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周刊:抑鬱症是精神病嗎?
陸崢:首先必須對「精神病」有正確的認識。提起精神病,一般人會馬上聯想到「脫線」、「發神經」等,認為精神病患者必定是瘋瘋癲癲、行為古怪、生人勿近的危險人物。但事實並非如此,精神病實際上分成很多種類,病情輕重不一,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也各異。
其實,人們生活在現今社會,經常要面對效率高、節奏快的要求及所帶來的壓力,隨時都會在精神心理上受到各種困擾,一旦處理不當,就會造成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在受到內外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而導致認知、情感、意識及行為精神活動產生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如:偏執易怒、認知受損、抑鬱焦慮、幻聽幻視、敏感多疑、強迫急躁、思維紊亂、不能控制自己的狀態等。可分為器質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礙、人格障礙等。
為了消除多數人對精神疾病的誤解,目前已用「精神障礙」一詞來替代原來常用的「精神病」。精神障礙其實是一類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資料,平均每十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患有精神障礙。
其次我們要弄清抑鬱症在精神疾病中的分類。抑鬱症屬於情感性精神障礙,情感性精神障礙是以明顯而持久的心境高漲或低落為主的一組精神障礙,心境高漲者就屬於躁狂症,心境低落者叫抑鬱症,如果心境高漲和心境低落交替發作,我們就稱為躁狂抑鬱症。因此,從廣義上講抑鬱症屬於精神疾病的範疇。
身體周刊:哪些人是抑鬱症的易感人群?
陸崢:在特殊人群中,抑鬱症的發生率更高,慢性疾病9.4%,一般住院病人33.0%,老年住院病人36.0%,門診癌症病人33.0%,住院癌症病人42.0%,腦卒中病人47.0%,心梗病人45.0%,帕金森氏病病人39.0%。婚姻家庭變故的抑鬱症狀發生率80%以上。
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女性是第一易感人群。抑鬱症患者中,女性患者至少是男性患者的2倍。產婦在分娩之後到產後一年間其大腦將遭受諸多因素的衝擊,包括激素波動、心理影響和分娩結局,在生命中的各個時期,從來都沒有像產後這一段時間那樣能夠將如此多的危險因子集中在一起,更以產後3個月最為明顯,這一時期為特殊易感期。統計資料表明,平均每十位甚至更少的產婦中就會有一位產婦有產後情緒障礙。
隨著年齡的增長,抑鬱症的患病率會增加。老年人是重症抑鬱症的主要構成人群。老年人容易患上抑鬱症的原因很多。退休前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退休後缺乏業餘愛好,生活單調,子女不在身邊,很容易孤獨。這樣,老人就很容易對自己過分關注,在不知不覺中患上抑鬱症。還有一些老年人要麼擔心自己會患病,要麼擔心自己的病情惡化,成了子女的拖累。這些想法都是導致老年人患上抑鬱症的重要因素。
患有軀體疾病正在服藥治療的人也較一般人易患抑鬱症,因為嚴重的疾病作為一種負性生活事件會影響人們的情緒,此外任何藥物都會在人體內影響人本身的化學生成和某種物質的傳遞,也就是說藥物會不同程度地造成內分泌失衡。
工作壓力大、工作緊張、繁忙的人,人際關係不良,生活環境有改變者,更年期女性,剛剛經歷了負面事件,包括與親人生死離別,喪失心理體驗者,事業和生活失敗受挫等,又沒得到及時排解的人群,常年在室內工作的人,體質較弱或極少參加體育鍛鍊的腦力勞動者,尤其是平時對寒冷比較敏感的人,機械操作時間過長的人也比一般人更易患抑鬱症。
從心理素質角度而言,認真的人,喜歡照顧別人的人,事業上有貢獻的優秀者,對自己、對過去和未來持消極看法者易患抑鬱症。此外抑鬱症在社會較高階層和較低階層中最常見。單身者比已婚者易患抑鬱症(青少年除外)。
身體周刊:焦慮症的發病原因是什麼?如何治療?
陸崢:焦慮症的病因包括生物(如遺傳、生化)社會心理等幾個方面。廣泛性焦慮症的遺傳傾向不如驚恐障礙。苯二氮卓受體系統和五羥色胺系統對廣泛性焦慮發病有重要作用。某些情況下,病人的焦慮症狀可以由軀體因素而引發,比如,甲狀腺亢進、腎上腺腫瘤等。另外,在有社會心理應激事件發生的情況下,有可能出現焦慮症。
廣泛性焦慮症又稱慢性焦慮,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心理症狀:表現為客觀上並不存在某種威脅(或危險)和壞的結局,但總是擔心、緊張和害怕。此外尚有易激怒、對聲音過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好等表現。
軀體症狀:自主神經功能以交感神經系統活動過度為主,如口乾、噁心、吞咽困難、脹氣、腸鳴、腹瀉、呼吸困難、心悸、心動過速、尿頻等。
運動症狀與肌緊張有關:可有緊張性頭痛,背部和肩部肌肉緊張痛和強直;手有輕微震顫,精神緊張時則更為明顯。
驚恐發作又稱急性焦慮,發作時常有明顯的自主神經症狀,如心悸、有劇烈的心跳、心慌、呼吸困難、胸悶、胸痛、四肢發麻,甚至不能控制的發抖、出汗。患者表現驚恐萬狀,似有瀕死之感。但發作時間較短,數分鐘到數十分鐘。
患上焦慮症是件很痛苦的事,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又會給周圍的人帶來不愉快。所以,許多患者都積極地尋求治療。焦慮症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在臨床上常用的抗焦慮藥,能明顯改善情緒、控制焦慮症狀。此外如心慌、消化不良等可對症處理。
藥物治療以外,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幫助患者充分認識焦慮症,學會轉移或化解精神壓力,克服性格上的弱點,提高處理複雜事物的能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焦慮。此外,腦電生物反饋治療、森田治療等方法可輔助藥物治療,並均已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無不良反應且療效持久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