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討思考技術之時,個人不糾結啥是思考,不糾結於給思考下一個定義。而是從思考之中抽身出來,抽身出來轉向了哪裡呢?轉向了感覺、知覺、表象、思維!
談」感覺、知覺、表象、思維「之時,都離不開事物。從事物與感覺說起,啥是感覺呢?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官通道就形成了人對事物的感覺;比如,事物的表面反射光線作用於眼睛這個感官,形成了視覺。
一個事物,你對它有感覺嗎?是哪種感覺呢?是視覺、還是聽覺,還是觸覺、還是其它!事物呢,又是啥呢,它可以是一個人、一朵玫瑰花、一個目標、一個問題等等。以人來說,看下圖
一個人,你對她的感覺、知覺、表象,「感覺、知覺-表象」這其實就是建立對她的認知,對她的認知要變成自己的某種感覺,比如視覺,皮膚白皙;比如嗅覺:有一種味道;比如聽覺,聽她說話的聲音,聲音好乾淨,好清澈!等等,對她的感覺再綜合起來形成對她的整體知覺。概括一下,對她的認知要變成對她的感覺、知覺,這是在建立她跟你之間的聯繫。
事物直接作用於感官形成了的感覺、知覺,某種意義」感覺、知覺「就是事物屬性的信息,活躍的在」工作記憶「這個臨時空間。
工作記憶這個臨時空間,只有4個可憐的位點,這4個位點,就是工作記憶的一個臨時內存,隨時會刷新,不能長期保持,隨時會丟失。
要想長期記住工作記憶裡邊的信息,就要把工作記憶的內容轉移到長時記憶,轉移到一個象硬碟一樣存儲器,保存了便不會丟失。
長時記憶,就像一個無限大型的倉庫,可以理解為有用不完的空間。
什麼樣才能將信息轉移到長時記憶呢?可以通過精細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