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山泉近來有點「苦」。
看了農夫山泉北京新聞發布會的視頻,說老實話,替農夫山泉擔憂。
農夫山泉董事長再說「為尊嚴退出」北京市場,「水軍」們在網上再「黨同伐異」,老百姓再說農夫山泉跟農夫無關跟山泉亦無關,但是你已經被北京質監部門「揪住」而下架,已經被廣有影響的媒體大面積「發酵」,在食品安全廣受質疑「究竟吃啥心裡沒譜」的背景之下,大家誰不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礦泉水海了去了,喝誰不是喝?
外國人頗不理解:「hot water」會治百病?夫羅馬古城、凡爾賽宮、塞納河畔……歐洲朋友都是接自來水喝。無奈一方水土一方人,我們把自來水燒開飲用,自然有千百年來的飲食習慣,不少病確乎是可以用「多喝開水」輔助治療的。所以,老百姓還是篤信白開水。
不過從農夫山泉董事長口裡,筆者學習到了一些「標準」的知識:「第一個緯度從行政級別高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行政級別越高,越具備強制性。第二個緯度是時間緯度,新標準自動替代老標準,新標準頒布以後,老標準即行進行廢止。從強制力來看,GB國家的,GB行業標準,DB地方標準,QB企業標準。這個標準強制性順序,從高到低,企業標準的創新水平從低到高,技術要求從低到高,所以企業的創新能力完全表現在企業標準的應用和執行上。
國家食品標準體系,分兩大體系,第一衛生安全標準體系,第二質量標準體系。這兩大體系互為補充,互為監管。」
去掉「幾乎是真理」的解釋與「緯度」之類的地理名詞,我們有兩大發現。一是從2008年至今國家有關部門還沒有制定出具有最高強制力的國家標準,所以地方有權各行其是。二是京華時報說農夫山泉的標準低於國家的自來水標準僅僅是「衛生安全標準體系」裡的事情,國家級「質量標準體系」還得「互管」「衛生安全標準體系」,而因為沒有出臺國家級「質量標準體系」,所以,僅僅疑似低於「衛生安全標準體系」也說明不了農夫山泉已經低於尚未出臺的國家級「質量標準體系」。
筆者終於明白漢語繞口令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形成的。
如果衛生標準如此無用,那麼是不是在國家標準出臺之前,無論質量好壞老百姓與媒體都無權幹涉了呢?如果任何媒體都可以「橫加幹涉」,那麼中國還有沒有可放心喝的礦泉水?
你說北京桶裝水銷售協會無權讓你下架,那麼,你為什麼不能夠像雀巢、娃哈哈、景田品牌一樣主動給經銷商提供由權威部門出具的產品合格檢測報告呢。美國人都說咱的質量超過他們幾十倍,咱還怕提供報告這樣一個簡單的手續?何況咱的桶裝水標籤上註明其執行的產品標準為浙江標準,就更需要備註一下對不對?
再加上6000萬的起訴、「退車馬費」的公家的與個體的媒體人的介入,事情只會越鬧越大,越纏越亂。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畢竟雙方短兵相接,公開透明,現場直播,這是一大進步。儘管發布會場面有些混亂,但是竊以為這是近年來最為敞亮的企業應對。在此情形下,雙方也大可不必緊急剎車,群眾眼睛雪亮,況且時間總是公正的。
最後,也是最要緊的,一是作為「仲裁者」的有關單位為什麼從4月份至今「打死我也不說」?二是出臺一個「國家標準」有多難?眼下最需要「亮劍」的是制定標準的質檢部門,可是不知道他們是在巴神般「思考人生」,還是在「加緊制定標準」——6個年頭了,還是各地各自為政,各執一詞,管理不易,消費者莫衷一是。莫非「格鬥」的兩方頭破血流更有觀賞價值?因此,呼籲有關部門也應該多少反思一下:是不是一定要「鬧出大事」,這才想到加快「出臺標準」的步伐。
農夫山泉董事長說:「《京華時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出《國家標準既出,地方標準廢止》。既出的既字根據我的理解是已經出了,已經有了,國家已經有了天然水的質量標準?請《京華時報》能不能出示天然水的國家標準。」
其實,「既」字同樣可以理解為「不久」或「隨即」的,如「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黜太子商臣」(《左傳·文公元年》)。不過對於爭論雙方,這「既出」的消息都應該是福音,即便新的國家標準比現在浙江的地方標準還低,也是一顆定心丸,也算有個憑據,畢竟雙方不必再扯繞口令的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