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航空拒載抑鬱症患者這個標題乍一出現在熱搜榜首的時候,很多人第一感覺便是店大欺客,畢竟在這個社會抑鬱症的嚴重性已經被普遍認知,很多人自然而然的站在了弱勢群體一方。
再來看看春秋航空發布《關於9C8743航班的情況說明》:
鑑於工作人員多次安撫旅客,旅客情緒仍無法平復,基於安全因素,春秋航空勸退旅客,辦理了機票勸退手續。在旅客情緒比較激動、病情不明,沒有專業醫療意見的情況下,出於對旅客本人健康和其他所有旅客飛行安全的考慮,謹慎地做出這一遺憾的決定。
而被拒載乘客則在網絡上髮長文求助,聲稱遭到了不公正的歧視對待。
這個話題便很容易產生爭議,首先抑鬱症患者,作為如今社會的被迫產生的弱勢群體,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以走出目前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稍微有著不近人情的規定或措施都會被人冠以諸如「冷血、不會共情」的評價。
甚至今天這樣的規定,日後很可能被推廣到其他交通工具,高鐵、火車、大巴、公交、甚至地鐵,這樣的想法出現確實讓人不寒而慄!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該患者為重度抑鬱症患者,登記前服用藥物產生副作用已經出現手抖等症狀,作為航空公司出發 ,飛機上任何事故他們都要負首要責任,其次便是機上的其他乘客也有可能因為出現的突發情況而被影響,從綜合角度出發航空公司的拒絕也在情理之中。
在規定方面航空公司也確實被賦予了拒絕某些特殊情況乘客登機,畢竟飛機並非為一人服務,確實有特殊情況需要登機的可以由醫院開具證明來進行協調。
這方面我們也不能說航空公司冷血 ,用中國的老話來說便是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這些事情的發生並不是航空公司冷血,而是出現類似的案例過多才導致這些「不近人情」的規定。
我們先來看看最近發生的一些案例:
在9月23日國航由福州飛往成都的CA4230航班上,有乘客在飛機衛生間企圖自殺,幸虧機組人員反應及時,破開衛生間門救下該乘客,不過航班也最終因為「旅客原因—醫療緊急情況」備降長沙,此時其他乘客的損失誰來負責呢?
無獨有偶,在2016年同樣有女乘客企圖打開飛機艙門進行自殺,看過中國機長的人應該清楚,艙門的突然打開會對其他乘客的生命財產造成多大的威脅 ,而事後該女乘客的父母提供了半年內有抑鬱症的證明。
案例遠遠不止於此,但是卻已經向我們傳達了出了此類事件的危險性,看事情我們必須看兩面性,不能根據網絡來的隻言片語就進行盲目跟風評論,兩個立意角度都沒有錯,只不過現場的情況如何我們不能盲目腦補,畢竟到了現在也並沒有來自現場的任何視頻資料作為佐證。
在這裡抑鬱症的乘客我們應該同情,耽誤了行程甚至是將病情惡化都不是我們想看到的,而航空公司的出發點不僅因為自身安全因素,更是考慮到了其他乘客因素,從大的方面上都是合情合理的,此時我們需要調查的便是細節上的因素。
雖然航空公司有拒絕的權利,在得知患者病情後,是否有過激的行動或者言語而最終造成傷害,這才是此次問題的關鍵。
很多事情的起因,其實並非來自規定的錯誤,而是在規定執行過程中「人」的各方面原因導致事件不近人情甚至事態惡化。
在如今網絡複雜的時代,需要我們理性對待,感性的出發往往都在充當傷害的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