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陸
土壤中殘枝敗葉的分解者
從生物地理學的角度劃分,鄭州地處古北界。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區域,涵蓋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和阿拉伯、喜馬拉雅山脈和秦嶺以北的亞洲。特色類的金絲猴等動物沒有在這裡分布,但是有一種可愛的小動物——馬陸,就在你的腳下,是鄭州最常見的小動物之一。
馬陸有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是千足蟲,它的身體每節長有兩對足,而蜈蚣只有一對。
河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張教授說,世界上最大的千足蟲赤馬陸,有200對足,行走時,兩側的足同時行動,前後足依次前進,如同兩排小波浪。
張教授說,馬陸怕熱,喜歡陰溼,秋天清爽的早晨是它喜歡的,這時候你如果去公園散步,「邂逅」它們的機率很大。
馬陸的保護色黑紅相間,樣子有些可怕,不過別擔心,它們是「素食主義者」,專吃落葉、腐殖質,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分解者,能幫助人們清理土壤中的殘枝敗葉。
馬陸只有少數種類可能分泌出毒素。如果你不小心觸碰有毒馬陸皮膚出現了紅斑或皰疹,可用大量肥皂水來清洗,因為它們的毒素是酸性的,鹼性肥皂水可以起到中和作用。
除了馬陸,鄭州的地下還有蟑螂和螞蟻等常見動物。
蟑螂是人類生活環境中的「清道夫」:哪裡有腐敗變質的食物、又髒又臭的殘物,蟑螂會默默地把它搬走。「哪裡有蟑螂,說明那裡的環境比較髒,也是提醒人們該大掃除了,乾淨的環境中很少會有蟑螂。」張教授說。
鍾蟲
下水道裡的「益生菌」
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下面,隱藏著不計其數的微生物,它們多數在承擔著城市代謝的汙水管道裡。
由於地下管道內常年缺少光線,氧氣稀薄,高等生物根本無法存活,所以這裡聚集著大量的細菌。
河南商報記者從鄭州市黃河路一汙水管道中取出1克左右的淤泥,並送到河南農業大學。王鳳芹教授經過對淤泥的化驗得出結果,就在這僅僅1克的淤泥樣本裡,細菌的含量已經達到了1012之多,也就是說,1克的淤泥中有上萬億的細菌。排洩物汙染越嚴重,微生物細菌的繁殖就越快,數量也越多。這1克淤泥樣本培養出的細菌僅僅佔到整個細菌含量的百分之一。
別怕,這些細菌幾乎沒出下水道就會被微生物消滅。城市地下汙水管道中還有鍾蟲(因體形如倒置的鐘而得名)、草履蟲、藍藻等厭氧性的低等原生生物。鍾蟲和草履蟲屬於低等微生物,並不是細菌,但它們都需要在有水的環境下才能存活。其實,我們可以把鍾蟲和草履蟲簡單理解為很小很小的「蟲子」。
鍾蟲能促進活性汙泥的凝絮作用,並能大量捕食游離細菌而讓水變清,可謂「益生菌」。草履蟲長度只有0.2毫米,壽命在24小時左右。草履蟲的作用與鍾蟲相似,一隻草履蟲每天大約能吞食4萬個細菌。
別看這些「小東西」不起眼,還生活在骯髒的汙水管道裡,但它們對人類的作用還是很大的,鍾蟲是監測廢處理水效果和預報水質量的指示生物,草履蟲則對汙水有一定的淨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