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他是日本料理大師,
也有人說他是和食傳道師,
而他,
更願意稱自己為料理人。
「真正的日本料理是什麼?我現在還在探索。」
在藤鶴割烹,總料理長伊藤滿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語氣稍顯緩慢,似乎是是對其他料理人發問,也像是自己內心的探究。
所以,他日復一日不停精進,年逾花甲依舊站在一線,不斷探索著何為真正的日本料理,而且他還不斷指導年輕料理人,將自己的技藝傾囊相授。
不過,無論是何種日本料理,它們都是還原食材原本的樣子、原本的味道呈現給食客,這一點,又跟粵菜「不鮮不食,不時不食」的理念是互通的。
和不少料理人一樣,伊藤滿入行也是因為喜歡美食這個理由。不過,他在「喜歡」這一點上,還多了一份「熱愛」和「用心」。
「剛開始,我只是一個在壽司店裡打掃衛生的學徒,這一打掃就是三年,之後我才開始真正學習如何處理魚;兩年後,我才捏出了第一塊壽司。」
回想起捏的第一塊壽司,伊藤滿眼中閃爍著一絲光芒,第一次捏壽司的時候,緊張得手掌發抖,手心冒汗,但是當時很用心,很努力地捏好每一塊壽司,雖然,在他現在的眼裡,那塊壽司根本不及格。
「直到現在,我還在學習如何處理魚、捏壽司,因為這是一門永無止境的學問。」
當談及過去為了料理有何「瘋狂經歷」的時候,「一生懸命」這個詞在伊藤滿的語句中反覆出現了多次。
「一生懸命」在日文語境中,有將畢生心力致於一事一物的意思。伊藤滿認為,作為一個料理人,就應該要以這種專注的心態打磨技藝,為客人呈上最好的料理。
所以在每次設計會席料理時,他都要花上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的時間來思考菜單,因為日本料理是一種季節性很強的料理,在不同月份不同季節如何處理、演繹不同食材,需要你不停地思考,不斷地打磨技藝。
正是因為「熱愛」和「用心」,從業45年來,他每天都會將師傅授予的技藝反覆打磨,料理,已經滲透到他的日常生活當中。
其實,隨著時代的變化,料理也發生了變化,各國料理之間的相互融合借鑑是很明顯的,比如他會在傳統的懷石料理裡加入中餐或西餐的元素,內核當然還是懷石料理,但是使用更多的中餐的調味料,這是因為日本傳統的調味料相對貧乏,而在最後的甜點,則會使用西式的手法來製作。在他看來,料理還是無國界的。
「我只是料理人,一生都是料理人!」
跟隨著第一個師傅修煉10年之後,他又在當地不同的餐廳不斷學習,直到15年前,伊藤滿來到中國,實現在海外傳播日本料理的夢想。
「在我25、26歲的時候有走出海外,展示日本料理的夢想。而且當時的日本餐飲界論資排輩的問題很嚴重,不少年輕的料理人難以得到施展的空間,在海外的話,料理人的發揮空間會更大。」
在日本料理人協會的牽線搭橋下,15年前,伊藤滿去到大連的一家四星級酒店,後來一直在大連、北京、廣州這三個城市輾轉,最後則是留在了廣州。
伊藤滿一直有個願望,那就是能夠在60歲之前有所作為,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家店。因此,在59歲那一年,他感覺已經將當初師傅傳授的技藝已經修煉到家,所以他在廣州開了這家藤鶴。
「其實在廣州開店很大的原因在於廣東人的口味與日本人很像,我能完全發揮所學的技藝,沒有迎合本地客人作出任何的改良,保持了料理的原汁原味。」
伊藤滿認為,日本料理與粵菜有很多互通的地方,不管是用的素材還是做法,都會體現「不時不食,不鮮不食」。而且粵菜在某些方面比日本料理還能物盡其用,不會浪費食材。比如說魚,廣東人能將魚的所有部位都能利用起來,還有粵菜裡的餐前小吃醃蘿蔔皮,在日本,蘿蔔皮基本是廚房的下腳料,但是經過廣東師傅的巧手,居然能變成美味的小吃,這令我很敬佩。
「粵菜,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
不過,伊藤滿開藤鶴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為了賺多少錢,接待多少客人,只是為了想當初他師傅一樣,將這家店作為一個平臺,將師傅所授予的技藝,自己多年打磨出來的經驗,傳授給有志學習日本料理的年輕人,讓更多人能夠學到正統的日本料理技法。
「在中國這麼長時間,我發現有不少日本料理師傅因為沒有接受過正統的日本料理訓練而導致基本功很差,或者是想學卻學不到,我覺得這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所以我決定將技術傾囊相授。」
讓伊藤滿感到欣慰的是,店裡有好幾個學生跟隨他學習6、7年技術,他們的基本功比外面不少日本料理大師傅要好不少。
「這讓我感到很欣慰,因為我的願望開始實現了。」
作為2020廣州國際購物節之正佳中日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料事漁神·中日美食文化對話」的刺身姿造大賽評委以及論壇嘉賓,伊藤滿很開心能夠見到這麼多年輕人對刺身有熱忱,不過還是希望他們能夠繼續打磨基本功,如果有機會的話,會親自授予他們基本技術。(點擊閱讀原文,馬上報名參與本次活動)
同時,在當天的論壇,他還會與一眾嘉賓更加深入探討日本料理的精髓。
接下來,伊藤滿想在65歲之前將自己的技術更加廣泛地傳授出去,不僅僅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如果其他日本料理店需要專業技術指導的話,他也會過去幫忙。
「料理是永無止境的東西,但是在前進的路上,千萬別忘記問問自己的基本功打磨得如何了!」
圖文 | 龔智南
部分圖片來源 | 綜合網絡
編輯&排版 | 某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