東亞人種。
首先,我們聊聊南亞人種的身高。南亞地區雖然屬於亞洲的一部分,但是,南亞人種卻屬於白種人,而不是黃種人。沒錯,即便人家的膚色再黑,在西方也被稱為白種人。在大家的傳統印象中,白種人都是身材高大、魁梧的類型,在南亞某大國的各種電影中,也基本上都是高大威猛的形象。其實,南亞某大國的平均身高很有限。按照2018年統計的數據,南亞某大國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大約只有167.6釐米。
認真的說,這個身高在世界各國中,屬於中等水平。我們再看看東亞某大國的身高情況,同樣是2018年的統計數據,東亞某大國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大體上為170.6釐米,比南亞某大國高了3釐米。請注意,不要小看這3釐米,這是平均高了3釐米。在東亞某大國,由於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新一代青年的身高,普遍偏高。尤其是在華北和東北地區,180以上的大個子,很常見的事情(作者身高176釐米,在同齡人中,並不算低。與新一代年輕人相比,最少低了半頭。作者的外甥,身高185釐米)。
青年的身高普遍偏高,在徵兵的過程中,官兵們的平均身高,自然也不會低。至於南亞某大國,在民間的生活、基層部隊的夥食等各個方面,都不如東亞某大國。因此,在邊境對峙的過程中,東亞某大國官兵的身高,明顯高於南亞某大國。我們聊聊互毆的問題,如果是兩個人互毆,自然需要看身高和體力。認真的說,身材高大、強壯的一方,擁有明顯的優勢,畢竟體力、爆發力等基本條件,是改變不了的。此外,身高高,自然是胳膊長、腿長。
還有一點很重要,俗話說「軟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如果在互毆中,擁有悍不畏死的方式,能夠從氣勢上震懾對方。很明顯,南亞某大國的官兵,普遍達不到「不要命」的水平。畢竟基層士兵普遍都是吠舍,天塌了,有婆羅門老爺和剎帝利軍官們頂著。如果是集體互毆,情況與單挑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兩個軍隊之間的互毆,絕對不是街頭混混打架的套路。一般來說,軍隊之間的互毆,講究猛準狠,在最短的時間裡打倒對方、結束戰鬥。與此同時,官兵們非常講究相互配合。
我們順便聊聊當年蘇聯軍隊與鄰國互毆的套路。蘇聯人基本上身材高大,在當時的邊界衝突中,經常出現互毆的情況。上級要求不能開槍,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官兵就地取材,製作了很多木棒。但是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邊界互毆也經常吃虧。原因很簡單,集體互毆非常講究配合。一個人打架和一群人互毆完全不同,基層官兵普遍受過徒手或者持械格鬥訓練,尤其是官兵們相互配合,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聊聊當年日本軍隊的情況,在抗戰爆發之前,日本軍隊只有17個常備師團。
日本新兵的訓練時間長達6個月,其中,3個月都是在訓練近距離格鬥和拼刺技術。因此,日本官兵在戰爭中,格鬥和拼刺技術非常好。尤其是在1937年、1938年,那些日本老兵非常難對付。道理相通,在最近的邊境互毆中,肯定是平時經常訓練格鬥的一方,具有更大的優勢。此外,對方基層官兵的身高也有優勢,南亞某大國的基層官兵,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對方。當然,身材有限並不一定吃虧。
如果在身高和格鬥技術都不如人,那所能依靠的就是那股悍不畏死的氣勢。在六七十年代,東亞某大國與鄰國發生衝突的時候,當時,東亞某大國基層官兵的身高還很有限。在武器裝備上,也不如對方。但是,基層官兵擁有誓死不退的氣勢,這是對方做不到。我們看一下南亞某大國的具體情況,南亞某大國盛行種姓制度。這一制度在軍隊中也同樣適用,基層官兵基本上是吠舍和首陀羅,軍官們則是剎帝利和婆羅門。
在幾十年前的邊境戰爭中,出現了非常吃驚的情況,即使是在戰俘營裡,吠舍和首陀羅,也必須伺候剎帝利和婆羅門。這一制度對於部隊的士氣影響很大,造成了基層官兵的鬥志非常有限。我們順便聊聊南亞某大國基層官兵的素質,南亞某大國的軍隊,分為了陸海空三軍。其中,海軍和空軍對官兵的素質要求比較高,畢竟涉及了很多技術性很高的崗位。陸軍的要求則非常低,甚至還有文盲。南亞某大國是軟體大國,很多大學畢業生並不願意參軍,而是在各種大公司、大企業工作。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南亞某大國官兵的基本素質並不高。言而總之,南亞某大國的基層官兵,在身高條件、格鬥技術、團體士氣和基層素質等各個方面,都明顯不如東亞某大國。最後,作者想到了清朝宮廷燕樂中的《河清海晏》:「河清海晏,花村犬不喧。講武訓戎旃,幕府多雄健。韜鈐有秘傳,虎旅列戈鋋。村吹靄暮煙,鉦鼓競喧闐,郊原自晏然。轟雷掣電,端的是,有徵無戰,有徵無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