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有局限的。每個個體是一個小小三角形平臺上的自由之舞。一個點是生,一個點是死,另外一個點是父母,三個點構成我們人生的三角形舞臺。其中父母的那個點,決定了我們的性格和人生命運的走向。
說是自由之舞,其實人並不自由,因為我們逃不出出生、死亡、父母這三個點。
出生是生命的起點,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一切墜入黑暗,而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生死過程的必須。
每個人一出生,就必須朝向著死亡,這叫向死而生。
死亡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或迴避的生命真相,死亡是我們的命運,但活著的我們卻想盡辦法逃避或否定死亡,我們一直對生命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妄念。
在妄念和假象中,生命如同一個大的肥皂泡,吹得越大,碎裂時也就越慘烈。
在生死之外,是我們各自的父母,父母的這個點決定了我們三角形舞臺的實際大小。人生雖千差萬別,但有一點完全相同,那就是人生都有父母所開始和決定。
童年決定人格,而人格決定命運。而童年來自父母。
人的性格是在童年時期形成並確定下來的,所謂成年,只不過是對童年的記憶延續。在人的心理生活中,過去的記憶能得到保存,在我們心理活動發展的早期,童年生活對我們未來的心理建造施加著持續不斷的影響。從性壓抑、情緒衝動、隱秘傷害,到所處的文化背景和外部環境,這些都制約和改變著我們的人格。
所謂人格,就是命運。以前說知識改變命運,但最終決定人生走向的還是我們的人格。從大量生活事實案例中看,決定我們早期性格的是父母,尤其是原生家庭的父母。正是家庭中的習俗環境在潛移默化地改變和影響著我們。父母的父母,家族,親人,他們的性格與生活,會以某種方式儲存起來,影響到我們當下的每一個思想與行為。
如果我們在個體成長中,不能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接納自我,改善和調整人際關係,從而發展培養出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那我們的人生就會出現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歐文·亞隆認為,人格在人際中形成,也在人際中改變,多種反饋促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因此自知是改善處境的最佳途徑。通過互動、分享、感受,促其「自我反省」,我們就可以達到教育引導的目標。而在家庭生活中,同樣如此。
結語:
自省、自知是最好的心理醫生,如果父母能做到這些,那對孩子的良性影響與改變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