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關鍵詞:
旅遊,八喜旅遊,山東鄉村旅遊,山東周邊遊,景點門票預定,國內遊,出境遊,旅遊目的地營銷,山東旅遊,周邊遊旅遊網,鄉村遊
▲攝影:王緒波 圖片來源@齊魯微報刊
馬耳山探幽
秦野風
01
很早就知道馬耳山。
那時我還在老家諸城讀書,遠遠看到城南有一座像馬耳朵的山,一時興起,曾在一個周日的下午約同學騎單車一起去爬山。可走了一程又一程,本來看著很近的山卻怎麼也接近不了,因怕誤了第二天的課,我們只好半途而返。回來後才從別的同學口中知道那座讓我們可望而不可及的山叫——馬耳山。
從此,便記住了這座山的名字。
後來,我又在不少古籍中驚奇地發現,中國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都曾用生花妙筆為馬耳山留下了不朽的詩篇。
宋朝密州太守蘇軾深愛馬耳山,知密州二年多,曾多次暢遊馬耳山,馬耳山那挺拔的雄姿,不易被湮滅的倔強氣勢,給了蘇軾以莫大的啟發和鼓舞,他在密州時的作品中多次提到馬耳山:
試埽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
把大雪封山飛積盈尺而雙尖猶聳峙的馬耳山比擬成了展露雄姿的「俊才」。這不僅是對馬耳山的讚美,也是他發自內心的抒情和言志。
明朝詩人劉敬只是路過時遠遠地看了看馬耳山,便立即被它所吸引,用充滿浪漫色彩的筆寫下了:
地蟠萬斛雩泉湧,雲駕雙尖馬耳來
他將雙尖聳峙的馬耳山比作了馱雲奔騰的「駿馬」。
而清朝的宮去矜更超然灑脫,他竟要敬獻蘇東坡一杯酒,同觀馬耳山:
雙尖馬耳渾無恙,遙為坡公酹一桮
近代詩人臧克家是馬耳山北面的臧家莊人,他在北京時常想起故鄉的馬耳山來:
五嶽看山歸來後,還是對門馬耳親
這首寫馬耳山的詩作中充滿了遊子無盡的鄉情和眷戀。
再列舉下去就有點「掉書袋」的味道了,我深感興趣的是,在這麼多崇山峻岭中,馬耳山究竟憑什麼贏得了這麼多文人墨客的厚愛?
▲攝影:王緒波 圖片來源@齊魯微報刊
很可能是這裡曾經有過的宗教氣氛。據史料記載,馬耳山北麓曾有永隆寺、石龍寺、慈雲庵等古剎,當年都非常興盛。佛教在此傳經,使馬耳山一度擁有層層疊疊的殿宇樓閣,氣象非凡。這種山水化了的宗教,最能使那些有悟性的文人暢意適懷。
也可能是它所蘊含的某種歷史魅力。早在商朝時,姜尚曾在此隱居垂釣,等待周文王的到來。現存有釣魚臺,山下也有一個叫尚莊的村落,傳說是姜尚的後裔。後來,馬耳山又接納了一個避難的帝王,他是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劉秀被王莽打敗後逃進馬耳山中,當他在樹叢中穿行時,被一棵樹劃破了龍袍,他隨口說了句:"不要掛我的龍袍!"接著那棵本來刺上帶鉤的荊棘便沒了鉤,再也不掛龍袍了。劉秀在山中避難的住所就是慈雲庵,又叫尼姑庵。這般與歷史的大線條連結,無疑也會增加這座山的魅力。
當然,還會有其他的可能。
但是在我看來,首要條件還是它的自然風景。如果風景不好,佛教寺院不會競相在這裡築建,來過再多的歷史名人也不會叫人過多留戀。
那麼,且讓我們進山去。
02
從諸城城區向南行50多裡地,當那兩隻「馬耳朵」越來越清晰一轉眼又看不見時,馬耳山已在眼前了。
一過山前那個叫橋上的小山村,山外的一切平泛景象突然不見了,一時湧動出無數奇麗的山石,山石間掩映著叢叢簇簇的各色林木,沿山勢垂直分布著赤松、柏樹、枰柳、月麻櫟、柞樹、茶樹、銀杏、板慄、甜柿、刺槐等,其間還飄著野草莓、迎春花淡淡的香味,揮之不去,大片綠色的海洋一下子把人的全部感覺收服了。
▲攝影:王緒波 圖片來源@齊魯微報刊
經仙人臺、東坡亭、永隆寺、釣魚臺、齊長城遺址,一直到太公祠下的太公泉,車便不能再往上開了,前面是新修的攀山石階。從太公泉拾級而上,數百步便是太公祠,祠內的「姜太公」正展開封神榜在封神呢。過了太公祠已無石階,但鳥鳴聲漸多了,各種聲腔調門細細地搭配著,這邊一聲「布穀」,那邊一聲「唧唧」,搭配出一種比寂然無聲更靜的靜幽來。有喜鵲、布穀鳥、啄木鳥、鷹、斑鳩等鳥類。在這歡愉的鳥鳴聲中,人的腳步、心情也輕鬆多了。站在馬耳山的谷岙裡,聽著鳥鳴聲,只覺得山谷抱著你,你又抱著山谷,都抱得那麼緊密……
谷岙左上方有一洞,曰狼仙洞。洞前有一大一小兩株樹,樹下有動物留下的梅花般的腳印,洞內有一亮光,是從山頂縫隙漏下的日光。傳說有一獵人在此洞口發現一隻狼,便開槍將它打死了。第二天他又發現一隻,便再次射殺了它。到第三天他又來殺狼時,突然聽到一個老人的聲音:「你打一兩隻就行了,還沒完沒了。」那獵人聽後棄槍而逃,發誓再也不打獵了。
傳說歸傳說,但山中確實有狼,還有狐狸、獾、七彩山雞、鼷鼠呢,它們經常出沒於叢林之中。
▲攝影:王緒波 圖片來源@齊魯微報刊
從狼仙洞向南便是直插雲霄的凌雲峰,遠遠望去,雲翻峰湧,確實是大千氣象,峰頂凹凸不平處似一刺蝟,被稱作「蝟仙望月」,遠望惟妙惟肖。而整個凌雲峰正以泰山壓頂之勢擠壓過來,陡峭的山崖,如刀劈斧砍一般,叫人望而生畏,禁不住會對造物主的神奇手筆大為感嘆!
崖下有一滴水洞,常年從崖上往下滴水,從未間斷過,被人喚作「滴水觀音」,洞前還修了尊滴水觀音像呢。
由於再往前便是峭壁,我們只好順原路下山,午後再尋東路上山探幽了。
下山時,我才發現所走的山路,離最高處的望海樓還有一多半的路程,許許多多的景點,我們根本還沒有走到呢。
03
東路是沿山脊修築的一條山道,一路上有試劍石、鱷魚石、鷹居崖、望嶽龜、菩薩頂、望海樓、凌雲峰等景,而到達山腰的觀景臺就能看清凌雲峰和滴水洞了。
但過了觀景臺,石階便沒了,山道越來越陡,幾乎是直上直下的。這時寧靜也越來越純,長長的山道上很難見到人,我們在一次次低頭曲膝攀爬時,卻絕不會寂寞,耳畔一直有山風、松濤和鳥鳴響個不停呢。前面就是鷹居崖,絕壁四合,摩天劈地,排雲穿石,俱從亂崖中宛轉得路。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又石片稜稜怒起,阻住去路。攀援而上,至絕頂處忽然柳暗花明,一小徑由鷹居崖上方的「迎客松」直達山頂的望嶽龜,曲折而上,豁然開朗,如另闢一寰界:但見山外有山,峰巒疊嶂,馬耳山如一匹駿馬橫亙東西,氣勢磅礴;南部的茁山、寨山、七泉山、石人山綿延起伏;北部的常山拔地而起,大大小小的丘陵,層疊交錯;金水河、麗人河像飄帶一樣,秀色可人;齊長城遺址蜿蜒於群山之巔,城址隆起,古蹟顯然。
▲攝影:王緒波 圖片來源@齊魯微報刊
在菩薩頂上的望海樓海拔高達733.8米,是諸城境內的最高建築物,有索道通往東南面的風磨口。從望嶽龜到菩薩頂,每過一脊,即一峭峰,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如行刀背,即而高峰盡處,一石如劈,石壁下有一山道,通往崖下滴水洞,滴水洞就在凌雲峰懸崖腰間,洞內石壁上泉水常年滴落,敲擊著巖石如同彈奏鋼琴,洞前塑有一白色的滴水觀音,水自洞內溢出再從觀音腳下流淌到山澗,抬眼望去,凌雲峰在叢峰環待下,直插雲端,頗有壯志凌雲氣勢,形成了一線天、鬼見愁等山勢,風光秀麗。
當低頭再尋往澗下流淌的泉水時,頓覺搖搖欲墜,毛骨悚然!而剛才在山腰停留過的觀景臺又成了眼中的風景。
轉至凌雲峰西側,兩隻「馬耳朵」突然冒了出來,就像捉迷藏一樣,在爬山過程中一直不見它的影子,就在讓人有些失望時,它卻自己跳了出來:馬耳山的「馬耳朵」真的到了!
這是兩個相鄰高聳的山峰,它們舒舒展展地立在馬耳山上面,像大山的一對有靈性的「耳朵」,時而豎耳傾聽仙人洞內的動靜,時而軟軟地在白雲中躺一會兒,形成了諸城八大勝景之一的「馬耳腰雲」,甚是瑰麗,它那悠閒的模樣,讓人好不羨慕。
山風開始大了一些,順西邊的「龍脊」下山,一路上有情侶松、天外來客、觀耳亭、雹子石等景。據馬耳山風景區的王家增先生講,在抗日戰爭時期,這雹子石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有一次,敵後武工隊和橋上村的老面姓被掃蕩的日本鬼子包圍在了馬耳山中,正在這危急時刻,馬耳山上突然飄來一大片雲彩,給雙尖「戴了帽」,霎時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天上下起冰雹,直到將掃蕩的日本鬼子砸跑,才停下來,保護了武工隊和老百姓。事後,人們發現龍脊上多了一塊塊圓如冰雹的大石頭,便認為是打日本鬼子遺留下來的,於是把它們叫做雹子石,以作紀念。
▲攝影:王緒波 圖片來源@齊魯微報刊
下山後,再轉到東南邊的山腳下去看黑龍潭瀑布,一峰峰轉過去,山啊、雲啊,樹啊,一切突然變得更加可觀了。原來是山上瀉下來的水在湊熱鬧,它在山巖上歡快地跑來跑去,貼著山石幽幽地流,歡歡地濺,流到山腳便匯成了黑龍潭。黑龍潭雖不大,卻給整個山谷帶來了一種不見風的涼爽。相傳涓水之濱的龍骨澗居住著一善良的白龍家族 ,與當地老百姓和平相處,還經常普降甘露解除旱災,百姓甚為敬仰,不料有一兇惡的黑龍悍然入侵,欲奪龍澗福地。在人們的協助下,白龍打敗了黑龍,黑龍逃到馬耳山陰,悔過變好,效法白龍善行,終於解脫,取得了人們信任,人們便把它居住的地方叫黑龍潭。
黑龍潭的來歷雖是傳說,但有了水聲,便引來了蟲叫,喚來了鳥鳴,整座山便有了神話傳說中的靈性!
面對這有了靈性的大山,我逮不到一絲遣詞造句的空間,猛然想起黃庭堅的兩句詩來:
哀懷抱絕景,更覺落筆難
是的,馬耳山有美景,有詩文,有傳說,有祠廟,文化以一種奇特的方式融入了山水,難怪有那麼多的文人墨客對它垂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