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百年難題終破解 豆科植物化氮氣為氮肥原來靠它

2020-12-16 安徽農業科學

氮作為生命體的基本組成元素,參與著植物的生長發育、物質合成與代謝等一系列生物學過程。一百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科技日報記者12月9日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獲悉,他們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解答了「豆科植物有別於非豆科植物能夠結瘤固氮」這一科學問題。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元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有趣的是,能夠與固氮細菌進行共生固氮的物種只分布於豆目、薔薇目、葫蘆目和殼鬥目中,其中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較多。

王二濤研究員

王二濤團隊經多年研究發現,在豆科植物進化過程中,豆科植物幹細胞關鍵基因SCR在皮層細胞表達,另一個幹細胞關鍵轉錄因子SHR在維管束表達後移動到皮層細胞,這樣豆科植物的皮層細胞獲得了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該幹細胞分子模塊賦予豆科植物皮層細胞分裂能力,使豆科植物的皮層與非豆科植物不同。同時,該幹細胞分子模塊能夠被根瘤菌的信號激活,誘導豆科植物苜蓿的皮層分裂,形成根瘤。

苜蓿根瘤器官

SHR-SCR分子模塊在豆科植物苜蓿根中的過量表達,可以誘導皮層細胞分裂形成根瘤樣結構。在非豆科植物擬南芥和水稻根中異位過量表達SHR-SCR分子模塊同樣可以誘導根皮層細胞分裂,因此SHR-SCR分子模塊是植物皮層細胞分裂的充分必要條件,表明豆科植物的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程序模塊,可能是豆科植物共生結瘤固氮的前提事件。

空氣中氮元素豐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近年來,農業生產為提高作物產量而大量施用氮肥,不但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也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嚴重。該項工作不僅加深了人們對共生固氮的理解,也為非豆科植物皮層細胞命運的改造奠定了基礎,為今後減少作物對氮肥的依賴、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植物固氮真的離不開「根瘤菌」嗎

對於所有的生命體而言,固氮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自然過程。在某些氮元素稀少的環境中,比如巖質的貧瘠地形,植物通過與固氮菌相互作用來獲取生長所需的氮。科學家對於「植物固氮」很感興趣,因為這對於減少化學肥料應用和能源消耗都有意義。

植物固氮離不開一種叫做「根瘤菌」的細菌,這種細菌與植物的關係是誰也離不開誰的共生關係。氮在空氣中非常充足,但它是「懶惰」的,植物無法直接利用空氣中的「氮」,於是這個重任就交給根瘤菌了。根瘤菌在植物根系形成根瘤固氮「工廠」,將空氣中的氮轉化成可以利用的含氮肥料,進一步深加工成蛋白質。

植物根系中的細菌通過固氮作用將空氣中的氮元素轉化成植物可用的形式並固定在其根部。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固氮作用通常發生在微生物聚集的豆科植物根瘤中,比如大豆、三葉草、苜蓿和羽扇豆。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只有配備了根瘤這種獨特裝備的植物才能從細菌—植物共生關係中獲益,固氮植物一般是豆科植物。但美國華盛頓大學科學家團隊研究發現,生長在貧瘠巖石地面上的楊樹也可以利用那些寄生在其樹枝內細菌提供的養分維持生長。他們的研究證明,固氮作用同樣可以發生在樹枝上,這一過程並不需要根瘤的參與。

來源:科技日報

♔採編:姜姜 ♔排版:小同

相關焦點

  • 百年難題終破解 豆科植物化氮氣為氮肥原來靠它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元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
  • 【科技日報】百年難題終破解 豆科植物化氮氣為氮肥原來靠它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另外,固定的氮元素也會釋放到土壤中,被其他植物利用。
  • 中國科學家破解百年難題 為減少作物對氮肥依賴提供解決思路
    作者:解敏 來源:東方網 選稿:李宗煥東方網記者解敏12月10日報導: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一百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2020年12月10日凌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團隊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論文,揭開了謎底。
  • 快遞小哥破解百年數學難題,浙大教授慧眼識才,真相卻是這樣的
    從未接受過專業訓練,也沒有學過高等數學的專科學生餘建春破解百年數學難題的報導,近年來一直被提起,這位快遞小哥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終獲得成功無疑是一個極佳的勵志故事。
  • 大豆為啥能「自造」氮肥?這個問題難倒植物學家百餘年,上海科學家解開了
    與土壤中的根瘤菌共生,利用空氣中的氮氣「自造」氮肥,豆科植物為何有此特殊本領?這個困擾了植物學家百餘年的謎團,終於被上海科學家解開。今天凌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員團隊的最新發現。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
  • 餘建春:當過快遞員,破解數學百年難題後,被知名公司高薪聘請
    一般認為辛苦跑腿的快遞員只能幹辛苦的體力活,百年未解的數學難題只有天才數學家們來解決,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快遞員破解數學百年難題演繹小角色的華麗轉身。這個快遞小哥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餘建春。學習普通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餘建春,河南信陽人,因為偏科的原因,從小學習成績並不突出,加上家境貧寒,只上了職高,後來考上了鄭州牧專。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奧秘,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數百年來,針對豆科植物的研究進展緩慢。早在17世紀,科學家們就發現豆科植物具有根瘤結構;1843年,科學家們又發現豆科植物有個重要功能是可以固氮,而氮元素又是植物生長的關鍵元素;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把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但此後100多年,針對「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為什麼能固氮」的問題,科學界尚無解答。
  • 當年那個破解數學百年難題、被請到浙大講課的快遞員,現狀如何?
    4年前,一名靠打工維生的中國小夥憑藉著與生俱來對數學的敏感和天賦,破解了困擾數學界百年的難題,被浙江大學教授蔡天新慧眼發掘,使其從一名普通的快遞員變成一名受世界矚目的數學家。憑藉著自己對數學敏感與熱情,他最終實現了「窮人逆襲」的夢想,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的故事傳遍世界,他就是餘建春。
  •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1905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提出「摹狀詞」理論,被稱為邏輯語義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此難題是當今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必答題」。破解之後,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本報10月8日訊(記者 何國慶 通訊員 李妍蓉)「一個人在公園散步,他吹著口哨。」「他」如何指代前面提到的「一個人」?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
  • 中科院團隊破解豆科植物「固氮」秘笈,或將減少氮肥汙染
    記者注意到,數百年來,針對豆科植物的研究一向進展緩慢。早在17世紀,科學家們就發現豆科植物具有根瘤結構;到了1843年,科學家們又發現豆科植物與其他植物相比一個重要功能是可以固氮,而氮元素又是植物生長的關鍵重要元素;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把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
  • 4年前,破解百年數學難題的快遞員,被請到浙大講課,如今怎樣了
    無數個日日夜夜,他就憑著這股子對數學的愛,最終破解了世界數學難題——卡麥可數。他就是餘建春,畢業於新縣職高,後來上了鄭州牧專,讀的都是畜牧專業,卻成了一名物流公司的快遞員。本該過著平凡的打工日子,但他卻異於常人,利用日復一日的下班時間,憑著對數學的興趣,通過演算破解出了長期困擾數學界的一大難題——發現了一種識別卡麥可數的新算法。
  • 百年難題被破解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就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中,豆科植物為根瘤菌提供合適的固氮環境及生長所必需的碳水化合物;作為回報,根瘤菌將氮氣轉變成含氮化合物,滿足豆科植物對氮元素的需求。
  • 龐加萊猜想被證實 中國科學家破解百年數學難題
    中新網6月4日電 國際數學界關註上百年的重大難題——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據新華網報導,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3日在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已經徹底證明了這一猜想。
  • 4年前河南一物流工,成功破解困擾數學界百年的難題,如今怎樣了
    終於,他成功了,這位物流工破解了困擾科學家們百年的數學難題!就連浙江大學的教授都邀請他給大家講課,他是誰?又是如何做到的?餘建春每到一個新的城市打工,都會第一時間帶著他的筆記本探訪當地的大學,來求證他的數學算法是否正確,而他所研究的,是世界級數學難題「卡麥可數」(對於合數n,如果對於所有與n互質的正整數b,都有同餘式b^(n-1)≡ 1 (mod n)成立,則稱合數n為Carmichael數。
  • 中國破解百年數學難題 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據新華社電 國際數學界關註上百年的重大難題——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3日在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已經徹底證明了這一猜想。
  • 中國科學家徹底證明龐加萊猜想破解百年數學難題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記者李斌)國際數學界關註上百年的重大難題--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3日在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國科學家的工作基礎上,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已經徹底證明了這一猜想。
  • 上海科學家解答生物學熱點難題
    早在1888年,德國科學家發現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可以將氮氣轉化成植物需要的氮素營養。100多年來,「為什麼豆科植物能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該領域的研究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團隊今天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論文,研究揭示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SHRSCR幹細胞分子模塊,使其有別於非豆科植物,從而回答了百餘年來的這一科學難題。
  • 科普:什麼是放射性元素以及空氣中氮氣的用途和含有的成分
    居裡夫婦決心探索這其中的秘密,他們選擇鈾射線為科研項目,以發現鈾瀝青礦裡所含有的強烈放射性的新元素。他們首先發現了一種新的放射性元素,居裡夫人把它命名為釙;之後他們又發現了放射性更強的鐳,並決心把鐳提煉出來。由於買不起含鐳的鈾礦石,他們只好用廉價的鈾瀝青殘渣作原料,借一間破廠棚作實驗室。
  • 科學網—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
    生物技術所供圖   ■本報記者 李晨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產和使用國,化肥過度使用已成為我國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大障礙。氮肥增產空間越來越小,傳統農業難以為繼,尋求新的替代氮肥的技術途徑已刻不容緩。
  • 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低調面對"破解百年世界難題"
    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 [資料圖片]     新華網廣州6月4日電(記者 鄭天虹 王攀) 儘管破解世界數學百年難題    朱熹平指導的中山大學數學和計算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顧會玲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即使是攻克了百年世界數學難題,導師朱熹平在被她問及此事時,也只是「害羞地笑笑」。     朱熹平的低調作風,熟悉他的人都已經習以為常。顧會玲說:「上次他獲第三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最高獎——晨興數學獎時,我們也是從師兄那裡知道的。他對獲獎的事情從來不在人前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