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正是中國農曆春節大年初四,一個來自大洋彼岸的喜訊讓還在假期的廣州市天河中學沸騰了起來——美國的科學家們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而這個人類重大發現成果的締造者中,有一個名字他們非常熟悉,他是天河中學2012屆畢業生、現就讀美國卡爾頓學院四年級學生羅家倫。
在美國科研人員舉行的發現引力波的新聞發布會次日,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羅家倫作為發現引力波團隊的成員之一和發現論文合作作者之一,與團隊負責人Nelson Christensen教授一起亮相卡爾頓學院當地的新聞發布會,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15日,羅家倫在美國研究工作室內,接受了記者視頻連線採訪。
羅家倫現就讀美國卡爾頓學院(Carletoncollege)四年級,主修專業高級物理,是廣東客家人,其中學就讀於廣州市天河中學,是廣州天河區2012年高考英語狀元。當年,他曾同時被美國卡爾頓學院和中山大學錄取。
「他出國讀書是自己做的決定。」羅家倫的母親李粵海說,「可能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受到的教育都太拘束,所以我很想讓他接受自由寬鬆的教育,讓他學會獨立。」
羅家倫介紹,引力波探測的實驗從1992年被提出,一直進行到現在。他參與其中兩年多時間,他所在小組的50多個人通力合作,運行程序來分析探測的引力波候選信號哪些是引力波。他們通過統計分析,尋找統計顯著的數據,最終找到信度高達99.99995%的引力波。
對於整個實驗來說,羅家倫覺得最難突破的應該是提升儀器的靈敏度以達到能夠探測出引力波的程度以及用有限的計算機來分析龐大的數據,在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升級之前,他已經嘗試進行了尋找第五次和第六次數據中的引力波;設備升級後,他將重點放在尋找引力波的光譜對應物,力圖提升引力波的信度。「對於我來說,我要學習如何使用前輩們已有的程序與算法來分析數據然後匯報給組內其他人,我也把一些數據分析的過程自動化以提高分析的效率。我覺得在有生之年發現了引力波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直接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預測。」
「我們的團隊是自由和開放的,加入和退出都憑興趣,」羅家倫說,在LIGO科研項目裡,自己「只是做了微小的貢獻」,但因為對相對論的相信和堅持加入這個團隊,他在枯燥艱澀的數據中堅持了三年。
春節期間,中國每個城市都還沉浸在歡慶當中,而大洋彼岸的羅家倫沒有回家,在美國緊張地準備畢業論文和期末考試。視頻連線中,羅家倫的鏡頭裡,美國當地時間晚上9點的大學實驗室仍然燈火通明,學生們圍坐在一起進行討論。
「我的工作還有很多。」事實上,就在前一晚,羅家倫還熬夜學習工作直到凌晨四點,而這種高強度的學習在他中學和大學期間從未間斷。
老師們都表示羅家倫是標準的「學霸」,他的高三物理老師談嫿說:「到高三,很多作業我都不讓他做了,因為他已經全會了。」於是羅家倫開始自學英文原版物理書,「他買了很多關於廣義相對論的英文物理書,還帶回來和我討論,但我的英文不足以讀懂,都需要他翻譯成中文,再一起討論物理問題。」
「學霸」仍然學習到凌晨的原因有很多,對於羅家倫來說,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參加了很多課餘實踐和活動。高一一入學,他就報名參加了學校的機器人社團,並毛遂自薦當了社長,直到畢業,這期間,他參與設計的「舞獅機器人」獲得全國機器人比賽一等獎,而且是429支參賽隊伍中的一等獎第一名。
不同的老師都同意羅家倫是個「情商很高的孩子」,「在班上總有兩三個非常優秀的學生,有的比羅家倫的思維更快,成績更好,但羅家倫情商更高」。到美國讀書以後,羅家倫並不經常回國,但每次回來,他都一定要回校看望老師,這讓老師們更加感慨。
「國內學習可以說給我良好的數學物理基礎,美國的學習給我更多的自由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說做本科生與教授一起科研的項目。」羅家倫談起國內外學習對自己的影響。天河中學一名副校長表示,羅家倫6年中學都是在國內完成,並且收益頗多,學校的雄厚基礎和創新能力結合將是教育發展的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