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質量黑洞的成因出現新突破:克服了十年來相互矛盾的結果

2020-12-06 騰訊網

來源:Cardiff University

由卡迪夫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表示,他們距離了解超大質量黑洞(SMBH)的誕生原理更近了一步,能夠獲得這個進展,得多虧了一項新技術,這項技術使他們能夠前所未有地放大黑洞的細節。

科學家們不確定,SMBHs究竟是在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的「直接坍塌(direct collapse)」極端條件下形成,還是在大質量恆星死亡後由「種子」黑洞形成的。

如果是前一種方法的話,超大質量黑洞在誕生的時候質量就已經非常大,其質量將會是太陽質量的數十萬到數百萬倍,並且有一個固定的最小尺寸。

如果是後一種方法的話,那麼超大質量黑洞一開始會相對較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00倍,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開始靠吸收周圍的恆星和氣體雲而變得更大。

天文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最低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因為這是破解這個問題所需的缺失環節。

而在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由卡迪夫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獲得了新的突破,科學家們在附近星系中心觀測到了其中一個質量最低的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不到太陽的100萬倍。

這個大質量黑洞生活在一個被稱為「米拉奇幽靈」的星系中,因為這個星系離一顆非常明亮的恆星很近,導致它有一個幽靈般的陰影。

智利安第斯山脈Chajnantor高原上最先進的望遠鏡叫作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用於研究宇宙中一些最冷的天體所發出的光,這些發現就是使用ALMA的一項新技術得出的。

卡迪夫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的蒂姆·戴維斯(Tim Davis)博士說:「米拉奇幽靈中的特大質量黑洞的質量似乎在『直接坍塌』模型預測的範圍內。」

「我們知道它目前還是活躍的,而且正在吞噬氣體,所以一些只能產生非常大質量的黑洞的SMBHs極端『直接坍塌』模型是不正確的。

「這本身並不足以明確區分『種子』黑洞和『直接坍塌』理論——我們需要了解相關的統計數據——但這已經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大步。」

黑洞是在重力作用下坍縮的天體,留下微小但密度極高的空間區域,任何東西都無法逃離黑洞,甚至光也不能。

超大質量黑洞是最大的一種黑洞,其質量可能是太陽質量的數十萬倍,甚至數十億倍。人們相信,幾乎所有的大型星系,比如我們的銀河系,在其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Davis博士的團隊成員、來自阿馬天文臺和天文館的馬克·薩茲(Marc Sarzi)博士說:「科學家們在非常遙遠的星系中也發現了特大質量黑洞,它們在宇宙大爆炸數億年後才出現。這表明,至少一些超大質量黑洞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變得非常大,根據星系形成和演化的模型,這是很難解釋的。所有的黑洞都是在吞食氣體雲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它們會破壞那些離它們太近的恆星,但有些黑洞要比其他黑洞活躍得多。因此,在鄰近星系中尋找最小的超大質量黑洞,可以幫助我們揭示超大質量黑洞的起源。」

在他們的研究中,這個國際團隊使用了全新的技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地觀察附近一個名為NGC404的小星系的中心,這使他們能夠觀察到圍繞著超大質量黑洞中心的旋轉氣體雲。

ALMA望遠鏡使研究小組能夠解析星系中心的氣體雲,揭示了這些氣體雲的細節,這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們為其他星系繪製的最高解析度的氣體雲地圖之一。

能夠以如此高的解析度觀測這個星系,使得該團隊克服了十年來相互矛盾的結果,並揭示了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真實性質。

Davis博士繼續說:「我們的研究表明,有了這項新技術,我們可以真正開始探索這些超大質量黑洞的性質和起源,如果超大質量黑洞有一個最小質量的話,那麼我們還沒有發現它。」

【翻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phys.org/news/2020-07-breakthrough-deciphering-birth-supermassive-black.html

相關焦點

  • 突破界限!發現最小超大質量黑洞,還不到太陽質量的100萬倍!
    來自卡迪夫大學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表示,使用一項新技術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放大黑洞這些神秘的宇宙物體,更接近了解超大質量黑洞(SMBH)是如何誕生的。科學家們不確定超大質量黑洞是在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的極端條件下形成(這個過程被稱為「直接坍塌」),還是在更晚的時候,從大質量恆星死亡所產生的「種子」黑洞中生長出來的。
  • 預測並尋找宇宙中的第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在整個宇宙歷史上,大多數星系的形成和成長都是由超大質量黑洞和宿主星系一起成長所推動,這些黑洞收集物質以達到數百萬太陽質量。追蹤這些極端天體的早期階段是未來強大望遠鏡的任務之一。由埃斯帕科天體物理學研究所(IA)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提出了一項新的全面估計。
  • 看,這個超大質量黑洞打了個大噴嚏!
    在前幾天的一篇文章中,智子一號向大家介紹了NASA公布的一項新發現——通過分析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天文學家發現早期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爆發的超強噴流如海嘯般席捲星際空間,對宿主星系造成嚴重破壞,抑制恆星形成。
  • 25億光年外,兩個8億多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即將碰撞!
    當星系合併時,超大質量黑洞相遇並開始相互環繞。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氣體和恆星穿過黑洞並竊取能量時,這個軌道就會變小。然而,一旦超大質量黑洞足夠靠近,這種能量盜竊就幾乎停止了。一些理論研究表明,黑洞之間的距離約為約3.2光年。這种放緩幾乎無限期地持續下去,被稱為秒差距的最後一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由三個或更多超大質量黑洞組成的非常罕見群體才會導致合併。
  • 16億倍太陽質量,距離130億光年,科學家發現最遙遠超大質量黑洞
    觀測結果表明,「J0313-1806」是迄今人類觀測到最遙遠的類星體,比過去認為最遠的「J1342+0928」還要遠2000萬光年。此前「J1342+0928」確認為大約誕生在宇宙大爆炸後的6.9億年,其中伴有的超大質量黑洞是8億個太陽質量。但是「J0313-1806」刷新了這個記錄,其伴有超大質量黑洞達到16億個太陽質量。
  • 16億倍太陽質量,距離130億光年,科學家發現最遙遠超大質量黑洞!
    觀測結果表明,「J0313-1806」是迄今人類觀測到最遙遠的類星體,比過去認為最遠的「J1342+0928」還要遠2000萬光年。此前「J1342+0928」確認為大約誕生在宇宙大爆炸後的6.9億年,其中伴有的超大質量黑洞是8億個太陽質量。但是「J0313-1806」刷新了這個記錄,其伴有超大質量黑洞達到16億個太陽質量。
  • Maunakea天文臺發現三對合併的超大質量黑洞
    圖片來源:Silverman等人夏威夷毛納基亞(Maunakea)--兩個正在合併的星系之間的宇宙之舞是一個罕見的發現,每個星系都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該黑洞會迅速吞噬大量物質,從而產生一種被稱為類星體的現象。
  • 超大質量黑洞:宇宙的締造者?
    如此驚人的能量輸出卻來自一個非常小的區域,這只能用位於星系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來解釋。在黑洞的引力作用下,周圍的氣體和塵埃會作螺旋運動並且形成一個盤,同時它們還會被加熱釋放出巨量的輻射。這直接顛覆了標準星系形成理論,傳統上都認為星系先形成,然後是超大質量黑洞。但HE0450-2958告訴我們的卻正好相反,超大質量黑洞觸發了星系的形成。對於HE0450-2958,它始於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後者會從星系際空間吸來氣體,成為一個類星體。
  • 超大質量黑洞與周圍恆星上演「玫瑰舞」
    來源:經濟日報據美國太空網16日報導,歐洲科學家歷經近30年研究,首次發現圍繞銀河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旋轉恆星的行進軌跡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精準吻合,再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根澤爾補充說:「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首次在繞著人馬座A*旋轉的恆星上看到同樣的效應,這項觀察性突破也進一步強化了人馬座A*是太陽質量400萬倍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該研究小組使用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VLT)來追蹤一顆名為S2的恆星,該恆星繞人馬座A*旋轉,後者距地球約2.6萬光年。
  •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的締造者?
    星系的存在會影響宇宙的演化,這就把超大質量黑洞置於了整個過程的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驅動著類星體,它們會產生以極高的速度運動的物質噴流,正是這些噴流觸發了星系的形成。如果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它就將會顛覆已有的星系形成理論。它也會驚人地對改變我們自己的起源。如果沒有超大質量黑洞產生的噴流催生出銀河系,也許人類就不會出現在這個宇宙中。
  • 玻色子星可能和超大質量黑洞一樣,但它是透明的
    這是第一次,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黑洞陰影的真實圖像上。這是多年努力的結果,是人類合作和技術獨創性的偉大成就。就像最好的科學突破一樣,它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探索世界。事實上,它們與超大質量黑洞具有相同的這些特徵,這使得一些作者提出,一些位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物體實際上可能是玻色子星。因此在一篇新論文中,科學家計算出瞭望遠鏡觀測到的玻色子星的樣子,以及它與吸積黑洞的直接圖像的不同。
  • 玻色子星可能和超大質量黑洞一樣,但它是透明的
    這是第一次,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黑洞陰影的真實圖像上。這是多年努力的結果,是人類合作和技術獨創性的偉大成就。就像最好的科學突破一樣,它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探索世界。與黑洞類似,廣義相對論預測,玻色子星能夠增長到幾百萬個太陽質量,並達到非常緊密的狀態。
  • 天文學家發現早期宇宙直接形成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
    現在,加拿大安大略西部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某些黑洞並非起源於恆星殘餘的證據。這一發現能夠解釋宇宙最早期階段出現的極端大質量黑洞。西部大學的物理學與天文學教授沙塔努·巴蘇表示:「這是一個間接觀測證據,證明某些黑洞由恆星塌陷直接形成,而不是恆星殘餘。」對於超大質量黑洞,科學家一直很難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這些引力怪獸據信潛伏在每個大星系的中央,例如我們的銀河系。
  • 大爆炸後不久,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並釋放出強大的噴流的?
    然而,仍有一些事情仍然是不受討論的,比如當帶有超大質量黑洞(SMBHs)和大質量噴流的星系首次出現時。根據國際高等研究學院(SISSA)和來自日本和臺灣的天文學家團隊最近的研究,提供了關於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在大爆炸後8億年開始形成,以及在不到20億年後開始形成相對論噴流的新見解。該案例表明宇宙中巨大物體的形成比我們想像的要早。
  • 發現一顆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
    例如,我們所棲息的銀河系就是這樣,在其中心的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400萬倍。關於黑洞,一直有著種種困擾我們的未知謎題,其中一個便是:這些超大質量黑洞究竟是如何形成、以及需要多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如此巨大的質量的?現在,天文學家在早期宇宙中,發現了一個迄今為止已知的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它的出現使我們更加的困惑。
  •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微型黑洞
    作者|Brid-Aine Parnell天文學家在3.4億光年外的一個矮星系內發現了一個微乎其微但具有超大質量的黑洞。這個微型黑洞是已知處在一星系中心的最小黑洞,而質量卻是太陽的50,000倍。黑洞按形成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恆星質量黑洞,由大型恆星死亡並坍塌而形成;還有一種就是超大質量黑洞,與其寄主星系共同演化(黑洞處於該寄主星系中心)。後一種黑洞的質量往往是太陽的100,000倍以上。但這是人們首次在矮星系中發現這樣一個微型「熔爐」,而且其質量只有以上數字的一半。
  • 北大天文學系劉富坤教授等首次發現隱匿超大質量雙黑洞
    天文學家們相信,幾乎所有大質量星系中心都寄住著至少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而存在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則是該星系曾與另外一個星系發生併合的鐵證。因此,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能明確告訴天文學家星系是如何演化到它們目前的大小和形態的。在此之前,天文學家們已發現了幾對超大質量雙黑洞,但這些已發現的雙黑洞都位於一類特殊的、活動的星系中。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而超大質量黑洞(又稱巨型黑洞)是宇宙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單一天體類型,比如在我們銀河系中心位置,就有一個相當於太陽的431萬倍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而在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星系的中心,有一顆大約1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去年公布的首張黑洞照片的m87中心黑洞,質量更是達到了太陽的56億倍,不過它還並不是最大質量的黑洞,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為Ton618,相當於太陽質量的660億倍。
  • 超大質量黑洞怎麼形成的?日本天文學家稱其來自於超大質量恆星
    而超大質量黑洞(又稱巨型黑洞)是宇宙中質量和體積最大的單一天體類型,比如在我們銀河系中心位置,就有一個相當於太陽的431萬倍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而在銀河系的鄰居仙女座星系的中心,有一顆大約1億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去年公布的首張黑洞照片的m87中心黑洞,質量更是達到了太陽的56億倍,不過它還並不是最大質量的黑洞,已知質量最大的黑洞為Ton618,相當於太陽質量的660億倍。
  • 一個星系「懷抱」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種怎樣的體驗?
    絕大部分星系中心都盤踞著一個龐然大物——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大約是數百萬倍甚至數十億倍太陽質量不等。目前觀測數據顯示,每個星系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幾乎沒有例外。它們有著不同的狀態——有的正在吞噬物質、活躍異常;有的停止「進食」、安靜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