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高大的人們更易患上癌症 只因細胞數量更多

2020-11-24 環球網

《英國國家學會 B 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試圖解釋一種奇怪的理論,即「身材相對高大的人們,為何更容易患上癌症」。數據表明,身材高大的人們所擁有的細胞數量(絕對值)更多,才讓癌細胞有了更多的機會。研究人員調查了不同身高的男女性之間的癌症發病率差異,最終得出了這個結論。

此外研究很有其它有趣的發現,即身高和黑色素瘤風險之間的緊密聯繫,這可能與增加細胞分裂的生長激素有關。

身高每增加 10CM,相關風險會增加約 10%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用同樣的理論(細胞數量的絕對值更多)來解釋。

不過男女性之間的癌症發病率,確實與除了身高之外的其它因素有關,特別是宮頸癌等疾病。

但是在這輪研究中探討的 23 類癌症,其中的大多數風險都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事實來解釋 —— 與身材較愛笑的人相比,高大壯的身體中含有更多的細胞。

當然,身材高大、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患癌症,且基於身高的癌症風險變化相對較小。

但是醫生還是希望大家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戒掉菸草、同時注重飲食健康。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英國國家學會 B 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原標題為:《Size matters: height, cell number and a person's risk of cancer》

《體型有關:身高、細胞數量與個體癌症風險之間的聯繫》

[編譯自:BGR]

相關焦點

  • JNCI:為什麼男性更易患癌症?關鍵在於Y染色體某些基因功能喪失
    過去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癌症,但是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所(ISGlobal)的研究人員帶來的一項新研究提出,「罪魁禍首」可能是決定性別的Y染色體某些基因功能喪失。這一結果近日發表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
  • 盤點男女最易患的十大癌症:肺癌乳腺癌上榜
    男女最易患的十大癌症,你知道嗎?  昨天下午,《六早癌症篩查百城聯動公益中國行》活動啟動,南京市第一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陳錦飛教授盤點了男女最易患上的十大癌症,以及癌症早期的症狀。  陳錦飛主任表示,男性好發的前十位癌症是:肺癌、胃癌、肝癌、結腸/直腸癌、食管癌、膀胱癌、胰腺癌、白血病、淋巴癌、睪丸癌。
  • 美研究稱大長腿男神更易患腸癌 中國專家否認
    日前,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在年會上公布了明尼蘇達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說是腿長男性比腿短男性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高。  這是真的嗎?錢江晚報記者諮詢了杭城大醫院的腫瘤內科、胃腸外科及肛腸科的專家們,原來他們的想法是這樣的。
  • 袋獾為何易患傳染性癌症?
    :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兩種能影響它們的傳染性癌症。4 月 9 日 發表 在《癌症細胞》雜誌上的對這兩種癌症的比較研究表明,它們的起源很相似。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相信,袋獾可能只是更容易患上這類疾病。研究人員還發現了這些癌症的有效藥物,並有可能用於拯救袋獾免於滅絕。目前人們已知只有八種具有自然傳染性的癌症:一種發生於狗身上,兩種與袋獾、五種發生與海洋雙殼類動物有關。袋獾在爭奪配偶和食物時,常常互相撕咬對方的面部。
  • NK細胞免疫療法現狀很樂觀,有望治療更多的癌症患者
    人體好比一個戰場,nk細胞就像駐紮在身體內的軍隊,奮勇抵禦外界襲來的病毒與細菌。正因為nk細胞晝夜不停的保護著體內的「和平」,被生物學家研究開展到醫學治療上,目前在大型疾病的治療上面,都能見證到nk細胞免疫療法現狀的安全有效。
  • 男性更易患癌症的根源:Y染色體基因功能丟失?
    2019年9月,癌症領域頂級期刊JAMA Oncology公布1999年至2017年間調查195個國家的29種癌症數據,發現期間全球共有2450萬人確診癌症。出人意料的是,不同性別的患癌風險有明顯差異:男性一生患癌概率為1/3,而女性僅為1/4。因此,了解癌症的性別生物學差異對於個性化治療和預防至關重要。
  • 「肉食動物」易患結腸癌
    別以為只有不良的生活方式才會導致癌症,對於結腸癌來說,飲食的威脅顯然重要得多。近日,日本就發現了結腸癌與飲食的秘密。專家告誡大家,平時別過度吃肉,否則容易導致結腸癌的出現。  「肉食動物」易患結腸癌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通過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愛吃肉的女性患結腸癌的風險是正常人的1.5倍。這一結果是通過對大阪、巖手、茨城、秋天、新瀉、長野、高知、長崎、衝繩等九縣的45~74歲的男女共約8萬人10年以上的追蹤調查得出的。
  • Cell Stem Cell:癌症幹細胞控制腫瘤轉移假說被證實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昨天出版的《細胞》雜誌子刊Cell  Stem  Cell上。       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Jeremy  Rich  認為,「這證實了許多人談論的有關癌症幹細胞是腫瘤轉移來源的假說。」     早在150年前,密西根州大學癌症中心就已經假設,癌症可能是來自於幹細胞。
  • 聚焦癌症治療!幹細胞為全球患者帶來更多可能
    其中造血幹細胞治療血液癌症已經廣為人知。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間充質幹細胞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對癌症發揮治療作用。該研究納入了5名卵巢癌患者,以檢測間充質幹細胞對於卵巢癌患者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2015年,該研究中心還在此網站上更新了關於幹細胞移植治療乳腺癌的研究。該研究納入了12名志願者,採用幹細胞移植聯合幹擾素β的方法治療乳腺癌,並評估一年的總體生存率。除了採用間充質幹細胞,科研人員還瞄準了利用多能幹細胞分化的NK細胞來治療癌症。
  • Sci Adv:為何老年人更易患阿爾茲海默病?
    2019年7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阿爾茲海默病的患病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波恩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為何老年人更易患阿爾茲海默病,他們發現,名為tau蛋白的特定分子會參與該病的發生,tau蛋白能在老化的大腦中快速擴散。
  • 哪些人易患抑鬱症?
    其實,人們生活在現今社會,經常要面對效率高、節奏快的要求及所帶來的壓力,隨時都會在精神心理上受到各種困擾,一旦處理不當,就會造成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在受到內外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而導致認知、情感、意識及行為精神活動產生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如:偏執易怒、認知受損、抑鬱焦慮、幻聽幻視、敏感多疑、強迫急躁、思維紊亂、不能控制自己的狀態等。
  • 以下幾種體質的人更易患糖尿病
    據濟南糖尿病醫院專家介紹,有以下體質的人群,更易患上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在我國已經成為常見病、多發病,而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能引起各種各樣的併發症。糖尿病除了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以外,還與患者的體質有關。
  • 年輕人更易患小細胞肺癌 如何早發現?
    核心提示:小細胞肺癌好發於較年輕的人,其惡性程度高,生長迅速,並較早期發生轉移,它產生肺內的內分泌細胞,其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抗利尿激素、促甲狀腺素等,引起各種症候群。   肺癌是否比以前多了?
  • 驚人發現:癌細胞可反向生成癌症幹細胞
    原標題:驚人發現:癌細胞可反向生成癌症幹細胞 所有的癌細胞都可以形成另一個腫瘤,還是只有挑選出來的癌症幹細胞可以生成新癌細胞?一項新研究發現答案為兩者皆是。來自密西根大學綜合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觀測了人類卵巢癌細胞,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癌細胞是以一種可預測、有組織的方式生成後代細胞:母癌細胞生成子癌細胞,子癌細胞生成孫癌細胞。祖母細胞是可以引發癌症復發的稀有癌症幹細胞,孫細胞是大多數的腫瘤細胞(延伸閱讀:兩篇Nature文章:關注卵巢癌)。
  • 癌症為什麼會存在?從遠古生物、大象和老鼠說起
    癌症可追溯至7億多年前多細胞生物體使你易患癌症,甚至生活在5億年前的三葉蟲也可能是癌症易感染體。為了揭曉人類為什麼會患上癌症的根源,我們追溯到遠古時期進行研究,大約7億多年前,那時地球上的生命出現了永久性變化。在地球形成的最初幾十億年裡,單細胞生物佔據了整個地球,隨著生物不斷進化,單細胞開始組合在一起,從而出現了多細胞生命體。多細胞生物具有許多優勢,細胞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結合在一起,這種數萬億計細胞的結合,使我們擁有複雜的身體結構,例如人類的大腦。
  • 基於樹突細胞的癌症免疫治療手冊(患者版)
    三種傳統治療方法走向極致,但遠未達到人們期望的治療目標。腫瘤的免疫治療雖發展晚,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臨床,並有望最終成為治癒腫瘤的重要武器。目前的免疫治療策略包括針對腫瘤細胞或免疫調節分子的單克隆抗體,基於細胞的療法,例如離體活化T細胞和天然殺傷(NK)細胞的過繼轉移,以及癌症疫苗。
  • JCB:細胞中心體的擴增效應或能開啟癌症
    2018年5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葡萄牙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巴雷特食管患者進行研究發現,當細胞開始轉化成為癌細胞之前,細胞或許就開始已經積累中心體了,中心體是一種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細胞器,巴雷特食管是一種與食管癌相關的疾病,研究者指出
  • 「高大上」的狂犬疫苗:人二倍體細胞狂犬疫苗
    市場上的狂犬疫苗種類繁多,有五針法的、四針法的,還有VERO細胞、雞胚細胞的,水劑的、凍幹的。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一種「高大上」的狂犬疫苗:人二倍體細胞狂犬疫苗。不知道您聽過沒有呢目前我國常用的狂犬疫苗依據細胞基質種屬差異可分為兩大類:1、動物細胞狂犬疫苗:地鼠腎、雞胚、非洲綠猴腎(VERO)細胞。
  • 《Nature》子刊:癌症治療差異性竟與線粒體數量相關
    最近,來自西奈山和IBM的研究人員通過對TNF相關細胞凋亡誘導配體(TRAIL)的誘導和使用一個新的統計方法,證明可變線粒體豐度與細胞存活和細胞死亡反應相關。此外這項研究表明,用於癌症治療的抗凋亡Bcl-2家族蛋白抑制劑可能會增加細胞反應的多樣性,增強腫瘤細胞對治療的抵抗力。該研究發表於近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相同基因組成的個體細胞通常對環境變化有不同的反應。 對於細胞死亡可用分數響應來衡量其數量的改變。
  • 「治癒癌症」更近一步!癌症免疫治療新靶點被發現
    其實,除了T淋巴細胞,髓系細胞在調控癌症免疫力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否存在髓系細胞檢查點可作為靶點用於治療癌症是很多團隊在研究的課題。  當小鼠髓樣細胞中的c-Rel基因被敲除時,腫瘤內的MDSC分化和功能受阻,從而導致抗腫瘤T細胞功能增強,顯著抑制了癌細胞的生長。c-Rel抑制劑可以抑制腫瘤細胞在小鼠上的生長,還可在體外人類細胞上阻斷MDSC的生長,與PD-1抗體的聯合治療對腫瘤生長的影響要強於單獨使用c-Rel抑制劑或PD-1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