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藝術家崔潔研究城市景觀建築與繪畫的關係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撕去身上所有標籤

  文/黃俊 編輯/許佳 圖片提供/Leo Xu Projects

  「80 後」、「女性身份」、「具象表現主義」、「中國特色」……崔潔並不願意讓標籤成為自己藝術實踐的某種說辭。

  「80後」藝術家崔潔

  新作聚焦建築美學「展現一種交錯感」

  上海出身成長、杭州學畫讀書、北京活躍發展,這些經歷對崔潔來說,都是創作的養分。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的她,如今是一名活躍的年輕畫家,有獨立思想卻不頑固偏執。其作品在布拉格「第四屆布拉格雙年展」、北京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馬德裡Tomas Y Valiente藝術中心等藝術機構都有展出。日前,崔潔與李姝睿、張君鋼&李潔藉這幾位青年藝術家在上海舉行了一個群展,三組藝術家通過對「景」的描繪為線索,逐一展開不同的視覺體驗。

  異於先前創作中對現實圖像的挪用、虛構與質疑,如出現在月球背景前的選美小姐,行走在紫禁城的太空人等作品,崔潔此次一改以往對人物的描述,將視角轉入了城市景觀建築與繪畫間的關係研究。而影片《公民凱恩》的導演奧遜•威爾斯對圖像疊影運用,更是直接影響了崔潔對這些作品的創作。

  於是,崔潔在畫布上的城市風景如同剝離後再組合的圖層——酒吧室內的片段和剖面被疊合延伸進一望無際的地平線、 工廠的局部鋪陳於充斥著電子節奏的方格圖式之上……這些畫面累積起來塑造了一副似曾相識卻又模稜兩可的城市圖卷,而這些風景在視覺記憶中充滿者疏離與陌生。

  崔潔說:「這批創作是我從杭州遷居北京後的作品,多聚焦於北京城郊日常、乏味的建築風景,小到收費站關卡、停車場、廚房,大至街面、工廠等。譬如有一幅畫中呈現了天窗與室外建築的關係:天窗是我北京工作室的天窗,而建築是我每天經過的,現在已被拆除工廠。這張畫,我所要表達的是,室內與室外之間的一種交錯感。而這些作品在顏色運用上,我摒棄了早前豔麗的色彩,進行偏灰處理,讓作品呈現一種低飽和的效果。」

  不期望觀眾理解作品「那是他們的判斷」

  外界一致認為這些作品是崔潔轉型之作,也是崔潔證明視覺的不可靠性的最直接方式。作為當事人,崔潔並不介意如此評說:「真正風格是在變化中成長,一旦固定之後,所謂的風格就死了。」崔潔表示:「當時比較關注建築與繪畫之間的一種變更關係,現在正在創作的、明年打算展出的作品,會與這個展覽展出的作品不一樣,雖然有一個線索的延續,但在風格上完全不同。或許,會更多關注平面的現實與繪畫的關係。」

  一幅幅作品中,簡單的塊狀結構並未讓作品產生多大的視覺衝擊,崔潔也並未期望作品能引起觀看者的共鳴。這一觀點,其實染上了一層上海女孩的「撒嬌」。 「我覺得,作為一個畫家,我只會把想法更多地放在創作上,這才是我的工作。在一個展覽中,通過作品與觀眾交流,在我看來是不可能的。因為觀眾通過作品,所感受到的是屬於他們的經歷、他們的回憶、他們的思維甚至是他們的判斷。」

  崔潔舉例說,「我所畫的這些建築,在一個文藝青年眼中,有可能是感受到一片世外桃源,可對一般的工人而言,就只是一間廠房,每天工作的地方。觀眾如何去感受你的作品,作為創作者,我是無法去控制的。」而崔潔對自己作品有一個最簡單的期望——「我在創作的時候很興奮,也希望大家看作品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感覺。」

  從不考慮市場接受度「不想複製前人腳印」

  對諸多年輕藝術家來說,市場接受程度的高低是其維持創作的關鍵之一。而對於「藝術市場接受度」這個概念,崔潔認為:「要考慮市場,我覺得就要去複製他人的成功。我在創作時,從不會考慮市場的接受度。」崔潔認為,成功是無法複製的,重複前人的腳印,也就意味著創作的墮落。這一點,正是崔潔一直在堅持的事——她讓態度與視覺的呈現是非線性地貫穿於始終,而通過豐富多變的想像,提供給觀者更多猜測的想像空間。

  「考慮市場層面,就迫使你要考慮,是否要去通過一種更好的方式去傳遞你所要表達的東西。我從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想法。我在創作時很專著,不讓雜念去幹擾。而哪些作品是符合展覽形式,怎樣的展覽形式能更被觀眾吸引,才是我需要去擔心和考慮的事情。」

  然而,同許多年輕藝術家一樣,崔潔不少作品的視覺範圍都幾乎是圍繞個人私生活,這在創作中,讓她時刻充滿著不確定性。她覺得這是藝術家的通病,但幸好她會把這個通病轉化為自己所需要的原動力。「很多時候,我正在做一個展覽,而新畫也已經出來。我永遠覺得新畫要比做展覽的作品好。這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因為這是我曾經的一些思路,是我創作的一個軌跡,在這些矛盾出現之際,我是需要去正視它,而不是選擇忽視」。崔潔直言,「通過展覽的梳理,我也可以把最近創作的思想脈絡再重新整理,這對創作有很大的幫助。」

相關焦點

  • 藝術家自撰|康學儒:我的百科全書式繪畫
    第59期作者藝術家:康學儒2008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工作生活於北京百科全書繪畫繪畫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它就潛伏在色彩裡、畫布上和構圖中,誘惑你、纏繞你、鼓動你。我的繪畫不是自然的模仿,它們全然來自於藝術史和知識系統。古今中外的美學並置,雨傘和縫紉機在手術臺上相遇,一種真正的審美平等,一種百科全書式繪畫。對於藝術史圖像及其遺產,盲目崇拜或者徹底的決裂都不可取,復活才是最好的繼承。化用典故,這是中國文學中最重要的修辭和手法。
  • 形上學的繪畫及建築影響
    而「形上學」,則是代表那些對存在的本質的非經驗性的哲學研究,指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去研究不能直接透過感知而得到答案的問題。 一位叫喬治·德·基裡科(Giorgio de Chirico),此前沉醉於浪漫主義,把想念家鄉的哀思寄托在繪畫中;而另一個叫卡洛·卡拉(Carlo Carrà),一個徹頭徹尾鬧革命的,參加了米蘭未來主義運動,崇尚工業經濟的發展速度。兩個人看起來志向相差甚遠,但緣分把他們一起帶到了神經病院的病床上。經過幾天幾夜的交流後,兩人一拍即合,創立了一個新的畫派:形而上派。
  • 上古城市景觀的衍變
    上古城市景觀的衍變講演人:唐曉峰 講演地點: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講演時間:二○一八年七月我們今天講演的題目,與上古城市有關。上古城市涉及城市發展最古老的階段,我們所思考的是,在文明初興時期,城市這類聚落的空間景觀特質。可以說,這是文明起源研究的一個側面。
  • 藝術的「上海時間」|景觀設計師眼中的「城市即展場」
    如今,在外灘濱江上,又立起了三座《光音傘》(又名「情人傘」),這是觀賞萬國建築燈光秀及黃浦江兩岸景色的最佳位置,也是一件藝術交互裝置。「情人傘」指向的是上世紀80年代外灘情人牆的記憶,如今城市的記憶與城市空間與日常生活一同生長。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⑦|景觀設計師眼中的「城市即展場」
    蘇州河畔建築故事銘牌未來,相信這些上海設計新名片將進一步賦能產業、點亮生活、服務城市、洞見未來,為人們創造更美好的城市和生活,真正讓建築可以閱讀,讓街區適合漫步,讓城市始終有溫度。「臺地花園」澎湃新聞:在濱江帶的建設中,如何與公眾發生更多的關係,如何「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
  • 海綿城市景觀設計應用技術研究
    結合相關的工程方案,將海綿城市系統應用在綠道景觀設計中,通過植草溝,下凹式綠地等技術手段實現道路徑流控制和局部雨洪管理。使海綿城市和綠道景觀共生。在城市開發建設中,加強規劃建設管控,通過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採取屋頂綠化、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等措施,使建築與小區、道路與廣場、公園和綠地、水系等具備對雨水的吸納、蓄滯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目前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
  • 不怕沒有繪畫基礎,畫一幅自己的油畫掛客廳,圓藝術家的夢
    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藝術家的夢,創作一幅自己的作品,讓朋友們欣賞稱讚,那種喜悅之情,是暗爽跟喜形於色相疊加的。但要成為一個畫家,尤其是油畫家,是何其之難。為了深造,他幾次赴上海尋找半工半讀的機會,在這座中國當時最為繁華的城市,他曾當盡衣物,但總以「山窮水盡而能自拔方不為懦」的勇氣刻苦自勵,愈挫愈堅。他在歐洲8年,經常每日10小時地學習和研究,從一開始便有著明確的目標:學西畫就是為了發展國畫,這便是徐悲鴻之所以不同於一般,而對中國藝術有如此影響的重要原因。
  • 六一國際兒童節「我心中的建築和城市」兒童繪畫出爐啦!
    六一國際兒童節「我心中的建築和城市」兒童繪畫出爐啦!2020-06-01 10:35:25來源:中國建設報每一座美麗的建築,都源自一個美好的幻想;每一位偉大的建築設計師,兒時都曾在心中描繪未來的樣子。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中國建設報》舉辦了主題為「我心中的建築和城市」兒童繪畫作品徵集活動。
  • 80後小夥自學成才,苦練繪畫3年,畫出3D立體畫爆紅網絡
    80後小夥自學成才,苦練繪畫3年,畫出3D立體畫爆紅網絡繪畫,是大多數人都十分喜愛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風格迥異、色彩「非常」、樣式多變的繪畫藝術,這些極具個性的作品充斥在我們的周圍,用自己的方式將我們的生活裝點的色彩繽紛、精巧唯美。
  • 公益、城市與未來:FAC少兒繪畫大賽獲獎作品巡展啟動
    「城市夢想:未來——我來」為主題,是由FAC 國際少兒繪畫大賽組委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聯合主辦,廣州美術學院集美集團、北京中匯美文化發展機構承辦,國內外多所著名藝術院校及機構共同推出的公益少兒繪畫大賽,大賽每年舉辦一次,倡導「童真的視角,自由的創想,自信的表達,積極的心態」的美育價值觀,參賽面涵蓋了從3歲到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
  • 城市景觀|字體觀察:招牌備忘錄
    考現學者們積極反對消費主義,堅決不會踏進研究對象的店門;亦反對城市空間研究者自上而下的、符號學式的解讀,「空間派如同布爾什維克黨,物件派則是無政府主義者……」;他們帶著鄉愁上路,撿拾廢墟的瓦礫,拍攝隨時會消失的招牌,通過物件追憶街道之往昔。招牌自然是重要的研究對象之一,吉田謙吉於 1924 年在《建築新潮》發表《東京簡陋招牌之美》(バラク東京の看板美),成為考現學最早的文獻。
  • 美術研究|她將中國傳統繪畫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概念相交融!
    除了在中國歷史和唐代佛教繪畫中吸收靈感之外,喻紅同樣展示了自己對從中世紀的哥德式基督教繪畫,到文藝復興壁畫等各種西方繪畫傳統的強烈興趣。不斷考問宇宙與人性本質也是喻紅用來理解當代世界的無盡源泉。由此,展覽「娑婆之境」將喻紅的世界如一出四幕劇般展開,每個章節都展現了藝術家深入的研究。
  • 進念·二十面體《建築城市》:尋回香港獨特的城市記憶
    「如果人可以忘記一個城市,那跟忘記一個人又有什麼分別?」臺上的演員這樣問著,令臺下的觀眾心中五味雜陳。昨晚,作為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文化周」的演出劇目,進念·二十面體建築音樂劇場《建築城市》在上海大劇院上演。它講的是香港,又似乎是每一座現代都市。
  • 彭克上海首展:他想回答二戰後德國人與繪畫意味著什麼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注重文獻性,通過近百件代表性的雕塑、大型油畫、水彩、裝置,力圖梳理藝術家本人一生的創作脈絡:從1960–1970年代的孤獨探索,1980–1990年代對符號系統的研究和發展,以及在21世紀後又重歸藝術母題之後的新思索。
  • 遊戲式紀錄:一周城市生活_城市漫步_澎湃新聞-The Paper
    不同於歷史探索或者建築講解類的城市漫步,本次活動的主題為「尋找消失的附近」。每位參與者在出發前會隨機選擇一項任務:了解一個社區店鋪/居民的故事、記錄一條社區的音視頻或是帶一樣社區的小物件。最後根據這些來共同繪製一張社區地圖。行走途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名為「獨居老人談心處」的地方,這是一個由幾把椅子和一個頂棚形成的小角落,午飯後老人們會到這裡聊天、談心。
  • 徐小虎:草間彌生不能用繪畫藝術家形容,好繪畫是要動你靈魂一寸
    但在真正的藝術家眼裡,繪畫藝術如何得到體現,如何用自己繪畫的一套來形容它,這一個問題其實陳丹青老師和徐小虎老師都有提到過,甚至在媒體平臺上面都曾公開解釋過。下面我們一起來從繪畫的角度聽聽這一些藝術大師是如何講藝術的。
  • 歐洲繪畫的空間與錯覺
    在風景畫的繪製中,畫中那些微小的人物、富有活力的光線,皆得益於藝術家對繪畫主題和技法的研究。我們因其現實主義的光芒而興奮,又從中感受到一種藝術的愉悅。在生活中,我們會竭力去看清遠處的某人或某物,卻不會意識到別的東西,但在一幅畫中,我們的注意力可以從近處轉向遠處,並且可以思考其間的關係。線性透視指的是物體的尺寸看起來變小了,以及平行的線在後退時會聚合到一起的現象。
  • 當藝術家開始用藝術討論公共議題,他們亦在記錄時代|11月滬京展覽...
    展覽由侯瀚如策展,集中呈現了藝術家過往30年藝術生涯各階段的百餘件繪畫作品,以及根據博物館空間全新創作的多件沉浸式繪畫裝置「空間繪畫」。1990年代末,張恩利大學畢業後來到上海。他的早期繪畫聚焦改革開放時期的平凡人和他們的生活,表現時代劇變下的複雜人性。2000年後,他開始創作靜物畫,把紙箱、水桶、水管、器皿等「容器」作為繪畫對象,指涉人與物的關係中折射出的身份認同、空虛和依賴。
  • 美術研究|關於繪畫的一次哲學旅程
    [ 柏拉圖:《文藝對話集》,80頁。]柏拉圖強調,繪畫只是製造某物在外形上的相似物,而不是複製某物。繪畫與繪畫對象或題材之間的這種本體論上的區分,不是所有人都有清醒認識。在某些巫術活動中,繪畫就被直接等同於繪畫對象。這種將符號和符號所代表的對象混為一談的思維方式,被梅勒(Hans-Georg Mller)概括為具有存有性符號學結構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