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引力波團隊有位廣州學生哥

2020-11-22 南方都市報數字報

    2016年2月11日,美國科學家向全世界宣布:美國的L IG O (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的預言。參與美國團隊探測到引力波並成為論文署名作者之一的羅家倫,則是來自廣州的一名留學生,中學六年就讀於廣州市天河中學。昨天,通過越洋視頻,媒體與羅家倫聊了半個多小時。

    正在美國讀大四兩年來主要負責數據處理

    羅家倫目前在美國卡爾頓文理學院就讀大四,正處於緊張的論文準備階段。在前一天晚上只睡了四個小時的他,在視頻中依然神採奕奕地跟記者聊起了他研究的寶貝———引力波。

    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笑起來露出幾顆小虎牙,說話溫文爾雅,還不時賣萌。儘管言語輕鬆,但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並不如此輕而易舉。據羅家倫介紹,在美國的整個「引力波」研究團隊大大小小的參與者有1000多人,而他所在的團隊50餘人主要負責探測器測量的數據處理。當儀器探測到了成千上萬的數據,羅家倫所在小組需要運行程序來分析探測的引力波候選信號哪些是引力波。他們通過統計分析,尋找統計顯著的數據,最終找到信度高達99.99995%的論文中所介紹的引力波。

    事實上,羅家倫參加引力波探測團隊已經兩年了。進入美國Carletoncollege就讀後,2013年大二暑假,羅家倫就已經跟隨研究團隊開始了尋找「引力波」的歷程。在LIG O升級之前,他已經嘗試進行了尋找第五次和第六次數據中的引力波;設備升級後,他將重點放在尋找引力波的光譜對應物,力圖提升引力波的信度。

    在視頻中,家倫一直強調,自己的貢獻其實沒那麼大。「我只是一個本科生,剛好我的導師在研究這個項目,我就加入了這個團隊而已。」在這兩年的時間裡,研究團隊陸續有成員流失,是什麼讓家倫堅持下來?家倫很坦率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跟導師做這個項目是有津貼的,這也是激勵機制之一;其次,導師說過2014年我們的設備升級了,極有可能會有結果。「其實在美國這種跟導師做研究的機會很多,選擇也很多,堅持下去就能學習到新知識,是國內多年的學習讓我學會了堅持。」

    作為發現引力波的參與者之一,羅家倫非常興奮,他表示,「引力波展示了一個觀察宇宙的新方法。個人來說,我很興奮我們將發現關於宇宙的新工具。在LIG O我參與了幾個項目,它教會了我在一個大的團隊如何做出貢獻。」

    曾捧走機器人競賽全國一等獎

    羅家倫老家在梅州,是地道的客家人,小學三年級時轉學到廣州就讀於龍口西小學。勤奮好學的他在中學時代就被公認很「有才」。報考高中時,羅家倫的第一志願是華師附中,「結果沒考上,就去了天河中學」。

    天河中學校長胡東介紹說,羅家倫進校後時常能看到他捧著書複習,或在座位上埋頭題海。天道酬勤,高一上學期的期中考和期末區統考裡,羅家倫獲得了全級第一和區第一的好成績。同學們對他「仰慕」之餘,給他起了個「綽號」———「做題機器」。

    對這個封號,羅家倫說,像「做題機器」一樣做題目,是因為他熱愛數學、喜歡做數學題,每當解開一道數學題、發現其中的奧妙後,都會有妙不可言的成就感,這是很多人所享受不到的感覺。當同學們叫他「做題機器」的時候,他總以一向樂觀積極的性格回話:「這可能是有用之才的一個標誌,或者是為成為有用之才做的一個準備,也是我高中生涯的一個不錯的成就。」

    「做題機器」不是書呆子,家倫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他在校期間曾經是學校機器人社的社長,他參與設計的「舞獅機器人」曾獲得全國機器人比賽一等獎。

    老師點評

    只要有他在的課堂整體氛圍都很積極

    家倫的物理老師談嫿對他也是讚賞有加。「這是一個智商高,情商也高的孩子。」談老師表示,只要有家倫在的課堂,整個課堂氛圍都很積極,有時同學回答錯了的問題,家倫會及時糾正,「這樣的課堂讓老師很舒服,」雖然出國讀書近四年了,但每一次回國,家倫肯定會回校來看望老師,跟老師聊聊天,講一下國外的生活。

    家倫感謝母校天河中學對自己的支持,「比如在出國讀書這件事上,學校老師都很寬容。」家倫在高三時準備出國,有一段時間不在學校,最後兩個月回到學校課堂時,帶回來的是英文版的物理書。

    談老師講到此事,特意表示,學校對學有餘力的孩子實施的是彈性教學,從來不強迫學生按照老師的意願去完成學業,比如認為自己已經會做的作業可以不做,認為已經聽懂的課程可以不聽。「尺度把握在學生的手上。家倫帶回來的英文版物理教材,他看到不清楚的地方也會問我,我一些看不懂的英文他會給我翻譯成中文,」談老師表示,在高中階段,她會給學生講一下廣義的相對論,而家倫也會自己找書來看,對物理十分著迷。

    家長感言

    學習不施加壓力興趣上反而有「倒逼」

    在視頻中,家倫笑嘻嘻地表示,自己能有今天「感謝爸爸媽媽支持我的學業,謝謝爸爸媽媽支持我彈鋼琴,謝謝爸爸媽媽對我財力支持……」

    家倫的母親李女士表示,家庭對孩子的支持其實是儘量讓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善良的個性,其他方面並沒有太高的要求。「我們不會要求孩子拿100分,如果他盡力了,拿到80分,我們也不會怪他。」

    但有些方面,家倫媽媽表示自己反而是倒逼了兒子一把的,比如彈鋼琴。家倫從小就喜歡彈鋼琴,但小學五六年級時遇到坎了,想放棄,但她硬是逼著孩子堅持下來,直到現在美國念書也沒放棄彈鋼琴。「下學期我和學校另一名學生會在學校舉行一場鋼琴演奏會。」家倫對自己的琴技信心十足。

    家庭的寬鬆氛圍讓家倫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如他的隧道專家外祖父曾經為他在家裡的一角建立起一個小小的實驗室,擺上各種試管和瓶瓶罐罐供他發揮自己的愛好;為了滿足孩子對天文物理的好奇,從小學開始,媽媽就給家倫購置了昂貴的天文書籍供他閱讀等。

    我的貢獻沒那麼大,我只是一個本科生,剛好我的導師在研究這個項目,我就加入了這個團隊而已。在美國這種跟導師做研究的機會很多,選擇也很多,堅持下去就能學習到新知識,是國內多年的學習讓我學會了堅持。

    我會回國的,美食還是在國內嘛。想要籤名,可以啊,微信掃一下我的考卷就行了。

    ———羅家倫

    南都記者梁豔燕

相關焦點

  • 引力波發現團隊中的中國學生談發現之旅
    「不如向神秘的未知邁進一步」——引力波發現團隊中的中國學生談發現之旅  新華社廣州2月16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黃浩苑 霍思穎)日前,「引力波」成為社會最熱的話題之一,它的發現被視為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塊缺失的「拼圖」。
  • 發現引力波團隊中有個中國少年
    2月11日正是中國農曆春節大年初四,一個來自大洋彼岸的喜訊讓還在假期的廣州市天河中學沸騰了起來——美國的科學家們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而這個人類重大發現成果的締造者中,有一個名字他們非常熟悉,他是天河中學2012屆畢業生、現就讀美國卡爾頓學院四年級學生羅家倫。
  • 引力波、「諾獎哥」和媒體責任感
    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LIGO)實驗組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宣布,首次直接觀測到了由兩顆恆星級黑洞13億年前併合產生的引力波。   這個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現在全球引起了極大轟動,一向因過程辛苦、嚴謹和進展緩慢而長期在大眾視野之外的基礎科學領域研究也由此備受關注。
  • 廣東小夥羅家倫參與發現引力波 曾是天河區英語狀元
    原標題:發現引力波團隊有位「廣東仔」 中學時代的(左圖其中,一張年輕而自信的東方面孔引人矚目——他正是發現引力波千人團隊的一員和發現論文合作作者之一、就讀於美國卡爾頓學院四年級的廣東小夥羅家倫。 這位在廣州完成中學學業的「客家仔」,是2012年廣州天河區的高考英語狀元,曾同時被美國卡爾頓學院和中山大學錄取。 進入美國卡爾頓學院就讀後,羅家倫從大二暑假起便跟隨研究團隊開始了尋找「引力波」的歷程。
  • 北師大天文系三位畢業生為引力波發現文章合作者—新聞—科學網
    這個消息讓整個物理學界和天文學界為之沸騰,我校天文系也非常振奮,在發現引力波的文章合作者中,範錫龍、朱興江、明鏡三位均為我校天文系的畢業生。 北京師範大學不僅是日本引力波項目KAGRA的中方合作中心單位,與清華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加盟該項目,而且也長期致力於與澳大利亞和英國在引力波領域的切實國際合作。
  • 中國留學生參與發現引力波:尋找它得有信仰
    廣州天河中學提供 2月11日,中國農曆春節的大年初四,一個來自大洋彼岸的喜訊讓還在假期的廣州市天河中學沸騰了起來——美國的科學家們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而這個人類重大發現成果的締造者中,有一個名字他們非常熟悉,他是天河中學2012屆畢業生、現就讀美國卡爾頓學院的四年級學生羅家倫。
  • 引力波探測團隊榮獲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
    300萬美元獎金將由兩組獲獎人共享: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簡稱LIGO)的三位創始人將平分100萬美元,而1012名實驗貢獻者將平分200萬美元。 三位創始人分別是: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物理學榮休教授羅納德-德雷弗 (Ronald W. P.
  • 廣東學霸參與發現引力波 留學美國正準備畢業論文
    ,而這個人類重大發現成果的締造者中,有一個名字他們非常熟悉,他是天河中學2012屆畢業生、現就讀美國卡爾頓學院四年級學生羅家倫。  在美國科研人員2月11日舉行的發現引力波的新聞發布會上,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羅家倫作為發現引力波團隊的重要成員之一和發現論文合作作者之一,與團隊負責人Nelson Christensen教授一起接受了媒體的採訪。羅家倫現就讀美國卡爾頓學院(Carletoncollege)四年級,主修專業高級物理,是廣東客家人,其中學就讀於廣州市天河中學,是廣州天河區2012年高考英語狀元。
  • 發現引力波有多難?愛因斯坦當年投稿也遭拒
    胡一鳴說,在發現引力波信號後,「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1000多名科學家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忙壞了,分布全球的多個超級計算機開足了馬力,想要將那一段短短數秒的信號背後的物理全部挖掘出來。慢慢的,如同盲人摸象般,我們開始一層層解開這一引力波信號的面紗。」「有了試驗數據,把引力波帶入一個新的研究時代,這次發現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
  • 引力波是怎麼發現的_引力波有什麼實際意義(引力波對人類的意義)
    引力波發現的時間   在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學合作組織和Virgo合作團隊宣布他們已經利用高級LIGO探測器,已經首次探測到了來自於雙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   在過去的六十年裡,有許多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為證明引力波的存在做出了無數努力。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引力波存在的間接實驗證據——脈衝雙星PSR1913+16。1974年,美國物理學家家泰勒(Joseph Taylor)和赫爾斯(Russell Hulse)利用射電望遠鏡,發現了由兩顆質量大致與太陽相當的中子星組成的相互旋繞的雙星系統。
  • 聽三位諾貝爾獎得主講引力波
    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對此做出決定性貢獻的三位科學家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巴裡•巴裡什(Barry Clark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2017年12月18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的科普論壇「墨子沙龍」舉行了引力波大會,邀請這三位諾貝爾獎得主演講,並現場回答提問。
  • 引力波LIGO斬獲諾獎!獲獎的物理學家有3位,有個人同樣值得銘記
    Thorne),表彰他們發起和領導了「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項目,並在將理論及實驗物理學應用於宇宙研究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但除了這三位獲獎者,有一位先驅的名字同樣值得我們銘記,那就是羅納德·W.P·德雷福(Ronald W.P. Drever)。
  • 人類發現引力波的100年曆程
    據《自然》雜誌報導,美國領頭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科學家們在2月11日宣布,他們發現了引力波: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個世紀前就預言的時空漣漪。LIGO有2個站點,分別位於華盛頓州漢福德和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頓。
  • 外媒:美國三位引力波學者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參考消息網10月4日報導外媒稱,諾貝爾獎主辦方3日稱,美國科學家雷納·魏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因在引力波探測中發揮的先鋒作用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據路透社10月3日報導,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曾首次預言時空結構中的波動,即引力波。在去年初科學家宣布引力波被首次發現後,它引發了天體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 張紹剛「引力波」遭吐槽 學生發聲力挺老師
    「他是一個上課永遠比學生來的還早的老師」  在網友對於「引力波「事件的評論當中,很多人把張紹剛說成」尖酸刻薄「、」不尊重嘉賓「,然而其實在學生們的眼裡,張紹剛是他們在傳媒學院最喜歡的老師之一。為什麼最喜歡呢?
  • 發現引力波的期刊這麼有預見性嗎?
    引力波的發現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愛因斯坦在1916年的廣義相對論中預言引力波,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終於,在2016年2月11日,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執行主任大衛•瑞茲在華盛頓宣布,科學家們多年尋找引力波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果,整個宇宙都在為之震顫。從2015年9月起,在物理學界有一個沒有得到官方的證實或否認的傳言。
  • 發現引力波的團隊中有個上海小夥:高考志願只填了南大天文系
    美國當地時間2月11日,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人員在華盛頓宣布探測到引力波。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獲悉,在參與建造、維護儀器、分析數據的1000多位科學家中,有一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胡一鳴,2007年畢業於崇明中學,是清華大學博士後,目前正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進行研究工作,也是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之一。
  • 皓天光電20英寸藍寶石半波片幫助發現引力波
    100年前,愛因斯坦指出時空會產生漣漪,形成「引力波」,並以該天體為核心以光速向外擴散。他和其他物理學家隨即開始了爭論。在預測的引力波是否存在時,愛因斯坦本人也曾先後若干次改變立場。2月11日,來自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團隊的科學家宣布,觀測到引力波。其實幾年前LIGO就已經探測到相干信號的啁啾現象從而判斷引力波的存在,不過一直無法真正確認。直到2014年,70多位科學家構成的一個稱作ABS的研究團隊,利用一臺架設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上的「北極熊」望遠鏡(POLARBEAR)測量來自宇宙大爆炸本身的殘留輻射時,探測到了由137億年前暴漲引起的B模式極化。
  • 中外同時公布引力波新發現 科學意義有多大?
    新華社發【環球網軍事10月17日報導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 重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就在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頒給現實中捕獲引力波的三位美國物理學家還餘波未息之時,引力波再次引發強烈關注——包括中國紫金山天文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歐洲南方天文臺等全球數十家著名天文機構紛紛在北京時間16日晚10時發布重大消息:人類首次發現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同時探測到其電磁對應體。
  • 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頒予發現引力波學者,港中大參與研究
    2017諾貝爾物理學獎頒予發現引力波學者,港中大參與研究 新華網香港10月4日消息,3名美國科學家因在發現引力波上的貢獻而奪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