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根野蠶豆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植物呢?或許有人聽說過有段時間它的價格高得嚇人,也有人注意到它的藥用價值,但我們很難對它產生直觀的認識。走近紅根野蠶豆,了解紅根野蠶豆,這便是我們今天的目的了。
紅根野蠶豆拉丁文學名是Centranthera grandiflora Benth,它是一種玄參科植物,還有著大花胡麻草、滑野蠶豆、小紅藥、化血丹、靈芝草、金貓頭等別名。
據《中國高等植物 • 第十卷》對紅根野蠶豆進行了詳細的記載:「(紅根野蠶豆)產廣西西部、貴州西南部、雲南東南部及西藏東南部,生於海拔約800米山坡、路旁或寬曠處。越南、緬甸、錫金、尼泊爾、印度及不丹有分布。」(1)
紅根野蠶豆在文獻中的記載不算太多,在很多著名的的本草著作中都難以尋覓到它的身影。
《中國植物志》對紅根野蠶豆的描述為「為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胡麻草屬 (Centranthera)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大花胡麻草的根,主要產於廣西、雲南、貴州等地,是一味瀕危且種群極小的民族民間常用中草藥。」 (2)
我們知道,用名貴藥材泡酒是很多人的愛好,我們或許在很多場合,看到不同身份的人們拿出一罐罐泡出各種顏色的藥酒,這些藥酒裡泡的東西也是不一而足的,桔梗、枸杞、黃芪、人參都是其中的熱門候選,甚至獵奇一點的還有蠍子、蜈蚣甚至各式不同品種的蛇。
雲南地區的藥酒愛好者,會將紅根野蠶豆視為珍品,其滋補效果口口相傳,是有著非常好的風評的。
我們必須提醒一句的是,如果真的喜歡藥酒,最好諮詢一下醫生的意見,畢竟我們泡藥酒是為了健康,如果藥效不對症,甚至泡下去的直接就是有毒的藥材,違背了我們的初衷事小,危害身體健康事大,如此反而不美。
當然,嫋嫋的炊煙最能體現一個地方的風致,在雲南,紅根野蠶豆也是廚房中的魔術家們的心頭好。
小火慢燉,微微地香氣瀰漫開來,那是紅根野蠶豆與老母雞或其他蔬菜圓融在一起的象徵。趁熱來上一碗,不僅齒頰留香,而且身體暖洋洋的,頓覺一切疲憊都被掃除,精力在一瞬間恢復。
紅根野蠶豆還可以用來泡水,或許各位的保溫杯裡可以給它留下一席之地。還有人直接將紅根野蠶豆作為保健品來服用,將其磨成粉服下或者用蜜與粉末調配之後服下也是可以的。
長期以來,紅根野蠶豆都不具備非常大的影響力,只是受到了雲南等部分地區的人民的喜愛,未能在全國範圍內掀起較大的波瀾。
上述不溫不火的情況後來突然發生了變化,不知是否有商家炒作的原因在內,紅根野蠶豆的價格突然飆升,甚至在最高點可以和等重的黃金價格相媲美。
如果非要排除掉一些其他因素的考量,或許其價格瘋漲的的背後也與紅根野蠶豆自身過硬的素質有關。
作為苗族民間常用的藥草,紅根野蠶豆的保健價值一直是被人們低估的,當然,過高的價格早已遠遠超越了其實際價值。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神藥」值得我們投入太狂熱的情感去追逐,藥材的價格還是理性一些才是比較合適的。
並非無人對紅根野蠶豆進行過科學研究,幸運的是,姑且不論紅根野蠶豆的營養價值,就目前的研究結果看,紅根野蠶豆不具有急性的毒性,還是較為安全的。
與價格的瘋漲幾乎同時存在的是對紅根野蠶豆的過量的人工採集,以至於一度將其推向更加瀕危的境地。
對我們人類而言,這可能只是一種有保健作用的藥材,頂多價格會貴很多。但對紅根野蠶豆而言,這是它的滅頂之災。
有人不惜為了經濟利益而大肆掠奪自然資源,也有人在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他們想馴化紅根野蠶豆。
比如,雲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的人們就貫徹落實《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生物產業發展的意見》和《紅河州生物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 (2010-2020) 》的精神,推動著紅根野蠶豆的人工種植實踐。(4)
又比如新華網曾報導的新聞,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紅水河鎮胡家灣村村民付堂徑從2014年開始自發研究種植特色藥材紅根野蠶豆,經過幾年努力,他將藥材種植面積擴大到12畝。付堂徑於2018年主動脫貧,同時帶動當地49戶208名貧困戶參與種植。(5)
脫貧問題一直是大家所關注的,這樣的脫貧方式又有誰能夠拒絕呢?這樣積極主動的努力,不僅讓自己富裕起來,而且帶動了周圍的人們,同時又在客觀上為保護野生植物資源提供了幫助。
可能會有人質疑野生的紅根野蠶豆和人工養殖的紅根野蠶豆的藥效是否會有天壤之別?其實這是一直以來人們認知上的誤區之一。儘管一部分藥材的確是野生的藥效更強一些,但這並不能一概而論,有時候反倒是有些養殖的藥材藥效更強一些。
而且,對臨床而言,有時候一些藥材藥效不夠強,我們完全可以在允許範圍內改變其用量,或者直接換一種藥材來使用。武俠小說中那種缺少某種藥材,就沒有辦法拯救一個人生命的現象在現實中是幾乎不存在的。
總的來說,結合紅根野蠶豆的應用歷史來看,我們應該對紅根野蠶豆抱有一種客觀審慎的態度。紅根野蠶豆的藥用價值並沒有得到太多的文獻支撐,人們對其進行的科學研究也並不算太充分。
或許紅根野蠶豆的確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但它也並非無法取代。紅根野蠶豆作為一種瀕危植物,不太能經得起人們的過度採集了,我們完全可以用人工養殖的紅根野蠶豆來取代野生的紅根野蠶豆。
【參考文獻】
[1]傅立國,陳潭清,郎楷永等.中國高等植物:第十卷[M].青島:青島出版社,
[2]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2013. 中國植物志 [M]. 北京: 科技出出版社: 25-27.
[3]張傳利,馬曉,朱春梅,陳治華,李維峰,趙秀,何素明,杜華波.栽培與野生化血丹不同部位中2種化學成分含量分析[J/OL].廣西植物:1-7[2020-03-30].https://kns-cnki-net.webvpn.jxutcm.edu.cn/kcms/detail/45.1134.Q.20190806.1430.002.html.
[4]子涵.綠色崛起的屏邊實踐[J].今日民族,2013(10):23-26.
[5]遊德福. 激活「能人資源」 釋放「能人效應」[N]. 貴州日報,2019-01-2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