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1日,美國科學家向全世界宣布:美國的L IG O (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的預言。參與美國團隊探測到引力波並成為論文署名作者之一的羅家倫,則是來自廣州的一名留學生,中學六年就讀於廣州市天河中學。昨天,通過越洋視頻,媒體與羅家倫聊了半個多小時。
正在美國讀大四兩年來主要負責數據處理
羅家倫目前在美國卡爾頓文理學院就讀大四,正處於緊張的論文準備階段。在前一天晚上只睡了四個小時的他,在視頻中依然神採奕奕地跟記者聊起了他研究的寶貝———引力波。
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笑起來露出幾顆小虎牙,說話溫文爾雅,還不時賣萌。儘管言語輕鬆,但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並不如此輕而易舉。據羅家倫介紹,在美國的整個「引力波」研究團隊大大小小的參與者有1000多人,而他所在的團隊50餘人主要負責探測器測量的數據處理。當儀器探測到了成千上萬的數據,羅家倫所在小組需要運行程序來分析探測的引力波候選信號哪些是引力波。他們通過統計分析,尋找統計顯著的數據,最終找到信度高達99.99995%的論文中所介紹的引力波。
事實上,羅家倫參加引力波探測團隊已經兩年了。進入美國Carletoncollege就讀後,2013年大二暑假,羅家倫就已經跟隨研究團隊開始了尋找「引力波」的歷程。在LIG O升級之前,他已經嘗試進行了尋找第五次和第六次數據中的引力波;設備升級後,他將重點放在尋找引力波的光譜對應物,力圖提升引力波的信度。
在視頻中,家倫一直強調,自己的貢獻其實沒那麼大。「我只是一個本科生,剛好我的導師在研究這個項目,我就加入了這個團隊而已。」在這兩年的時間裡,研究團隊陸續有成員流失,是什麼讓家倫堅持下來?家倫很坦率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跟導師做這個項目是有津貼的,這也是激勵機制之一;其次,導師說過2014年我們的設備升級了,極有可能會有結果。「其實在美國這種跟導師做研究的機會很多,選擇也很多,堅持下去就能學習到新知識,是國內多年的學習讓我學會了堅持。」
作為發現引力波的參與者之一,羅家倫非常興奮,他表示,「引力波展示了一個觀察宇宙的新方法。個人來說,我很興奮我們將發現關於宇宙的新工具。在LIG O我參與了幾個項目,它教會了我在一個大的團隊如何做出貢獻。」
曾捧走機器人競賽全國一等獎
羅家倫老家在梅州,是地道的客家人,小學三年級時轉學到廣州就讀於龍口西小學。勤奮好學的他在中學時代就被公認很「有才」。報考高中時,羅家倫的第一志願是華師附中,「結果沒考上,就去了天河中學」。
天河中學校長胡東介紹說,羅家倫進校後時常能看到他捧著書複習,或在座位上埋頭題海。天道酬勤,高一上學期的期中考和期末區統考裡,羅家倫獲得了全級第一和區第一的好成績。同學們對他「仰慕」之餘,給他起了個「綽號」———「做題機器」。
對這個封號,羅家倫說,像「做題機器」一樣做題目,是因為他熱愛數學、喜歡做數學題,每當解開一道數學題、發現其中的奧妙後,都會有妙不可言的成就感,這是很多人所享受不到的感覺。當同學們叫他「做題機器」的時候,他總以一向樂觀積極的性格回話:「這可能是有用之才的一個標誌,或者是為成為有用之才做的一個準備,也是我高中生涯的一個不錯的成就。」
「做題機器」不是書呆子,家倫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他在校期間曾經是學校機器人社的社長,他參與設計的「舞獅機器人」曾獲得全國機器人比賽一等獎。
老師點評
只要有他在的課堂整體氛圍都很積極
家倫的物理老師談嫿對他也是讚賞有加。「這是一個智商高,情商也高的孩子。」談老師表示,只要有家倫在的課堂,整個課堂氛圍都很積極,有時同學回答錯了的問題,家倫會及時糾正,「這樣的課堂讓老師很舒服,」雖然出國讀書近四年了,但每一次回國,家倫肯定會回校來看望老師,跟老師聊聊天,講一下國外的生活。
家倫感謝母校天河中學對自己的支持,「比如在出國讀書這件事上,學校老師都很寬容。」家倫在高三時準備出國,有一段時間不在學校,最後兩個月回到學校課堂時,帶回來的是英文版的物理書。
談老師講到此事,特意表示,學校對學有餘力的孩子實施的是彈性教學,從來不強迫學生按照老師的意願去完成學業,比如認為自己已經會做的作業可以不做,認為已經聽懂的課程可以不聽。「尺度把握在學生的手上。家倫帶回來的英文版物理教材,他看到不清楚的地方也會問我,我一些看不懂的英文他會給我翻譯成中文,」談老師表示,在高中階段,她會給學生講一下廣義的相對論,而家倫也會自己找書來看,對物理十分著迷。
家長感言
學習不施加壓力興趣上反而有「倒逼」
在視頻中,家倫笑嘻嘻地表示,自己能有今天「感謝爸爸媽媽支持我的學業,謝謝爸爸媽媽支持我彈鋼琴,謝謝爸爸媽媽對我財力支持……」
家倫的母親李女士表示,家庭對孩子的支持其實是儘量讓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善良的個性,其他方面並沒有太高的要求。「我們不會要求孩子拿100分,如果他盡力了,拿到80分,我們也不會怪他。」
但有些方面,家倫媽媽表示自己反而是倒逼了兒子一把的,比如彈鋼琴。家倫從小就喜歡彈鋼琴,但小學五六年級時遇到坎了,想放棄,但她硬是逼著孩子堅持下來,直到現在美國念書也沒放棄彈鋼琴。「下學期我和學校另一名學生會在學校舉行一場鋼琴演奏會。」家倫對自己的琴技信心十足。
家庭的寬鬆氛圍讓家倫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如他的隧道專家外祖父曾經為他在家裡的一角建立起一個小小的實驗室,擺上各種試管和瓶瓶罐罐供他發揮自己的愛好;為了滿足孩子對天文物理的好奇,從小學開始,媽媽就給家倫購置了昂貴的天文書籍供他閱讀等。
我的貢獻沒那麼大,我只是一個本科生,剛好我的導師在研究這個項目,我就加入了這個團隊而已。在美國這種跟導師做研究的機會很多,選擇也很多,堅持下去就能學習到新知識,是國內多年的學習讓我學會了堅持。
我會回國的,美食還是在國內嘛。想要籤名,可以啊,微信掃一下我的考卷就行了。
———羅家倫
南都記者梁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