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浩 封面新聞記者 昔興琪
11月19日,生態環境部通報了2020年10月全國空氣品質狀況。內江位列全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第五名,比9月份成績再前進一名,刷新今年以來最好排名。
此前,內江大氣環境質量已連續多個月在全國重點城市中排名前列。「內江藍」頻頻在朋友圈中刷屏,離不開內江生態環保工作和產業轉型升級上的諸多努力。
作為一個老工業城市,內江的水和空氣品質問題曾長期困擾這個城市,從2016年以來,內江緊緊抓住水和空氣兩大領域開展治理,久久為功,如今成效初顯。
沱江是內江的母親河,內江沿著蜿蜒的沱江而建,但曾經一度沱江以及支流水體都不達標。此前,內江市在主城區建成區內識別出11條黑臭水體。
全域治水。經過爭取,2018年10月,內江市成為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通過截汙納管、清除淤泥、栽花植綠、生態補水等方式,內江對被汙染區域進行系統治理和生態修復,讓以前的「臭水溝」成為市民休閒觀光的「後花園」。3年來,內江將11條黑臭水體建成11個連接城鄉的帶狀、環湖公園,並建成各類城市公園21個。
2016年以來,內江累計投入資金152.81億元,重點用於生態修復、汙染治理、環境監管等重大項目建設,累計完成整改各類突出環境問題2145個,城市形象得到顯著提升。
作為老工業城市,內江工業領域環境突出問題相對突出,是空氣品質整治的重點之一。5年來,內江在節能減排和產業轉型升級方面雙管齊下,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做好減法,內江對「散亂汙」等突出環境問題進行聯合整治,「一企一策」制定整改措施,完成四川星船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4000噸/日生產線深度治理改造工程,完成4家新型幹法水泥企業5條生產線深度治理,啟動四川白馬循環流化床示範電站6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等工程,推進傳統產業節能減排。
做好加法,新興產業正在「強筋壯骨」。今年1至9月,內江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總產值283.95億元,佔規模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到31.2%,比2018年提高5.1%,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底氣越來越足。
2016年到2019年,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1.7%,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2020年1-10月,內江市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2015年削減11%,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2015年削減26%,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較2015年削減12%,氨氮排放量較2015年削減8.5%。
汙染少了,藍天多了。今年1到9月,內江空氣品質優良天數242天,比2015年增加38天。
綠水青山總關情,內江市5個區市縣和2個園區也在全力推進汙染治理、生態修復,建設和涵養山青水秀的良好自然生態。
內江市市中區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區50個行政村基本具備汙水處理能力,大氣環境質量逐年改善,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中央及省級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的161條整改任務已全面完成,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作用逐步顯現。
東興區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有力,嚴格實行「清單制+責任制+銷號制」,建立工作檯帳,確保整改任務按期完成。目前,東興區大氣環境持續向好,PM10、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42微克每立方米和34微克每立方米,同比分別持平和下降10.6%;優良天數248天%。
隆昌市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實行「清單制」+「責任制」,統籌推進中央、省級、市級環保督察等各類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截至目前,城區PM2.5、PM10平均濃度同比下降8.7%、11.7%,優良天數達標率88.8%,同比提升3.2%。
威遠縣探索開展2020年鞏固突出環保問題整治成效「百日攻堅」行動,用不到200天時間,建成嚴陵園區汙水處理廠。今年1至10月,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83天,較去年同期持續改善。在全縣11個鎮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劃、立、治」,飲用水水源地問題整治全面完成。
資中縣全面推進「減排、抑塵、壓煤、治車、控秸」五大工程。截至10月31日,空氣優良天數為301天,優良率為99%。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持續開展「清河、護岸、淨水、保水」四項行動,清理河道3997.13公裡。
內江經開區結合社會綜合治理網格,開展生態環境網格化監管工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環境保護責任體系逐漸形成。啟動園區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完成45家重點揮發性有機物企業的篩查,推動巨騰等重點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設施建設。1—10月,優良天數263天,優良率89.5%。
內江高新區統籌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快推進磚瓦行業、建設工程揚塵、預拌混凝土站點、汽車尾氣和餐飲油煙汙染專項整治,全面落實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機制。1—10月,內江高新區優良天數269天,優良率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