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肖祥
僅憑一場推遲的雪來斷定暖冬,或者憑一個暖流的速度減緩來判斷千年極寒,都是常識錯誤。今年歐洲將現千年極寒的說法從何而來?三點駁倒「波蘭學者」的「冰河世紀」說。 今年中國將遭遇寒冬還是暖冬?只能說冷暖變化幅度較往年大。
湖南省氣象局68歲氣象工程師肖祥,訪問國內四位著名氣候專家,解答一則來自天空的謎題。
新聞背景 提出「千年極寒」的波蘭人至今沒找到,俄羅斯人恐慌最甚
專家說法 只有當整個格陵蘭島的冰都融化了,才會出現灣流變冷的現象分析預測 地球氣溫變化的一個完整周期為10萬年-12萬年,氣候冷暖變化還存在30年左右的小周期,今冬我國氣候可能是正常偏冷
在網上查找「千年極寒」的新聞,最早是10月13日,讓人「震驚」的消息這樣寫道:波蘭學者預測在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下,來自北大西洋墨西哥灣暖流活動速度減緩和變冷,加之近幾年來規模縮小到只有過去的一半,無法發揮中和極地南下冷空氣的效用,一旦墨西哥灣暖流完全停止活動,歐洲將進入新的冰河世紀,今年冬季將出現千年極寒。
我查找了10月份的國內媒體報導,沒有哪一家能說出這個預測是出自波蘭哪個機構,哪個學者,他姓甚名誰,僅有一個說法稱他是一個供職于波蘭國家氣象與水文研究所的學者。不過10月21日的網易新聞報導:這個研究所的新聞辦公室負責人卡塔瑞娜·別聶科在接受羅馬尼亞一家媒體的採訪時說,「我們沒有向新聞媒體發表過這樣的預測言論」。至今,在波蘭國內也沒有哪位科學家站出來承認。
千年極寒始作俑者究竟是誰?至今仍是個謎。
儘管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主要媒體都沒有報導這個新聞,但「極寒」的消息還是在俄羅斯不脛而走,引起了相當一部分民眾的恐慌。因擔心市政工程無法保障供暖,一些人開始搶購電暖器等防寒保暖用品,以致引起了相關部門關注。俄羅斯水利氣象中心主任羅曼·維爾凡德說,「千年極寒說與氣象部門的正式預告並不吻合,沒有任何一家專業氣象雜誌發表了類似的預測,而媒體卻接連不斷地說歐洲氣象學家預告今冬將遭遇千年最冷的天氣,這一切無疑顯得很可笑」。
專家說法 只有當整個格陵蘭島的冰都融化了,才會出現灣流變冷的現象
據史料記載,人類有詳細的氣象觀測記錄的歷史不過150年,設立氣象觀測站的歷史更短。美國有線及衛星電視氣象頻道的高級氣象學家斯圖·厄斯特羅認為,「那項無從證實的預測似乎太過猜測性且聳人聽聞,事實上,人類至今仍無法獲得千年前的準確氣象記錄,又怎能說今冬是千年最冷的冬天呢」?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氣象學家尤裡·伊茲拉埃爾認為,「墨西哥灣流變冷在理論上是可能的,因此這一問題曾經備受關注,但關於它變冷的觀點並沒有得到證實。只有當整個格陵蘭島都融化了,才會出現灣流變冷的現象,而目前情況遠非如此」。世界氣象組織的專家則說,有關歐洲將面臨千年一遇嚴寒的說法是「臆測」,並無科學依據。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研究員分析說,這個說法的科學依據非常不充分,是完全可以被駁倒的。把拉尼娜和墨西哥灣暖流扯到一起有「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因為它們是屬於不同時間尺度的變化。拉尼娜是年際尺度,逐年之間的波動起伏比較大;而大西洋暖流卻是相對穩定的,主要表現為十年以上的長周期變化,而且近幾十年來的觀測顯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減少趨勢。目前國內外研究還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來證明拉尼娜與墨西哥灣暖流有直接關係。
其次,拉尼娜的直接影響僅局限於熱帶太平洋地區,對中高緯度地區天氣氣候的影響是間接而複雜的。舉個例子來說,自1986年以來,歐洲地區發生過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兩次出現了冷冬。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拉尼娜現象期間,歐洲氣溫普遍較常年明顯偏暖了1℃至4℃,並沒有出現偏冷的現象。所以,單單靠目前出現的拉尼娜現象就預測歐洲將出現千年極寒,這顯然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何況,目前在科學上還不具備預測「千年一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能力。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林之光在電話裡很肯定地說:「我談三點看法。第一,千年極寒說來路不正,是媒體故意炒作;第二,沒有科學依據,如果有的話,請他拿出來讓大家看看;第三,根據觀測資料,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大西洋的海水變冷,那不是一年半載的事情,這種現象幾十年都不可能發生。」
因為氣候系統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涉及到大氣、冰雪、巖石、生物、水五大圈層,甚至還包括了人類活動。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前世界氣象組織委員會成員張家誠看了網上的報導,氣憤地說,「如果拿不出有說服力的證據,那就是無稽之談」。
分析預測 地球氣溫變化的一個完整周期為10萬年-12萬年,氣候冷暖變化還存在30年左右的小周期,今冬我國氣候可能是正常偏冷
國家氣候中心原氣候預測室主任趙振國在電話裡說,氣候變化有明顯的周期性,全球氣候變冷與變暖是相互交替的,地球氣溫變化的一個完整周期為10萬年至12萬年。
未來氣候如何變化呢?我們要從全球氣候變化總趨勢來觀察分析。衡量氣候變化有氣候學尺度標準(萬年、千年、百年尺度),從萬年尺度看,近萬年地球處於第四紀大冰期中的間冰期;從千年尺度看,近千年地球處於間冰期中的溫暖期;從百年尺度看,近百年處於溫暖期中的暖期。從氣溫變化圖中就能看得很清楚,它是一條波動式的曲線,近百年地球氣候經歷了若干冷暖的交替。其中,20世紀中國氣候變化總趨勢是,20年代前期是冷期,20-40年代是暖期,50-70年代是冷期,80年代至現在是暖期。通過對歷史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分析,氣候冷暖變化存在30年左右的小周期。21世紀至少頭十年全球氣溫是變暖的,這是毫無疑義的。
從1986年開始出現暖冬,連續暖周期已持續20多年,在一個暖周期裡,也不是年年暖冬,有些年份也會變冷,例如2007、2008年是冷冬,2008年我國南方,尤其是湖南等省發生嚴重冰凍災害。今年冬天氣候怎麼樣?趙振國說,「由於受拉尼娜現象影響,我認為今年冬天氣溫可能正常偏冷,不會出現千年極暖」。
宋連春主任指出,目前拉尼娜正處在發展階段,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總體偏強,但穩定性較弱,位置變化幅度較大,中高緯地區的冷空氣逐漸活躍,但還並未明顯偏強。11月份,中國氣象局組織了全國性的會商,綜合分析預計,今年冬季我國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部分地區可能較常年周期偏低,也可能出現階段性強降溫過程。
今年冬天湖南的天氣氣候如何?12月27日,湖南省氣候中心新聞發言人謝益軍博士說:「整體而言,今年冬天湖南的氣溫接近常年略偏低,有前冬略為偏暖,後冬略為偏冷的趨勢。元月中下旬,可能出現低溫雨雪時段。」
名詞
厄爾尼諾
是西班牙文「聖嬰」的音譯,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的厄瓜多和秘魯北部沿岸水域異常增溫的現象。它使大範圍的海水升溫3-6℃,形成巨大的能量,通過「海氣作用」,影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進而影響我國東部天氣氣候。
拉尼娜
是西班牙文「聖女」的音譯,又稱反聖嬰現象,是指熱帶海洋溫度出現異常變冷的現象,通常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的第二年,對美、歐等國的天氣氣候造成一定影響。它的出現往往使中國冬季氣溫比正常年份偏低。今年7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
連結
目前有30多個國家
發布長期天氣預報
我們每天從中央電視臺看到的天氣預報是24小時或48小時的短期預報。長期天氣預報又稱為短期氣候預測,是指一個月至1年的天氣預報,主要有月、季度與年度三種預報。1年以上的稱為超長期預報,氣象臺站是不製作的。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發布長期預報,如英國發布季度預報,日本發布月和季度預報,有資料介紹,日本的季度預報準確率為50%。我國的長期天氣預報主要是提供給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決策參考,不具體向社會公開發表。
國家氣候中心原氣候預測室主任趙振國先生坦率地說,目前長期預報準確率不高,有些年份報的比較準,有些年份報的不太準。比如1998年初,我們作出「今年夏季長江流域降水偏多,可能出現大的洪澇災害」的長期預報,結果與實況相符。但是1999年我們作出的「今年夏天江南降水偏少,雨帶北移」的長期預報出現失誤,實況是長江流域出現了連續兩年的「姐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