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遠古的祖先在狩獵、祭祀前,就有一些唱歌跳舞的儀式,將部落的人在精神上聯合起來。他們這樣做是有道理的。集體音樂與共同目標和同步活動相關,可以引發大腦中化學物質的釋放,有助於小團隊的團結。如果一群互相都不認識的孩子走到一起,那麼跟周圍的夥伴聯手唱歌會是相當好的"見面禮"。唱歌可以讓一個新團隊的成員更加舒適,更快地建立想對親密的關係。你可以假想一下,如果要聊天,一個人對一個人的互動效果更好,四個人同時參與就算上限,這時很可能有人就插不上嘴了。但唱歌不一樣,唱歌可以讓更大的集體聯合起來,跳舞也會有類似的效果。
音樂的好處也不止於社交活動。你們可能聽說過,語言學習有敏感期,隨著孩子長大,他們學習模仿語音的能力開始減弱。某研究結果顯示,讓孩子學了3年的吉他之後,他們閱讀的詞彙量上升了一些。我個人相當關注的一個研究,是關於音樂與運動的。加拿大的某個團隊發現,那些各種動作協調性好,反應又很快且跟得上節奏的人,腦部發育得更好。音樂可以讓孩子的胼胝體更發達。胼胝體是一束神經纖維,直接連接我們左右兩個大腦半球,它是一個勤快的協調員,讓不同腦區更好地合作。我們大腦完成的幾乎所有的任務,包括打籃球、遊泳等運動,都需要左右大腦的聯合工作,這需要胼胝體的幫忙。所以,我推薦各位爸爸媽媽讓孩子練習樂器,這能促進胼胝體發育。
有一個研究發現,玩樂器是涉及到空間和時間等認知的綜合任務,實驗發現讓孩子做電腦訓練只能提升空間認知的能力,讓孩子唱歌只能提升時間認知能力,而讓孩子練習樂器,兩種認知能力都能提升。你也許已經在想,趕緊去給孩子報一個樂器班?其實也不用這麼的著急。樂器中的琴鍵類,孩子4歲左右再開始練習就可以,但是吹拉類的,像笛子就要孩子年齡大點肺活量上去了,才可以開始練習。
年齡太小還沒有開始學樂器的寶寶,我們照樣可以在家給寶寶做音樂啟蒙。如何做呢?
1、很早就讓孩子學樂器、識五線譜、買一大堆CD,不見得是最可靠的音樂啟蒙方式。人類天生喜歡音樂,只需要順應小孩子天性,給孩子提供某些音樂環境,不壓制小孩子用音樂和律動等表達的欲望,就可以啟蒙音樂。對於認知心理學來說,學習音樂和學習語言非常相似,都像一步一步爬樓梯,經歷動作表徵、形象表徵和符號表徵階段,我們逐步發展出聽力、模仿和即興創作的能力。
對於剛接觸音樂的小寶寶,第一步是給孩子提供類型豐富多樣的聽覺感受,洗澡的時候、穿衣時、睡覺之前,我們都可以抽小時間隨興跟孩子唱歌念童謠。不要只是給孩子聽一些音頻,也可以給孩子唱一唱童謠,爸爸媽媽真實的聲音其實更能吸引寶寶,還能促進親子關係。
2、模仿唱歌和律動。孩子從只會哼哼唧唧的時候,就開始模仿各種聲音了。當孩子不再被動地聽,而是更積極地參與到音樂中,這時候就是調動他們音樂天性的大好時機。孩子到了兩到三歲的時候,對自己的身體可能控制得更好,就特別喜歡跟著某些節拍晃動。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三四歲的孩子喜歡在人多的時候表演跳舞,非常可愛。你要注意特別珍惜這段時間,因為有些研究表明,孩子過了四歲,對其他人的同理心變強之後,就會不想當眾跳舞了。我們可以讓孩子跟著一些動畫拍拍手、跺跺腳之類。
3、鼓勵孩子即興表達當孩子慢慢長大,會唱的歌越來越多,會做的動作越來越複雜,就有了"創造"音樂的基礎。這時我們可以玩的音樂就更多了。如果孩子在學一種樂器,完全可以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樂器"亂入",去迎合聽到的曲子。孩子們的最愛還是用動作來表達音樂。當他們非常自然地隨著音樂搖擺,蹦跳,我們可以錄下來。"這一段好歡快輕盈,我們踮起腳尖,伸出胳膊,像小精靈一樣旋轉。"
如果你家寶寶在學樂器,也要記得給他留出不按照樂譜,可以自由"玩"樂器的時間。最後我想叨叨一下,給孩子提供多樣的音樂很重要。不管是古典樂的還是流行樂的,多種文化的歌謠都可以讓孩子接觸。不要以為孩子理解不了,只要是好音樂,就會有跨越文化的感染力。不過,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你對音樂的態度。如果你對音樂是一個包容的態度,經常和孩子唱你喜歡的歌,帶他聽你喜歡的樂曲,甚至跟他一起玩樂器,孩子感受到的是你對音樂的愛,他自然也會愛上音樂。
總結一下:
1.孩子天生就愛音樂,不用報班上課,咱們在家也可以給孩子音樂啟蒙。這個啟蒙對低齡孩子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可能還沒有到能學習樂器的年齡。
2.生活中隨時可以給孩子聽音樂,也不要忘了鼓勵孩子模仿音樂和舞蹈,最後,給孩子機會用音樂即興表達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