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楊 梟 陸 飛 郝春暉
責編 | 惠家明
1
中國農村老年女性最易患抑鬱症
圖片來源:Pixabay
近日,德國馬普學會人口所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中老年人患抑鬱症的風險與年齡、城鄉,以及性別等因素有關係。總體上說,女性患病風險高於男性、農村居民風險高於城市、老年人風險高於中年人。所以說,生活在農村的老年女性患抑鬱症的風險最高。相比之下,城市男性的患病風險在各個年齡段都穩定在較低水平。而在85歲及以上的人口中,農村居民的患病風險是城市居民的兩倍。研究還指出,抑鬱症發病風險之所以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異,主要是教育程度、退休狀態、婚姻狀態等社會經濟因素以及生理疾病所造成的。
文章鏈連結: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one.0215907
2
網際網路會影響生育嗎?
圖片來源:Pixabay
經常上網會影響人們生孩子嗎?這個問題看似奇怪,因為「網際網路」和「生孩子」 這二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是,義大利博科尼大學研究者卻在它們之間找到了有趣的聯繫。針對德國25至45歲女性的調查顯示,家中有寬帶的女性生育率更高。不過,這一規律僅適用於擁有大學學歷的女性。研究者認為,寬帶能使教育程度高的女性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從而使她們更願意生育孩子。比如說,寬帶能幫助女性在家遠程辦公,增加她們和孩子相處時間,也能提高生活滿意度,這些因素都可能促進她們的生育行為。
文章連結: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0324728.2019.1584327
3
新型空調有望緩解全球變暖
炎炎夏日,空調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舒適。但也因空調的出現,自1990年以來,全球能源消耗已增加兩倍,而排放的CO2又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變暖。本周,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研究者在《自然·通訊》雜誌發表文章,提出了一種新型空調的設計方案,期望有助於解決能源與氣候問題。該設計方案計劃改裝空調設備,使得它不僅可以從空氣中提取二氧化碳和水,還會將它們轉化為氫氣。緊接著,多步化學過程將氫氣轉化為液態烴燃料,從而提供能量使空調運轉。這樣,空調不僅得以自給自足,同時還能減緩空氣中的CO2排放。目前,該設計方案實驗模型中的幾個關鍵步驟已經被實現了,但是距離商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圖片與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9685-x
4
中國擬開啟近地小行星探索計劃
圖片來源:pixabay
近地小行星是一些體積很小,但是與地球軌道相交,甚至有可能撞擊地面的行星。在近地小行星研究領域,日本和美國處於世界前列,他們都發射過探索近地小行星的太空船,而日本的隼鳥號甚至還將小行星物質樣本帶回了地球。據《自然》雜誌報導,現在,中國國家航天局也計劃開啟近地小行星的探索任務。中國探測器將首先造訪 「2016-HO3」 號近地小行星,這是軌道最穩定的地球準衛星之一。隨後,探測器將在火星之外進行為期七年的旅程,進入太陽系的小行星帶,並研究 「133P」 號彗星。據介紹,這項研究將探索有關太陽系小星體的形成和演化,同時將它們的成分與地球上的物質成分進行比較,進一步探究地球生命的起源。目前,這項為期十年的任務尚未得到正式批准,但預計會從2024年開始實施。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390-5
5
可以自動清除牙菌斑的微型機器人
圖源:Pixabay
很多人都有過洗牙的經歷,瞪著眼睛看到各色恐怖的器具在自己嘴裡進進出出,再聽著牙齒發出艱澀的摩擦聲,這種經歷想必不怎麼愉快。如果有一種微型機器人可以自動幫人們清除牙菌斑,同時又不會損傷牙齒的話,也許人們就不會懼怕洗牙了。為此,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團隊開發了一款性能優良的洗牙機器人,並將相關細節發表於《科學·機器人》雜誌。這款微型機器人採用非介入性的「無繩引導」控制方式,放進人類口腔之後會自動工作。利用氧化鐵納米顆粒(用於催化牙菌斑降解)和磁性材料(引導催化劑破壞牙菌斑基質),機器人可以有效殺死細菌、破壞細菌的基質,並清除碎片。該機器人體積極小,因此能進入很多傳統器具無法進入的區域進行清理。一旦這款機器人廣泛投入使用,洗牙或許會變成一種輕鬆的體驗!
文章連結:
https://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4/29/eaaw2388
6
看到別人受傷,我為什麼也感覺疼?
圖片來源:Pixabay
當我們看到別人受傷流血,總感覺自己好像也很疼,可這是為什麼呢?先前的研究表明,這一特殊現象屬於「共情作用」。當人們經歷疼痛時,一個叫做「扣帶皮層」的腦區會被激活。有趣的是,人類如果看到別人痛苦,這個腦區也會被激活。於是乎,即使身體沒有受傷,人們也會有不適的感覺。那麼,扣帶皮層腦區裡的神經機制到底經歷了什麼,才讓「共情作用」得以實現呢?來自荷蘭神經所的研究人員通過最新研究發現,這很可能和該腦區獨特的「鏡像神經元」活動有關。在大鼠實驗中,一旦大鼠身體被弄疼,該神經元就會被激活。而當大鼠觀看其他大鼠輕度休克的場景時,該特殊神經元也會被激活,從而產生不適的感覺。如果使用藥物抑制這些神經元的活動,那麼大鼠就無法對其他同類的遭遇感同身受。所以說,共情作用的神經學機制關鍵就在於這種鏡像神經元。
文章連結:
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9)30322-7?
製版編輯 | 皮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