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一個氣溫變化周期至少10萬年,現在是間冰期中的溫暖期

2020-11-25 瀟湘晨報數字報

    □撰文/肖祥

    僅憑一場推遲的雪來斷定暖冬,或者憑一個暖流的速度減緩來判斷千年極寒,都是常識錯誤。今年歐洲將現千年極寒的說法從何而來?三點駁倒「波蘭學者」的「冰河世紀」說。 今年中國將遭遇寒冬還是暖冬?只能說冷暖變化幅度較往年大。

    湖南省氣象局68歲氣象工程師肖祥,訪問國內四位著名氣候專家,解答一則來自天空的謎題。

    新聞背景  提出「千年極寒」的波蘭人至今沒找到,俄羅斯人恐慌最甚

    專家說法 只有當整個格陵蘭島的冰都融化了,才會出現灣流變冷的現象分析預測  地球氣溫變化的一個完整周期為10萬年-12萬年,氣候冷暖變化還存在30年左右的小周期,今冬我國氣候可能是正常偏冷

    在網上查找「千年極寒」的新聞,最早是10月13日,讓人「震驚」的消息這樣寫道:波蘭學者預測在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下,來自北大西洋墨西哥灣暖流活動速度減緩和變冷,加之近幾年來規模縮小到只有過去的一半,無法發揮中和極地南下冷空氣的效用,一旦墨西哥灣暖流完全停止活動,歐洲將進入新的冰河世紀,今年冬季將出現千年極寒。

    我查找了10月份的國內媒體報導,沒有哪一家能說出這個預測是出自波蘭哪個機構,哪個學者,他姓甚名誰,僅有一個說法稱他是一個供職于波蘭國家氣象與水文研究所的學者。不過10月21日的網易新聞報導:這個研究所的新聞辦公室負責人卡塔瑞娜·別聶科在接受羅馬尼亞一家媒體的採訪時說,「我們沒有向新聞媒體發表過這樣的預測言論」。至今,在波蘭國內也沒有哪位科學家站出來承認。

    千年極寒始作俑者究竟是誰?至今仍是個謎。

    儘管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主要媒體都沒有報導這個新聞,但「極寒」的消息還是在俄羅斯不脛而走,引起了相當一部分民眾的恐慌。因擔心市政工程無法保障供暖,一些人開始搶購電暖器等防寒保暖用品,以致引起了相關部門關注。俄羅斯水利氣象中心主任羅曼·維爾凡德說,「千年極寒說與氣象部門的正式預告並不吻合,沒有任何一家專業氣象雜誌發表了類似的預測,而媒體卻接連不斷地說歐洲氣象學家預告今冬將遭遇千年最冷的天氣,這一切無疑顯得很可笑」。

    專家說法 只有當整個格陵蘭島的冰都融化了,才會出現灣流變冷的現象

    據史料記載,人類有詳細的氣象觀測記錄的歷史不過150年,設立氣象觀測站的歷史更短。美國有線及衛星電視氣象頻道的高級氣象學家斯圖·厄斯特羅認為,「那項無從證實的預測似乎太過猜測性且聳人聽聞,事實上,人類至今仍無法獲得千年前的準確氣象記錄,又怎能說今冬是千年最冷的冬天呢」?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氣象學家尤裡·伊茲拉埃爾認為,「墨西哥灣流變冷在理論上是可能的,因此這一問題曾經備受關注,但關於它變冷的觀點並沒有得到證實。只有當整個格陵蘭島都融化了,才會出現灣流變冷的現象,而目前情況遠非如此」。世界氣象組織的專家則說,有關歐洲將面臨千年一遇嚴寒的說法是「臆測」,並無科學依據。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研究員分析說,這個說法的科學依據非常不充分,是完全可以被駁倒的。把拉尼娜和墨西哥灣暖流扯到一起有「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因為它們是屬於不同時間尺度的變化。拉尼娜是年際尺度,逐年之間的波動起伏比較大;而大西洋暖流卻是相對穩定的,主要表現為十年以上的長周期變化,而且近幾十年來的觀測顯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減少趨勢。目前國內外研究還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來證明拉尼娜與墨西哥灣暖流有直接關係。

    其次,拉尼娜的直接影響僅局限於熱帶太平洋地區,對中高緯度地區天氣氣候的影響是間接而複雜的。舉個例子來說,自1986年以來,歐洲地區發生過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兩次出現了冷冬。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拉尼娜現象期間,歐洲氣溫普遍較常年明顯偏暖了1℃至4℃,並沒有出現偏冷的現象。所以,單單靠目前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就預測歐洲將出現千年極寒,這顯然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何況,目前在科學上還不具備預測「千年一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林之光在電話裡很肯定地說:「我談三點看法。第一,千年極寒說來路不正,是媒體故意炒作;第二,沒有科學依據,如果有的話,請他拿出來讓大家看看;第三,根據觀測資料,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大西洋的海水變冷,那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情,這種現象幾十年都不可能發生。」

    因為氣候系統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涉及到大氣、冰雪、巖石、生物、水五大圈層,甚至還包括了人類活動。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前世界氣象組織委員會成員張家誠看了網上的報導,氣憤地說,「如果拿不出有說服力的證據,那就是無稽之談」。

    分析預測  地球氣溫變化的一個完整周期為10萬年-12萬年,氣候冷暖變化還存在30年左右的小周期,今冬我國氣候可能是正常偏冷

    國家氣候中心原氣候預測室主任趙振國在電話裡說,氣候變化有明顯的周期性,全球氣候變冷與變暖是相互交替的,地球氣溫變化的一個完整周期為10萬年至12萬年。

    未來氣候如何變化呢?我們要從全球氣候變化總趨勢來觀察分析。衡量氣候變化有氣候學尺度標準(萬年、千年、百年尺度),從萬年尺度看,近萬年地球處於第四紀大冰期中的間冰期;從千年尺度看,近千年地球處於間冰期中的溫暖期;從百年尺度看,近百年處於溫暖期中的暖期。從氣溫變化圖中就能看得很清楚,它是一條波動式的曲線,近百年地球氣候經歷了若干冷暖的交替。其中,20世紀中國氣候變化總趨勢是,20年代前期是冷期,20-40年代是暖期,50-70年代是冷期,80年代至現在是暖期。通過對歷史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分析,氣候冷暖變化存在30年左右的小周期。21世紀至少頭十年全球氣溫是變暖的,這是毫無疑義的。

    從1986年開始出現暖冬,連續暖周期已持續20多年,在一個暖周期裡,也不是年年暖冬,有些年份也會變冷,例如2007、2008年是冷冬,2008年我國南方,尤其是湖南等省發生嚴重冰凍災害。今年冬天氣候怎麼樣?趙振國說,「由於受拉尼娜現象影響,我認為今年冬天氣溫可能正常偏冷,不會出現千年極暖」。

    宋連春主任指出,目前拉尼娜正處在發展階段,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總體偏強,但穩定性較弱,位置變化幅度較大,中高緯地區的冷空氣逐漸活躍,但還並未明顯偏強。11月份,中國氣象局組織了全國性的會商,綜合分析預計,今年冬季我國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部分地區可能較常年周期偏低,也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溫過程。

    今年冬天湖南的天氣氣候如何?12月27日,湖南省氣候中心新聞發言人謝益軍博士說:「整體而言,今年冬天湖南的氣溫接近常年略偏低,有前冬略為偏暖,後冬略為偏冷的趨勢。元月中下旬,可能出現低溫雨雪時段。」

    名詞

    厄爾尼諾

    是西班牙文「聖嬰」的音譯,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的厄瓜多和秘魯北部沿岸水域異常增溫的現象。它使大範圍的海水升溫3-6℃,形成巨大的能量,通過「海氣作用」,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進而影響我國東部天氣氣候。

    拉尼娜

    是西班牙文「聖女」的音譯,又稱反聖嬰現象,是指熱帶海洋溫度出現異常變冷的現象,通常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的第二年,對美、歐等國的天氣氣候造成一定影響。它的出現往往使中國冬季氣溫比正常年份偏低。今年7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

    連結

    目前有30多個國家

    發布長期天氣預報

    我們每天從中央電視臺看到的天氣預報是24小時或48小時的短期預報。長期天氣預報又稱為短期氣候預測,是指一個月至1年的天氣預報,主要有月、季度與年度三種預報。1年以上的稱為超長期預報,氣象臺站是不製作的。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發布長期預報,如英國發布季度預報,日本發布月和季度預報,有資料介紹,日本的季度預報準確率為50%。我國的長期天氣預報主要是提供給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決策參考,不具體向社會公開發表。

    國家氣候中心原氣候預測室主任趙振國先生坦率地說,目前長期預報準確率不高,有些年份報的比較準,有些年份報的不太準。比如1998年初,我們作出「今年夏季長江流域降水偏多,可能出現大的洪澇災害」的長期預報,結果與實況相符。但是1999年我們作出的「今年夏天江南降水偏少,雨帶北移」的長期預報出現失誤,實況是長江流域出現了連續兩年的「姐妹水」。

相關焦點

  • 文明是氣候的饋贈(下):冰河期溫暖期,地球為何會切換寒暑?
    那麼我們不禁會疑惑:全球繼續變暖會進入溫暖期嗎?地球又為何會切換冰河期與溫暖期?我們不妨回溯到推理的開始,去深究隱藏在冷暖乾濕中的氣候變化真相。眾所周知,地球從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就我們目前所能了解的20億年地球氣候史中,地球就曾幾經「寒暑」:歷經三次大的冰河期和兩次「超級全球變暖」期,即介於三次大冰期之間的大間冰期。在每一個大的冰河期中,也存在著許多次冷暖變化,科學家稱之為亞冰期和亞間冰期,即小冰期和小暖期。
  •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我們地球的氣候就是在不停的變化之中,不僅僅是一個特定地點,或是區域,乃至全球的氣候都在變化之中。、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等時期,對於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研究,我們主要是通過對於古代文字記載和考古發現來進行的,歷史時期近5000年以來,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分別是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溫暖期」,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要高大約3至4℃;另一次是從15世紀以來的「寒冷期」,其中大約1550年至1850年屬於十分寒冷的時期,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大約1-2℃,差不多是對應我國的明清時期
  • 正處在十萬年間冰期的地球,歷經多次冰期,因人類活動推遲到來
    導致冰原和冰川急速擴張具體原因是什麼?儘管在電影中可能會把它用一個簡短的畫面展現出來,但冰河時期事實上是由一系列複雜而又相互關聯的因素驅動的。如今的地球雖已從冰期中走出,正處在十年間冰期,但下一個冰期或大冰期何時到來,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攸關生死。
  • 問答 |現在我們地球的氣候是處在「冰期」,還是處在「間冰期」?
    我們地球的氣候就是在不停的變化之中,不僅僅是一個特定地點,或是區域,乃至全球的氣候都在變化之中。,我們主要是通過對於古代文字記載和考古發現來進行的,歷史時期近5000年以來,全球氣候有兩次較大的波動,分別是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溫暖期」,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要高大約3至4℃;另一次是從15世紀以來的「寒冷期」,其中大約1550年至1850年屬於十分寒冷的時期,當時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大約1-2℃,差不多是對應我國的明清時期。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全球變暖這件事相信大家都很了解,被喊了幾十年,已經深入人心,到現在依然常被提及,並且我們自身也能感受到現在的氣溫有明顯的變化。主要原因是從上世紀開始,隨著人類工業的發展,大量的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被大量的排放到大氣中,這些氣體就像是給地球蓋了一層厚厚的棉被一樣,導致了全球氣溫的增長。
  • 一直喊全球變暖,又說地球2020年後進入小冰期,到底變暖,變冷?
    全球變暖這件事相信大家都很了解,被喊了幾十年,已經深入人心,到現在依然常被提及,並且我們自身也能感受到現在的氣溫有明顯的變化。 由於大量的海水被凍結,冰期的海平面要比現在低將近100米,冰河時期也稱為大冰期,每個大冰期之間至少會間隔1.5億年的時間,這個間隔被稱為間冰期。
  • 人類已身處間冰期,科學家:海平面升高或不止10米
    海平面上升是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最大挑戰之一,精確預測對我們適應氣候變化至關重要。上一次全球海平面持續飆高是什麼時候?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科學家們發現125000年前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變暖的時期,海平面比今天還要高10米。對此,科學家們經研究發現未來地球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能超過10米。
  • 地球氣候的自然變化方式,以及我們是否應該對全球變暖負責
    太陽周期規模:0.1到0.3攝氏度的降溫時間:每隔幾個世紀會有30-160年的太陽活動衰減每隔11年,太陽的磁極翻轉,造成以11年為周期的太陽明暗變化。但這個變化幅度非常小,對地球氣候影響不大。更強烈的變化是被稱作「太陽極小期(grand solar minima)」的一個周期,在數十年間太陽活動明顯減弱。
  • 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那麼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
    冰川期也稱大冰期,是指的是地球長期低溫導致地表被冰川覆蓋大部分大陸的十時期,在大冰期之間由會間隔這幾次溫暖期,被稱為間冰期,我們當前就處在第四紀冰川期的間冰期,這次溫暖期開始於1.4萬年前,根據之前間冰期時間,大約持續2-4萬年,因此從理論上來看,我們才過去了大約一半時間!
  • 冰期與間冰期
    冰期地球表面覆蓋有大規模冰川的地質時期。又稱為冰川時期。兩次冰期之間唯一相對溫暖時期,稱為間冰期。
  • 地球氣候變化的原因:過去100萬年中,世界平均溫度變化驚人!
    >2萬年前的地球是與現在完全不同的一幅景象。這張圖顯示的是過去100萬年中世界平均溫度的變化情況。其中有幾個比較主要的溫暖期,稱為間冰期,有些持續時間比較短,還有一些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現在就生活在間冰期。
  • 地球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次「大冰期」,下一次大冰期什麼時候來?
    不僅是一個地區的氣候在變化,我們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也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氣候變化是以某些與平均天氣狀況有關的特徵,如氣溫、降水量、風等要素的變化來度量的。下次冰期什麼時候來?從時間尺度來看,我們通常把地球氣候變化史劃分為地質時期、歷史時期和近現代三個階段。
  • 專家發現最後一個冰川期末期氣候變化劇烈
    新華網巴黎6月20日電(記者李學梅)一支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通過對格陵蘭島冰芯的研究發現,地球氣候曾在最後一個冰川期的最後階段發生劇烈變化。  據法國媒體報導,參與此項研究的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報告說,在1996年到2004年間,歐洲和美國的科研單位共同實施了「北格陵蘭冰芯」考察項目,考察人員在格陵蘭島鑽出了一個深約3千米的探孔,從中取得的冰芯可供專家分析了解近12.5萬年以來的地球氣候變化。   結果專家們發現,在第四紀冰川期(始於200多萬年前)的最後階段,氣候經歷了冷熱交替的劇變。
  • 經過漫長的6600萬年,地球正創造一個溫度記錄
    過去6600萬年球溫度CENOGRID曲線援引俄新社文章,來自六個國家的科學家宣布,在過去的6600萬年裡,一個新的氣候參考曲線項目已經完成,這是第一次建立了一個詳細和連續的時間表,以記錄全球平均氣溫變化,該研究結果將發表在
  • 地球軌道存在40.5萬年周期變化
    40.5萬年周期循環假設的首個物理證據,研究表明,這一周期循環在地球氣候變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科學家們認為,受金星、木星重力以及太陽系中其他物體相互作用的影響,地球公轉軌道會以40.5萬年為周期,在近乎完美的正圓形到偏心率大約0.05的橢圓形間循環往復。這一假設是基於天體力學原理計算得出來的,此前科學家們並沒有找到相關的物理證據。
  • 下一個冰河時代會在什麼時候來臨?
    但是,在全球45億年的歷史上,這是冰凍地球的其中一次。那麼,冰河時代的發生頻率,下一次凍結什麼時候開始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是在談論大冰期還是談論在較大時期發生的冰河時代。地球經歷了五個大冰期,其中一些持續了數億年。事實上,地球現在就處於一個大的冰河時代的間冰期末尾,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地球有極地的冰帽。
  • 北極海冰可能在2035年徹底消失,南極變化令人迷惑
    酷暑來臨,多地發布高溫預警,而地球最寒冷的兩極也面臨著氣溫加劇升高帶來的問題。按照目前的變暖趨勢,北極的海冰在2035年可能會完全消失,而南極正以3倍於全球平均升溫的速度致使冰川融化、海岸收縮,但南極氣候變化似乎並不簡單,表現出一些令人迷惑的地方。
  • 英國藉助13萬年前數據提出預測
    Last Interglacial supports fast future loss),於當地時間8月10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作者在論文摘要中指出,地球未來的氣候變化可與上一次間冰期(所謂間冰期就是兩個冰期之間相對溫暖的時期)進行類比。為能準確預測未來北極的氣候變化,研究人員研發了一款新的氣候預測模型,並用其模擬上一次間冰期的北極氣候,從而驗證模型準確性。
  • 英國藉助13萬年前數據提出預測
    fast future loss),於當地時間8月10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作者在論文摘要中指出,地球未來的氣候變化可與上一次間冰期(所謂間冰期就是兩個冰期之間相對溫暖的時期)進行類比。為能準確預測未來北極的氣候變化,研究人員研發了一款新的氣候預測模型,並用其模擬上一次間冰期的北極氣候,從而驗證模型準確性。在距今13萬年至11.6萬年的上一次間冰期中,北極陸地的夏季氣溫比前工業化時期(15—18 世紀)高4至5攝氏度。
  • 形態各異的冰:地球就曾經是一個「大雪球」
    我們可以在世界各地發現各種各樣形態的冰。冰不僅僅是水被冷凍的結果,各種形態的冰可以告訴我們其所處環境的故事,包括它們如何隨季節變化並顯示地球氣候變化趨勢。這些鹽水冰塊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波浪和風的作用,從而減少海岸線附近冰架和冰川受到的侵蝕;另一方面,它們還能創造一個絕緣的表面,減少水的蒸發和損失到大氣中的熱量。在溫暖的夏季,融化的海冰會將營養物質釋放回海洋,並使海面暴露在陽光之下,這兩者都會刺激浮遊植物生長,而浮遊植物是海洋食物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