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保機構改革路線圖正逐漸清晰。《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月13日獨家得到的信息顯示,剛成立的環境保護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明確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模式、路線圖和時間表。
該領導小組組長由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周生賢親自擔任。周生賢在該小組第一次會議上表示,「10項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改革」,將「分清輕重緩急,設定路線圖和時間表,分層次、有秩序、積極穩妥地推進。」
而按照環保部的改革思路,最終將建立起「從再生產全過程著手,形成從山頂到海洋、從天上到地下的所有汙染物嚴格監管制度和一體化汙染防治管理模式。」
第三個層次需中央決策
周生賢近日在該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表示,「對於改革方向明確又立即可行的改革事項,要加快推進;對於認識還不深入,但又必須推進的,要加強調查研究,大膽探索;對涉及面廣、基礎又很薄弱,需要中央決策的,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思路。」
記者注意到,周生賢所說的上述三個層次改革內容,正是環保機構改革路線圖的精髓。在今年初召開的「2014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周生賢曾進行了詳細闡述。
第一個層次,包括制定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將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生活、生態制度和生態文化等內容納入其中,按照時間表,環保部力爭今年上半年報國務院審議;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按照生態保護紅線由生態功能紅線、環境質量紅線和資源利用紅線構成的基本思路,研究編制關於構建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的指導意見。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今年1月,環保部已印發了《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基線劃定技術指南(試行)》,成為我國首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綱領性技術指導文件;
在這一層次中,其他改革內容還包括深化環評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排汙許可制度和企事業單位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完善環境政策法規等。
第二個層次,包括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發揮市場機制在環保工作中的作用。搭建環保投融資管理平臺,吸引銀行等社會資本進入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研究建立環保基金。研究推進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向社會購買服務特別是環境監測社會化。統籌推進環境稅費體制改革,研究提出費改稅後環保部門經費保障措施,研究把高耗能、高汙染產品納入消費稅徵收範圍等。
此外,還包括強化責任考核和追究制度,探索編制國家環境資產負債表,研究推行環境審計制度等。
第三個層次,主要是指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改革。其中,社會各界近日普遍議論的「環保大部制」改革,以及國土資源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水利部等相關職能併入環保部的問題,都在其中。
統一管護「山水林田湖」
據記者了解,按照環保機構改革路線圖,眼下,在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的大框架下,環保部正在對兩大問題進行重點研究:一是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汙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二是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
根據環保部最新的管理思路,「汙染物由汙染源產生,通過環境介質傳播和消納,必須將三者統籌考慮。要按照生態系統管理方式要求,對工業點源、農業面源、交通移動源等全部汙染源排放的所有汙染物,對大氣、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所有納汙介質,加強統一監管。」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就《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向全會作說明時曾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
習近平指出,「由一個部門負責領土範圍內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國的環保職能分割為三大方面:汙染防治職能分散在海洋、港務監督、漁政、漁業監督、軍隊環保、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等部門;資源保護職能分散在礦產、林業、農業、水利等部門;綜合調控管理職能分散在發改委、財政、經貿(工信)、國土等部門。
「由於職能交叉,造成執法主體和監測力量分散,環保領域多頭執法問題突出。」周生賢說。
按照環保部最新提出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思路,將健全「統一監管、分工負責」和「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監管體系,有序整合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監管力量,完善監管的法律授權,建立獨立而統一的環境監管體制。
針對目前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的政府對環境保護不當幹預的行為。環境監管改革的方向將突出「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等創新手段。據環保部副部長翟青介紹,一些現代科技手段如衛星監測、無人機巡查等也將發揮作用。
記者了解到,環保部在積極推進「大部制」改革的同時,也表示要充分認識汙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的內在必然聯繫,建立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聯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