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繪畫的空間關係是這樣處理的,你都知道嗎?

2021-01-08 獨孤飛雪書畫研究院

講求畫面的空間效果,這是東西方繪畫都特別強調的知識點,你會區別嗎?

她們所不同的是西方繪畫自15世紀以來採用了焦點透視的繪畫技術,因為受空間地限制,視閾以外的東西就不能攝入。也就是說,畫中只有一個固定視點(即人的觀察點),把構成物象的結構線都假設成兩種直線,即「原線」與「變線」。

所謂「變線」即線段的一頭離眼睛近,另一頭離眼睛遠,相對「原線」不平行於畫面,在「近大遠小」的作用下就產生了向遠處聚集(消失點)的現象,因為這些相互平行的線段卻不平行於畫面,故總是向同一個消失點聚集,這就是焦點透視最基本的原理。

按這個原理創作出來的圖符合人眼所感覺到的現實世界,與照片一般。而中國繪畫在處理大場景時存在著多個視點,故稱「散點透視」。因為畫家的視角可以隨意移動,不局限於同一時空,因此,他們可以在畫面中,從多個立足點去描繪不同的景物。這樣,畫中的景物隨著欣賞者的步履移動而隨之變化,產生出與中國園林相同的審美效果——移步換景。

大體來說,中國文化沒有出現透視技術發展的土壤,即使曾經出現過萌芽,後來也被主流文化所抑制。早在公元5世紀,有關透視的論述就已見於南北朝畫家宗炳的《畫山水序》中,他說:「且夫崑崙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行莫睹。迥以數裡,則可圍於寸眸。……今張綃素以遠映,則昆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裡之迥。」可見宗炳已發現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但中國的文化,尤其是文人,其審美觀旨在追求山水的自然神韻,輕其形體與光色。如果按照焦點透視,遠處的丘壑因透視變小而失去其宏偉,被近處的人、馬、樹障目而不能見。中國畫對事物的描繪總是以點景方式與自然融為一體,尤其在文人畫中,為借自然山石來抒寫情感,把山石結構、比例和透視等物理因素淹沒於靈動的筆墨之中。正如後來的王微在《敘畫》中提出:「夫言繪畫者,竟求容勢而已。且古人之作畫也,非以案城域,辯方州,標鎮阜,劃浸流。」這表明中國畫家為求「氣韻生動」的審美效果而放棄對山石逼真效果的描摹。

中國人從自身文化和審美觀出發,創造了獨特的繪畫語言和空間表現圖式。它既不像古埃及人選擇一個能體現物體主要特徵的正面和正側面來加以表現,即所謂「正投影法」;也不像西方人在一個有限的畫面中呈現出視網膜的映像。

中國畫在儒、道、釋文化觀念的影響下,繪畫在表現空間上力求表達「神韻」,旨在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思想。所以中國繪畫在處理空間上尊重客觀世界,所謂「師造化」,同時又不為客觀映像所束縛,以求平面形式與空間的有機統一。

在這種美學思想指導下,處理自然山水就有了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名言;經營建築和人物場景就有了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空間處理方法,畫中百餘家店鋪包括五百餘人、五十餘頭牲畜、二十餘輛車、二十餘艘舟船等綿延幾十裡的京城全景,以散點透視法展現於五米多長的畫幅裡,把商業經濟、交通運輸、城市建設、文化娛樂活動一一交代清楚,這不是西方焦點透視法所能展現的。

因為焦點透視法是以近大遠小、前實後虛、前後相疊來創造一個豐富的視覺空間,在刻畫眾人場景時為了產生真實的空間感,細節刻畫必定會受空間表象的束縛,而無法獲得像《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那種清晰的市井景象。如中國畫對船的刻畫沒有明顯的景深感和前實後虛的變化,結構細節卻交代得很清晰;而西畫所描繪的船在光照下似真逼肖,船體近大遠小,產生明顯的景深感,但在具體結構細節上卻模糊不清。

小結:通過早期繪畫造型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東西方繪畫在空間處理上的差異,這些差異也反映了兩種文化不同的哲學背景。西方繪畫是基於對宇宙之實在的追問,對空間深度感的不懈追求,導致了光學和幾何學原理在繪畫中的運用,最終使繪畫在表現空間真實感上獲得了成功。

而中國文化中對自然之「道」的體悟,以及「中庸」思想,使中國畫在空間表現上走了一條既有別於埃及人追求完全平面裝飾性圖解事物,又有別於西方繪畫追求空間深度逼真的幻覺效果的道路。

換言之,中國畫始終保持著對空間深度感(三維)的呈現與平面裝飾性(二維)表達的有機統一。

相關焦點

  • 繪畫語言中的相對論
    在大多數的學習資訊中,人們愛把繪畫語言裡的這種元素與元素之間相互依託而存在、成立的關係叫做對比關係。但我的理解是,對比關係似乎比較更像個動詞或者動作,刻意地去把對象進比較,以便得出可以用以指導繪畫的結論。但是相對這個詞更像是事物本質的客觀存在,你比不比較,它們的關係都在那裡,不容置疑,清楚得很。我在前幾天的文章裡提到過相對論。
  • 論生物學和繪畫的關係!暴雪概念設計師David Noren作品集錦
    他十分擅長場景設計,東西方風格皆不在話下,文化元素突出,想像力豐富,細節驚豔到讓人忍不住說一句:奈何本人沒文化,一句「臥槽」走天下!David Noren來自瑞典,原本是一位生物系的學生,但是從小痴迷繪畫,高中時因為沉迷繪畫不能自拔,常常不能按時完成學校課業,因此經常遭到老師們的控訴。後來為了追尋自己喜歡的設計行業,他選擇放棄了生物專業,並且到新加坡FZD學校進行深造。
  • 歐洲繪畫的空間與錯覺
    講座中,尼古拉斯·彭尼演示了歐洲藝術的典型實例,闡釋了空間理論在西方繪畫創作中的運用,由此透視歐洲藝術風格的演變與特質。本版對講座內容進行摘登,以饗讀者。繪畫空間方面的問題,對15世紀至20世紀早期的歐洲畫家來說尤為重要。繪畫空間由空間透視(Aerial perspective)和線性透視(linear perspective)兩部分組成。
  • 東西方都有神話故事流傳,其中有這麼幾個巧合,你都知道嗎?
    神話傳說的故事,想必人人都愛聽,大家也聽過不少,關於神話傳說的故事,雖然東西方文化有很大差異,但是雙方都有,神話故事的流傳,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一下,東西方文化中,一些巧合的事情。首先第一個,就是關於火的發明,在我們東方神話中,以前人都是靠天然的火種,後來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人們可以自己產生火,開始了華夏文明,於是燧人氏被人稱為火祖,位列三皇之一。
  • 素描五官耳朵教程,不知道這些,你畫的都是假耳朵!
    (9)耳屏(10)對耳屏(11)耳前切跡(12)耳屏間切跡(13)耳甲艇(14)耳甲腔(15)耳垂這些你都清楚的知道嗎要將耳朵重要的結構表示出來,如圖1所示,在用線的時候最好背光和受光部的線做到有變化,也要有虛實,這樣做會顯得更有繪畫感,下筆要有型,起稿也是在畫,如果這樣嚴格要求自己相信你一定對素描更有心得。
  • 名家講座| "以大觀小",看山水之法的繪畫空間
    蕭海春中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遊觀觀照與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都為人類視覺領域裡創造出偉大的視覺景象,為人類作出貢獻。中西繪畫在空間藝術處理上,視覺差異是不相同的。從大量的中西繪畫作品上用直觀的視覺圖像進行分析,能明顯體現出不同視角圖像和心理空間意識上的差別。現在試圖通過觀與看的視覺和方法來觀看中西繪畫空間形式的異同和關注點。
  • 圓桌|從中日傳統版畫到丟勒畫作背後,東西方藝術交匯的邏輯
    而今天的榻榻米在對空間的切割、分割上也包含了很深遠的神道教的意味。在榻榻米的空間當中一個重要的沒有實用功能的空間,叫做youkanoma。這個空間既是一個神靈降臨之處,也是日本人的精神寄託之所。日本人對空間的不同理解,也使得他們在學習南宋繪畫的過程中,改變了畫面的形態。
  • 80後藝術家崔潔研究城市景觀建築與繪畫的關係
    異於先前創作中對現實圖像的挪用、虛構與質疑,如出現在月球背景前的選美小姐,行走在紫禁城的太空人等作品,崔潔此次一改以往對人物的描述,將視角轉入了城市景觀建築與繪畫間的關係研究。而影片《公民凱恩》的導演奧遜•威爾斯對圖像疊影運用,更是直接影響了崔潔對這些作品的創作。
  • 曼陀羅花的五大傳說你知道嗎?東西方看法截然不同
    1、血腥的愛——大漠水神相傳很久以前,人間並沒有沙漠,只是因為人類的貪心,觸犯了上帝,所以上帝就把大地變成了沙漠,然後派水神去掌管沙漠的水源,大漠中所有生命都靠水神掌管的這片水域而活。上帝知道此事後震怒,要滅掉水神的靈魂。大漠花神曼陀羅知道後,以自己和水神共入人間輪迴為代價請求上帝的寬恕,最終上帝念其痴情,只把水神逐出天界,而曼陀羅花神也變成了一朵普通的花。至此,大漠中再也沒有水,曼陀羅也成為被詛咒的花。枝葉妖嬈,有劇毒。
  • 黑洞,蟲洞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白洞嗎?而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在宇宙中不僅存在黑洞,還有白洞與蟲洞,而黑洞和蟲洞相信大家都應該知道一些,但你知道白洞是嗎?而它們之間的區別又有什麼?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來說一下,什麼是黑洞,什麼是白洞,什麼是蟲洞,而它們之間的關係有是什麼?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這三個「洞」的意思,才能進一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 《D2》:你絕對不知道 東西方的龍差異究竟有多大
    眾所周知,龍在遊戲中往往是作為終極大BOSS的存在,但由於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導致龍在西方魔幻題材與國內仙俠題材中呈現出善惡極端的兩種狀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受東西方文化影響下的龍,在遊戲中究竟有什麼差別吧。
  • 你選擇這樣的房子,有什麼隱喻嗎?
    生命力、能量、活力或動力等等,其實都是被容之物。被容之物,當然需要容器,或者說需要空間。你有屬於你的空間嗎?它是怎樣的?你在裡面舒服嗎?安全嗎?是根據你自己的意願打造的嗎?甚至在專屬於你的空間內,你自由嗎?你基本能按照你自己的意願去打造它,並自由地身處其中嗎?我們現在就開始探討這個話題,它無比重要,卻容易被忽略。
  • 關於東西方的「地理決定論」
    ,科學家和實業家們進行知識轉移的能力,標誌著不同社會信息處理水平的高低;最後,莫裡斯令人意外地選取了「戰爭能力」作為第四個核心參數,他引用毛澤東「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名言予以解釋,戰爭能力在1840年以後是衡量文明發展最重要的參數。
  • 素描頭像,常見髮型繪畫技巧,及種類和表現方法
    哈嘍大家好,繪畫一站又和大家見面了,前面幾篇文章的內容,不知道大家學習的怎麼樣了。今天我們講講常見髮型表現方法有哪些,發行的種類和步驟分析。我們在學習之前繪畫一站認為要了解的有:素描頭像、局部、髮型、頭髮、表現方法、作畫步驟。
  • 你真的了解兒童美術嗎?繪畫對孩子到底有什麼意義?
    「 孩子們通過繪畫把自己腦海中的意象、心緒以及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表達出來,可以說兒童畫是兒童的全部自我表現,在繪畫中,孩子們表現了他的思想、感情、興趣和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全面成長,你就要掌握兒童繪畫這把鑰匙。
  • 天才都是神經病嗎?來問他 關於大腦 你會知道更多
    本期主持 小寧 設計 靈伊這個秋天,梵谷展火了半個杭州。——在政治家中佔17%的人有明顯精神病特徵;科學家中佔18%;思想家中佔26%;作曲家中佔31%;畫家中佔37%;小說家和詩人中佔的比例最大竟達46%……最近另一件與大腦「槓」上的事,是正在熱映的皮克斯的動畫片《頭腦特工隊》,藍色小人「優優」情緒低落負能量滿滿,但他同時細膩敏感,聰明過人。所以,是否天才與神經病真的是互通的?
  • 你知道十維空間嗎?
    你一定聽說過三維空間,但是你聽說過零維空間或是十維空間嗎?
  • 線條在繪畫中的表現力
    一、線條在造型基礎教學中的誤區在傳統造型基礎教學中,我們把素描和速寫進行了區分,廣義上的素描,指一切單色的繪畫,而這其中就包括速寫。狹義上的素描,主要指繪畫時間較長、表現客觀物象的光影效果、透視、虛實和結構且畫面相對深入而完整的單色繪畫。它訓練人的細緻的觀察力、表現力,對畫面層次、前後、空間、透視、結構、塊面、虛實等都有很精準的要求。
  • 物質性(The Materiality)繪畫
    MZ:咱們聊聊如何從「洗掉繪畫」系列到「質感繪畫」系列的吧。LG:到2011年的時候,我還是想做一些油畫上的嘗試。後來我意識到,可能我在表達油畫的時候,我的核心點還是在油畫自身的結 構。但那時候我不知道「物質性」這個感覺,我也表達不出來,只能靠著感覺來。
  • 郜少華:探索繪畫的五度空間
    郜少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學習的基本都是「蘇派」的繪畫體系,即蘇聯的現實主義寫實風格。旅居美國的那段時間,在創作中吸收增加了很多印象派的元素,之後則更多是探索表現性,即在具象的基礎上傾向於表現主義風格,強調藝術個性和情感,並重視作品的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