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機構改革路線圖:「從山頂到海洋」都管

2020-11-22 第一財經

我國環保機構改革路線圖正逐漸清晰。《第一財經日報》記者2月13日獨家得到的信息顯示,剛成立的環境保護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明確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模式、路線圖和時間表。

該領導小組組長由環境保護部黨組書記、部長周生賢親自擔任。周生賢在該小組第一次會議上表示,「10項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改革」,將「分清輕重緩急,設定路線圖和時間表,分層次、有秩序、積極穩妥地推進。」

而按照環保部的改革思路,最終將建立起「從再生產全過程著手,形成從山頂到海洋、從天上到地下的所有汙染物嚴格監管制度和一體化汙染防治管理模式。」

第三個層次需中央決策

周生賢近日在該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表示,「對於改革方向明確又立即可行的改革事項,要加快推進;對於認識還不深入,但又必須推進的,要加強調查研究,大膽探索;對涉及面廣、基礎又很薄弱,需要中央決策的,加快研究提出改革思路。」

記者注意到,周生賢所說的上述三個層次改革內容,正是環保機構改革路線圖的精髓。在今年初召開的「2014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周生賢曾進行了詳細闡述。

第一個層次,包括制定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將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生活、生態制度和生態文化等內容納入其中,按照時間表,環保部力爭今年上半年報國務院審議;

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按照生態保護紅線由生態功能紅線、環境質量紅線和資源利用紅線構成的基本思路,研究編制關於構建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的指導意見。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今年1月,環保部已印發了《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基線劃定技術指南(試行)》,成為我國首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綱領性技術指導文件;

在這一層次中,其他改革內容還包括深化環評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排汙許可制度和企事業單位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完善環境政策法規等。

第二個層次,包括推進環境管理戰略轉型;發揮市場機制在環保工作中的作用。搭建環保投融資管理平臺,吸引銀行等社會資本進入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研究建立環保基金。研究推進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向社會購買服務特別是環境監測社會化。統籌推進環境稅費體制改革,研究提出費改稅後環保部門經費保障措施,研究把高耗能、高汙染產品納入消費稅徵收範圍等。

此外,還包括強化責任考核和追究制度,探索編制國家環境資產負債表,研究推行環境審計制度等。

第三個層次,主要是指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的改革。其中,社會各界近日普遍議論的「環保大部制」改革,以及國土資源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水利部等相關職能併入環保部的問題,都在其中。

統一管護「山水林田湖」

據記者了解,按照環保機構改革路線圖,眼下,在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改革的大框架下,環保部正在對兩大問題進行重點研究:一是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汙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二是獨立進行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

根據環保部最新的管理思路,「汙染物由汙染源產生,通過環境介質傳播和消納,必須將三者統籌考慮。要按照生態系統管理方式要求,對工業點源、農業面源、交通移動源等全部汙染源排放的所有汙染物,對大氣、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所有納汙介質,加強統一監管。」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就《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向全會作說明時曾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

習近平指出,「由一個部門負責領土範圍內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國的環保職能分割為三大方面:汙染防治職能分散在海洋、港務監督、漁政、漁業監督、軍隊環保、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等部門;資源保護職能分散在礦產、林業、農業、水利等部門;綜合調控管理職能分散在發改委、財政、經貿(工信)、國土等部門。

「由於職能交叉,造成執法主體和監測力量分散,環保領域多頭執法問題突出。」周生賢說。

按照環保部最新提出的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思路,將健全「統一監管、分工負責」和「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監管體系,有序整合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監管力量,完善監管的法律授權,建立獨立而統一的環境監管體制。

針對目前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的政府對環境保護不當幹預的行為。環境監管改革的方向將突出「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等創新手段。據環保部副部長翟青介紹,一些現代科技手段如衛星監測、無人機巡查等也將發揮作用。

記者了解到,環保部在積極推進「大部制」改革的同時,也表示要充分認識汙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的內在必然聯繫,建立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聯動機制。

相關焦點

  • 多部門博弈環保大部制改革 習近平曾明確態度
    中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改革路線圖正逐漸清晰,但在環保部「從山頂管到海洋」的目標下,部門協調問題引發關注。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昨日獨家獲悉,剛成立的環保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明確了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模式、路線圖和時間表。
  • 十三五規劃編制加速度 環保大部制改革浮出水面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近日有消息稱,國家「十三五」規劃正在抓緊編制,與此同時,圍繞環保「大部制」的機構改革建議和構想也紛紛浮出水面。不過,未來環保大部制改革需要理論和實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以及橫向和縱向的相互結合,才能提出各方普遍接受的方案、時間表和路線圖。
  • 2018大部制終極方案落定 2018年環保機構改革方案解讀
    「環保不可能包攬天下事,對它來說,協調的職責更加重要。」  此前諸多的大部制方案中都包含一個共同的思路:「山水林田湖草一體管理」。  環保機構改革進入深水區,兩個痛點越發難解,一是各部門環保職能交叉,二是環境保護的根本問題——與經濟發展的協調。  過去五年,大氣汙染防治等三大戰役打響,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各地颳起環保風暴,大環保的機制和成效初步顯現,也引發了探討。
  • 專家:落實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五大建議
    有些專家指出,既要充分認識《方案》出臺的重大意義,充分看到各項改革措施的積極作用,也要清醒估計到實施《方案》的難度。無論是機構整合,還是職能轉變,由於涉及相關部門和人員的職責、權限調整,涉及管理方式、行為方式的轉變,涉及市場主體、社會組織的發育成熟和相關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落實起來會存在不少困難。特別是職能轉變的措施,落實起來會更加複雜艱巨。
  • 習近平:按照時間表路線圖推進改革
    要按照既定的時間表、路線圖,更加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更加有針對性解決各領域各層面各環節的矛盾和問題,強化基礎支撐,注重系統集成,完善工作機制,嚴格督察落實,不斷提高改革精準化、精細化水平,堅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進。
  • 讓機構改革發生「化學反應」
    正因如此重要,機構改革不能只是物理上的重新拼裝,更要在人員融合、職能整合上有連鎖反應,產生「化學反應」。  「爆發」熱情去聚焦主責主業。不立不破、先立後破,推動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堅持中央和地方一盤棋,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相協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改革全過程。從上到下的機構改革,精兵簡政、撤組合併,打破原樣重新「組裝」,責職業務也發生變化。
  • 五大發電集團改革路線圖浮現
    實際上,今年以來,五大發電集團都加大了資本運作力度。除了國電集團,華電集團也於近日開始加速對旗下上市公司的資產注入。除了將華電能源定位為在東北地區的電力發展主體和資本運作平臺,還在推進華電國際的資產注入一事。  華電集團表示,將推動上市公司對集團資產的整合,最終讓符合條件的資產全部進入上市公司平臺。
  • 英國NOC發布《國家海洋設施技術路線圖》
    《NMF技術路線圖》是NMEP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開發過程中科學與技術(「科學拉動與技術推動」)共同作用的關鍵。NMEP是歐洲最大的集中式海洋科學設備庫,擁有能夠從海洋表面到深海採樣的10000多種科學儀器和設備,並為科學家提供了與專業的海洋技術人員和工程師交流的機會,適用於各種學科的研究。作為綜合國力的一部分,NMEP提供幫助海洋科學界開展世界一流研究所需的技術支持。
  • 新廳局亮相、地市機構改革啟動!山東機構改革改了啥 | 關鍵詞看2018
    突出山東特色、因地制宜調整設置的黨政機構和職能按照黨中央要求,堅持從省情出發,適應山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機構限額內因地制宜設置了部分機構,優化調整一些領域的機構職能。組建省委海洋發展委員會和省海洋局、組建省委臺港澳工作辦公室。
  • 本輪機構改革的主要特徵與方式
    與以往歷次機構改革相比,這次機構改革在操作層面的重要特徵是改變了以往搞機構精簡、搞機構整體合併的思路,不簡單追求「部門越大越好」,而是尋求機構職能優化,力圖實現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 3月19日,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第八輪機構改革由此全面拉開序幕。
  • 全區環保系統明確2018年生態環保領域改革重點任務
    全區環保系統明確2018年生態環保領域改革重點任務 發布日期:2018-03-24 00:00 瀏覽次數:
  • 湖南省金融改革路線圖浮出水面 擬增4塊金融牌照
    從今日起,本報推出「湖南金融新觀察」系列報導,向讀者呈現湖南金融改革發展的創新實踐。    ■記者 劉永濤 潘顯璇 蔡平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湖湘熱土上,金融綜合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    金融改革發展不僅關係到湖南經濟的未來,更關係到企業的彈藥是否充足、老百姓的錢袋子是否豐滿。
  •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在上述工作基礎上,我國海洋環境質量整體企穩向好,局部區域生態系統得到修復恢復,但仍處於汙染排放和環境風險的高峰期,生態退化和災害頻發的疊加期,仍面臨著諸多突出問題。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生態環境部,設立海洋生態環境司,打通了陸地和海洋。
  • 為什麼要進行機構改革?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自改革開放至今,我省共進行了5次政府機構改革。本次機構改革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第一次。為什麼要改革?這次改革有何不同意義?改革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據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政府機構進行過的多次改革,都具有某種意義上的階段性和過渡性特點,改革後政事不分、職責關係不順、行政效率不高以及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等尚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2001年我國加入WTO,對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的要求越來越顯得迫切。
  • 機構精簡,職責增加,增機構、編制不可避免...
    環境學者認為,這一次機構改革相比2008年動作大,關係理得更順,實現汙染治理的統一監管。但生態環境部的職責中對於生態保護未有體現,是改革方案的一點遺憾。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馬中總結,「統一監管」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原來環保部和其他部門交叉的職責,改革後由生態環境部統一運行;二是原來不屬於環保部的職責,改革後由生態環境部接管運行。馬中舉例,比如,改革前「水功能區劃」歸水利部管,「水環境功能區劃」歸環保部管。這樣造成兩個部門職責既交叉又矛盾,實際中誰都不管的執法窘境。
  • 要聞:一系列國家級海洋機構將在深圳誕生
    報告指出,下一步,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部署,堅持以市場化運作為導向、以機構改革為動力、以政策扶持為引導、以防控風險為底線,深化改革創新,建立完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市場體系、組織體系和產品體系,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 國務院機構改革 18個組成部門權責界限更清楚
    國務院機構改革 18個組成部門對外公布「三定」方案   商務部等不再參與品牌評選 職能轉變12部門「權力下放」   增設司局 具有時代氣息 人員編制發改委最多 部委領導呈現「一正四副」局面
  • 機構改革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如何開展?生態環境部回應
    機構改革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如何開展?有記者問,機構改革以後,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今後將如何開展?重點會在哪些領域發力?  李高介紹稱,本次機構改革,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能劃轉到了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於進一步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汙染防治工作的協同性,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整體性的重大制度安排。下一步,我們要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
  • 精簡機構324個!晉城市級事業單位改革任務基本完成!
    精簡機構324個!晉城市級事業單位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是黨政機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 推動黨和國家機構在改革中發生「化學反應」
    要真正發生「化學反應」,須通過機構與職能的協同、領導效能和決策質量的提升、機構履職盡責能力提高、政務流程優化與提速等「化合作用」,使各級各類機構與人員的辦事績效、公共財政與公共資源的配置效益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從而真正做到黨的領導全面加強、機構協同能力大幅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全面提速、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很好滿足、社會治理水平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