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事,非新無以為進。
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強調,「要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新高地」。
作為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型城市、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等多種光環於一身的城市,近年來,合肥始終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下好創新「先手棋」,走活高質量發展「一盤棋」,創新高地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安徽創新館
創新「合肥造」競相湧現
國慶前夕,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自主研製的校正場線圈正式起運至法國交付使用。它將被安裝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主機底部。
ITER計劃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由30多個國家共同合作開展。作為ITER中國工作組重要單位之一,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承擔導體、校正場線圈、超導饋線、電源、診斷、總裝等採購包。
十年磨一劍!自2010年籤訂合同,科研團隊憑藉在託卡馬克裝置上多年的技術積累,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一系列聚變工程關鍵技術,創造多項第一。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ITER計劃關鍵部件「合肥造」,彰顯的是合肥日益強勁的科技創新綜合實力。近年來,我市主要創新指標持續「兩位數」高速增長,始終保持在全國省會城市第一方陣,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全國首次投產的自主研發動態隨機存儲晶片在肥面世,特種緩衝吸能材料助推「嫦娥四號」成功登月,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等一批國之重器在科學星海中閃耀光芒。
創新網絡體系初步形成
集聚創新要素,激發創新活力,抓住機遇,推動創新之城邁向高光時刻。
在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的同時,合肥著力構建由點到面、由中心到全域的創新網絡格局,初步形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框架體系,濱湖科學城實質性運轉。
合肥創新產業園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市擁有院士工作站59個,兩院院士127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個,部屬(重點)實驗室3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30個。
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能源研究院、人工智慧研究院揭牌成立;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基本建成;離子醫學中心、量子創新研究院主體工程竣工;先進光源預研、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預研進展順利……合肥,正加速打造國際重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創新生態不斷優化
激發創新,關鍵在於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近年來,合肥加快建設創新平臺,建立了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合肥創新院、清華公共安全院、合工大智能院等一批高端協同創新平臺,充分發揮科技資源集聚和整合功能。著力建立「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全生命周期創新鏈。
中科大先研院
為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我市建成運行全國首個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安徽創新館,形成線上線下互動的科技大市場,集中展陳代表安徽最新創新成就的高科技產品1400餘件。
鍥而不捨下好「先手棋」
創新發展,步履不歇。為了將創新進行到底,合肥在全市範圍內推行起產業鏈「鏈長」制,根據產業發展現狀,梳理出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慧、量子產業等12條重點產業鏈,分別由一位市領導掛帥當「鏈長」,圍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建立常態化服務機制,全國獨一份。
中國聲谷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兩鏈互動」下的合肥,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
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合肥將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服務保障好國家實驗室建設,加快建設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構建高能級創新平臺,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大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力度,集聚創新創業創造人才,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創新高地。
來源:合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