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性格類型的理論很多,這裡主要用MBTI職業性格理論來展開論述。MBTI是目前被學界認可的職業(學業)性格類型理論,還有以此理論為基礎的心理測評。該理論主要描述不同類型的人「最自然」的工作(也包括學習)方式——性格類型不同,最青睞、最順手的工作和學習方式不同。它主要分為四個維度來描述一個人的性格(見下圖)。
能量傾向也就是「人與外界的互動方式」。如果把人比喻成一個電池,那麼外向型的人在與外界互動的時候,就像是在充電,所以他們喜歡與他人合作分享,在討論和處理信息時的學習效率最佳;而內向型的人,獨處才是他們的充電狀態,所以他們更喜歡沉浸於自我內心世界,通過思考、自省吸收和消化外部信息,在有充足的時間自己去了解和處理相關信息的時候,學習效率最佳。內外向是一個連續譜,只是一個相對偏向。內向的人也並非完全不與人交流和討論,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並不差,只是他們需要一段時間,想清楚了再表達,而外向的人則習慣一邊思考一邊表達,所以在短時間內,內向的人就顯得「寡言」。
明白了這個,我們就會知道,為什麼有些學生上課並不積極回答問題,也不愛討論,而有些學生在不該回答問題的時候還不停地說話和「搗亂」。內向的孩子,雖然不積極回答問題,但不等於沒有思考;外向的孩子在大班教學的情況下,很少有討論的機會,大腦就容易陷入耗能狀態,注意力渙散,容易睡著,有時就會忍不住說話。當外向性格的孩子影響課堂紀律的時候,老師還可能會批評他們(畢竟影響了別人),這也使得他們在學校的負面情緒增多,甚至可能和老師發生衝突,因為不喜歡這個老師而影響學習。內向的孩子,雖然發言不積極,但也不會搗亂,在一邊安靜思考,不容易被表揚,也不容易被批評。
所以,外向的孩子適合小班討論式的課堂,內向的孩子更適應現有的大班制課堂。外向的孩子可能會更需要課外培訓的補充,而且應該儘量選擇小班和一對一培訓,這樣他們更容易找到在討論中學習的熱情。
影響中學生學習的第二個性格因素就是生活風格。生活風格這一維度描述了不同人「安排時間和生活的方式」。
左邊的孩子大概率是」彈性型「,右邊的孩子大概率是」計劃型「。
一般而言,計劃型的人熱衷於制定計劃,做事有條理,喜歡按計劃有條不紊地跟進並完成具體的工作,會儘可能快地了結一件事,但遇到意外的變化則會覺得不安。他們的「格言」是「動手去做」。而彈性型的人個性靈活,不喜歡計劃,厭惡條條框框,喜歡即興,喜歡隨機而變,在沒有固定時間表的時候覺得最自如,喜歡開啟新項目,從事新工作,但並不都能自始至終的完成,在有不確定和意料之外的變動發生時最開心,他們的「格言」是」讓我們靜觀其變」。
計劃型和彈性型的人各有特色,適合做不同的職業,計劃型的人執行力強,較為適合能自主計劃的工作,而彈性型的人應變能力強,更能適應變化多端的環境。計劃型的人的「時間管理策略」和元認知策略(計劃監控調節)比較好,儘管外界有各種誘惑,但由於其開啟了一件事不把它完成會特別難受,因此也較能抵制誘惑;彈性型的人的時間管理策略和元認知策略則一般比較差,學習過程中一旦遇到誘惑,就容易分神,而且是心安理得毫無痛苦地分神。
由於中學生學習時間非常緊迫,「時間」是最稀缺的需要管理的資源,且學習是一件相對穩定的活動,並沒有那麼多變化多端需要去應對,因此計劃型的人往往成績較好,彈性型的人的優勢則發揮不出來。對於彈性型的人來說,計劃監控調節策略和時間管理策略是他們最需要的,但也是最違逆他們天性的,這些學生往往不願意學習這些策略。據我觀察,只有具備了強大的學習動機的彈性型學生,才願意嘗試去「逆本性而行」,學習這些策略,而一旦真的實行了這些策略,學習效率也會有所提高。
信息獲取方式是指人們在吸收信息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同傾向。感覺型的人關注信息中的相關事實與有趣的細節,對需要長時間實現的抽象想法或未來的事會感到不耐煩;而直覺型的人更關注事實背後的隱喻、可能性及其中的關聯,喜歡構思想法或新理念,喜歡對於信息有一個整體性概念性的了解。
因此,感覺型的人關注事實和細節,會更擅長記憶,似乎更適合學習文科(語文、英語、歷史、政治等),這些學科的知識比較零散,需要記憶的東西較多,抽象性不太強;而直覺型的人,似乎更適合學習理科(數學、物理、化學等),這些學科的知識模塊之間聯繫較強,往往層層遞進,前面的學不好,會影響後面的,直覺型的人關注的是整體、概念和關聯,恰恰能較好地學習理科。
當然中學階段文理科都有,因此兩種風格的人,最好都用一些策略去中和一下自己的信息輸入方式。記憶細節很強的感覺型,可能擅長「精細加工策略」,但要有意識的加強「組織策略」的運用,比如,用思維導圖來加強對理科知識(也包括一些文科知識)的整體記憶和邏輯推理;而本身就很愛做思維導圖的直覺型,往往能記得大概框架,卻容易遺忘細節,這時,琢磨一些精細加工策略,加強對細節的記憶也很有必要。
決策模式是指一個人對輸入大腦的信息如何處理,最終如何根據這些信息作出決定。理性型的人往往通過邏輯分析得出合理的結果和決定,而感性型的人往往更多考慮個人的價值觀來做決定(自己喜歡),以及這個決定對他人的影響(顧及他人)。這兩種類型的人,適合不同的職業,並無優劣之分。
但這一因素對於個人的學習也有一點影響。比如,感性型的學生,很可能因為對一個老師的好惡來作出是否努力學習這一學科的決定,喜歡一個老師,學習這一科就非常拼命,成績好,成就感強,對這個學科的直接興趣日漸增強,這是好事;但是,一旦不喜歡一個老師,那就可能是災難,這樣的孩子就會難以再投入這一學科的學習,成績往往直線下滑,由於成績下滑,成功體驗減少,學習動機進一步減弱,最終知識落下太多,積重難返,由對一個老師的厭惡轉變為對這一學科的厭惡。
作家韓寒曾經被一個數學老師傷害過,從此再也不喜歡數學,成了一個著名的「偏科生」。韓寒在文學上天賦異稟,最終成為作家,不學數學對他影響不大;但如果換成其他孩子,就可能變成一個「偏科生」。我曾見過不少學生,由於不喜歡之前的老師,某一科目一直特別弱,等到遇到一個自己喜歡的老師,才開啟了「奮起直追」的過程,這有時來得及,有時也會積重難返。
在無法自主選擇老師的學校裡,感性的學生可能非常幸運,也可能非常不幸,理性的學生則相對穩定一點。當然,課外培訓能解決一部分感性學生的苦惱。但家長要特別注意,對於感性的學生,一定要給他們自主選擇課外培訓老師的機會,不要人云亦云盲目從眾,否則,效率極低,白白花錢。
MBTI性格類型理論的4個維度都是一條連續譜,測評結果中每個維度取的都是超過50分的那個傾向,但這並不等於外向的人就沒有任何內向的特點,感性的人就沒有任何理智,感覺型的人就從不關注整體,彈性型的人就從來都不做計劃。比如,我是一個F(情感)52分的人,那麼我就是感性理性比較均衡的一個狀態。MBTI的4個維度搭配構成16種性格類型,每一種性格類型的人,都有獨特的學習特點。不過,在特定的中學階段,可能有些性格類型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比如ENFP的孩子,本來是很具創意的藝術家,擅長交流的外交家性格類型,但在中學階段要取得好成績的難度會比較大,需要做一些訓練和調整,比如加強時間管理策略、元認知策略,找到自己喜歡的老師,增加討論機會等。
想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可以找93題版的「MBTI」測評來做一下。下一篇文章將討論影響學習潛能發揮的「情緒」因素,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