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克上海首展:他想回答二戰後德國人與繪畫意味著什麼

2020-11-30 澎湃新聞
德國有著一段艱難的歷史,所有的藝術家必須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消化它。A.R.彭克也在不斷詢問自己:1945年之後,作為一個德國人意味著什麼?繪畫到底意味著什麼?藝術家不斷的探索,也是在歷史的推動下,不斷地去回答。

這一展覽在策劃時,彭克還在世,而當展覽在上海舉辦時,他已經辭世半年了。

A.R.彭克作品《暗喻是否會成真?》(Is Sign Becoming Reality? ,1982)©️ The Artist. Courtesy Michael Werner Gallery

11月8日,德國藝術家A.R.彭克(1939-2017)個展「A.R.彭克:暗喻是否會成真?」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開幕。

A.R.彭克是德國戰後藝術家的代表人物,這是他今年5月辭世後的首個大型展覽。與此同時,這次展覽也是復星藝術中心一周年系列活動的重頭戲。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注重文獻性,通過近百件代表性的雕塑、大型油畫、水彩、裝置,力圖梳理藝術家本人一生的創作脈絡:從1960–1970年代的孤獨探索,1980–1990年代對符號系統的研究和發展,以及在21世紀後又重歸藝術母題之後的新思索。

A.R.彭克原名拉爾夫·溫克勒(Ralf Winkler),他在20世紀80年代參與並開創了德國新表現主義,在繼承傳統表現主義熱愛原始藝術,著重精神體驗,忽視客觀形象的基礎之上,結合符號學、控制論理論,深入發掘圖像背後傳達的精神意義,開創了獨特的繪畫語言和藝術風格。

A.R.彭克作品《改變1》(Change 1,1982)©️ The Artist. Courtesy Michael Werner Gallery

彭克自幼目睹家鄉毀於二戰,基於其獨特坎坷的人生經歷、對眾多科學理論的研究、對人類精神領域的探尋,他提出了融合了哲學、政治和科學理論的「Standart」思想。彭克認為這是藝術不可或缺的一個功能:「藝術並非用以愉悅之物,而是一種智性的訓練。」

在對藝術歷史的研究中,彭克認為原始洞穴壁畫之所以抽象,「其目的在於以充滿自然想像和現象的抽象圖形來傳遞人類的行為理念」。儘管藝術已愈發趨向標準化,但現代人類依然沒有喪失原始溝通體系的交流能力,自己可以重現所謂的原始溝通過程。

在三樓的展廳,觀眾除了可以看到藝術家那些帶有實驗性質的雕塑作品外,本次展覽中尺幅最大的一件作品《紐約!紐約!紐約》也坐落於此。策展人沈奇嵐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這幅作品與展覽空間相互匹配:「它是一幅3米高,9米寬的畫,復星展廳的牆是3.15m高。它就屬於這個空間,這種頂天立地的效果特別好。」

據悉,在展覽期間,亦將同時推出一系列相關公共項目活動,包括講座、電影、表演等。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1月7日。

在展覽開幕之際,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與策展人沈奇嵐及Michael Werner畫廊總監波特·克裡曼(Birte Kleemann)進行了對話。

A.R.彭克作品《紐約,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 New York, 1988)©️ The Artist. Courtesy Michael Werner Gallery

澎湃新聞

:A.R.彭克是一個怎樣的藝術家?

克裡曼

:A.R.彭克不是他的真名,他原本叫拉爾夫·溫克勒(Ralf Winkler),其實他在創作中有一堆各種各樣的名字,原因之一是為了保護自己。他的藝術生涯始於二戰後的民主德國地區,當他的作品在聯邦德國展出時,他需要用別的名字。同時,他也覺得那是一種藝術實踐,好像是另一個人在做這個事情。他在民主德國的時候過的是極其艱苦的生活,但是那個叫A.R.彭克的人在聯邦德國過的是一個藝術家的明星版的生活。他的身份感是值得讓人探究的一個東西。

澎湃新聞

:為何選擇將他的作品介紹到中國?在選擇作品時有哪些考慮?

沈奇嵐

:當我們還在討論彭克這個項目時,他還在世。今年5月,他不幸去世了。因此,我們就打算認認真真地做一個紀念展,把一個藝術家能貢獻給人類的豐富層次都展現出來,這也是他的作品第一次與中國觀眾接觸,我們就來一個全面、豐富、徹底的展覽。因此,我們選擇的作品也從幾十件作品變成了近百件。

在展覽整個策划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思考:在這個時間點上,它對中國的觀眾有什麼樣的價值?這個展覽很特別的地方在於兩點,一是研究性的展覽,有著各個層次的藝術創作,有雕塑、裝置、水彩、水粉、油畫。彭克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在一生當中克服了各種艱難,去做各種研究。他生活在環境艱苦、沒有什麼藝術市場可言的時代,但是他就是堅持不懈地去做一切探索。三樓的那些雕塑的材質是銅的,彭克在1980年之後,從民主德國到聯邦德國之後,才第一次有機會去做銅質雕塑,之前是木頭的。一旦有了新的可能,他就會盡一切所能去探索。這種精神是不過時的,對當下特別有啟發。

A.R.彭克作品《西德經濟》(West-German Economy,1990)©️ The Artist. Courtesy Michael Werner Gallery

目前大多數人都是在想:市場怎麼看?世界這麼熱鬧,我怎麼去獲得話語權?我的位置是什麼?彭克不會去想這個問題的,彭克會想,我有這樣的熱情就去表達自己。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他特別地和這個世界保持著距離,自己的開幕式也不參加,他覺得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樓上還有關於他的video,可以看到他當時創作的狀態,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題材。

第二,現在大家都強調體驗經濟,注重感官的享受,這是經濟所需,也是觀眾需要的東西。但是不能只有這一類。在熱鬧的展覽當中,有那麼一點點的安靜的力量,是很特別的。

澎湃新聞

:展覽是按照怎樣的邏輯來呈現的?幾個空間中分別布置了哪些主題的作品?

沈奇嵐

:展廳空間的分配不是根據內容性的主題,而是方法論的主題。這個房間更多的是研究性的,即他如何去探索一個音符、一個圖形,更多的是關於方法論的。我們沒有專門根據創作時間來分類,而是根據研究主題,將相關的東西放在一起。

單以時間來劃分是很粗暴的,在這裡,更多是心理線索。他思考一個問題,上世紀70年代思考過,80年代有突破,90年代又有新的回應,我們可以在藝術家身上看到這些變化。

這裡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的風格。我們希望觀眾能夠在房間裡面體會彭克是怎麼思考的。每個小房間有一個小小的主題,例如其中一個空間裡體現他創造了一套自己獨特的語言去解釋和表達這個世界。有一個房間的牆上貼滿了拼貼,可以看到他心中的圖景,裡面有他朋友的照片,也有很多以前的德國藝術家被納粹評為墮落藝術的作品。大家可以看到他的心理,他眼中的德國藝術世界。第二個房間有自畫像,你可以看到他怎麼看自己。

在三樓有一個閱覽室,觀眾可以在那邊聽一下彭克的音樂,看一下紀錄片,閱讀一些相關書籍,我們還準備了一些中文的圖書,包括彭克當時讀的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和美學,讓觀眾進入滋養彭克的那個世界,更好理解他的創作。

A.R.彭克作品《無題》(Untitled,1972)©️ The Artist. Courtesy Michael Werner Gallery

澎湃新聞

:表面看來,彭克的繪畫有點像巴斯奎特的塗鴉作品。普通觀眾如何去深入理解藝術家所屬流派和風格?

克裡曼

:彭克不屬於任何流派,他是屬於自己的。彭克和巴斯奎特在美國應該見過,他們肯定互相知道。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彭克的時候,會覺得他的作品和巴斯奎特有點相似。其實梳理一下時間順序的話,巴斯奎特在1980年代非常活躍,而彭克在1970年代就已經畫成這樣了,只不過那時候彭克還在民主德國,沒有人知道。

沈奇嵐

:巴斯奎特的作品看上去是簡單的塗鴉,但他也是經受了非常好的藝術史的專業訓練的。我更關心的是藝術家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社會如何讓他創作出一些東西,藝術家如何克服時代的困境和自身的困境。當你把彭克和巴斯奎特比較時,要看他們的生活環境,他們的生產過程、起因和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他們的畫看上去筆觸相似,但是完全是兩件事情。

A.R.彭克作品《回望寂靜海灘》(Looking Back into the Silent Bay,1977)©️ The Artist. Courtesy Michael Werner Gallery

澎湃新聞

:我們知道,在德國戰後這一代,湧現了大批非常重要的藝術家。彭克的創作是否也和他所處時代精神休戚相關?

克裡曼

:在展覽中,我們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年表,除了彭克的大事記,還有一些世界大事,包括1939年、1945年。1945年是二戰結束,這件事情和彭克特別有關係。彭克生活在德勒斯登,經歷了童年創傷,眼見這個城市被炸成了一片廢墟。與此同時,戰後產生了大量移民,很多人被迫離開了家鄉,甚至流離失所。他會開始質疑這個世界和人生。那個時候,他的上一代德國人,很多都參與過戰爭,從小他的父母也是離異的,因此他很叛逆,也學會了獨立思考。

你會看到這個世界以一種比較遙遠的方式影響著這個人的成長和精神世界。在年表中,還有柏林圍牆倒塌,以及水門事件,全球在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這個很安靜的藝術家,他的內心和這個時代怎麼呼應,這是一種隱性的對應關係,時代精神。

沈奇嵐

:德國有著一段艱難的歷史,所有的藝術家必須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消化它。安塞姆·基弗、格哈德·裡希特、喬治·巴塞利茲,他們的創作都對此作出了回應。彭克也提供了一種新的語言,他問自己,1945年之後,作為一個德國人意味著什麼,以及繪畫到底意味著什麼。那個時代,每個人都要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回答了這些問題,才能繼續往前走,而這些不斷的探索,也是在歷史的推動下,不斷地去回答。

德國藝術家是比較理性的,一個作品裡面的思想含量很高。他跟同時代的藝術家還是有一定聯繫的,但是不是流派的聯繫,而是共同面對一個時代問題的聯繫。

A.R.彭克 ©️ The Flying Studios International, Heinz-Günter Mebusch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疫情後首展:躍入歷史的「海浪」
    7月31日至11月15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海浪——歷屆上海雙年展文獻及作品展」,重現51位/組國內外藝術家的60餘件歷屆上雙參展作品,涵蓋繪畫、裝置、影像等多種形式。除了歷屆參展作品外,展覽還呈現了由藝術家提供的各種私人物件,作為「個人文獻」,與雙年展的歷史形成呼應。
  • 德國人怎麼評價希特勒的?
    提起一戰、二戰,你能想到什麼,肯定是那個狂熱的戰爭分子——希特勒。他是這次戰爭的發起人,在他的帶領下,世界被點燃了戰爭之火,他還因為種族大屠殺,被打上惡魔的標籤,在外界眼裡,他就是一個戰爭狂魔,是一個罪人。
  • 呂佩爾茨:新媒體讓藝術瀕臨死亡,我用繪畫來拯救它
    「我不把我的憤怒與悲傷帶出畫室,」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說,「我努力讓自己的魅力無邊無際。」繪畫從未消失馬庫斯·呂佩爾茨出生在二戰爆發那年,七歲隨父母遷居西德。他在克萊菲爾德和杜塞道夫的藝術學院學習繪畫技藝,21歲時來到西柏林開始藝術家的職業創作,不久還與朋友開辦了一間畫廊。
  • 七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德國人究竟恨不恨二戰的發起者希特勒?答案...
    答案或許會讓很多人意料之中,那就是不恨,為什麼不恨我想大家也會知道,希特勒做了什麼大家都知道,在那個瘋狂的年代每一個人都崩潰了,列寧也早就說過,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的休戰。
  • 五月上海精彩展覽演出活動大搜羅-上海大劇院 架上繪畫 上海城隍廟...
    時間:2018.04.18 - 2018.05.27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永嘉路498號 杜若雲章 上海 498 Yong Jia Road  費用:30元(周二-周五),35元(周末),會員免費:268元(藝想俱樂部)500元(藝遊俱樂部)  2018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獲獎及入圍作品展和黑川良一新媒體展覽《反向摺疊》
  • 二戰戰敗後,希特勒自殺了,那德國人恨希特勒嗎?
    二戰戰敗後的德國有多慘?估計沒幾個人能說得清。當時的德國不僅領土被四分五裂,同時在德國的大街上到處都是燒殺搶掠的盟軍士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二戰結束後的德國遠比二戰前的德國還要慘。那麼既然如此,當希特勒選擇在聯軍到來前自殺後,德國人有沒有恨希特勒呢?
  • 二戰猶太人和德國人長相差不多,希特勒如何分辨?德軍:從這3點
    二戰猶太人和德國人長相差不多,希特勒如何分辨?德軍:從這3點眾所周知,二戰是一段非常殘酷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無數人因為戰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大家都知道,二戰中希特勒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他嫉妒猶太人有錢,嫉妒他們聰明。於是,等到希特勒控制了德國之後,就開始大規模地對猶太人進行屠殺。首先,希特勒將德國所發生的經濟危機全部甩鍋給了猶太人,然後便開始找理由加緊迫害猶太人了。他不僅將猶太人的財產全部沒收,還將猶太人關在集中營裡,不斷的折磨他們,最後讓猶太人在凌辱中死去。
  • 希特勒是德國納粹頭子,可是德國人真的記恨他嗎?
    希特勒,世界近代史上不可迴避的一個人物,有人說他是千古罪人,也有人說他推動歷史發展。或許對於我們來說,希特勒還很遙遠,可對於德國人,他們既享受過希特勒帶來的麵包,也飽嘗了他種下的惡果,恨還是不恨?這是一個問題。
  • 二戰不止德國人有突擊步槍,芬蘭的AL-43了解一下?
    提到二戰芬蘭的輕武器大家腦子裡第一影響應該是KP31索米衝鋒鎗,狗子在這兒就不贅述這把二戰時這把極為優秀,但性價比太差的槍,而聊聊這把不大為人所知的Lahti AL-43。看這把槍的樣子是不是挺像KP31的?沒錯他們的設計師是同一個人——芬蘭武器大師拉赫提。
  • 二戰的玩笑:火箭筒的變形是什麼?見過重達一百公斤的火箭筒嗎?
    1、漫談火箭筒火箭筒我想大多數人都知道這是什麼。美國大片裡經常有這個鏡頭,美軍士兵正在打仗,突然一個人大喊:RPG!然後來了一枚火箭,然後天上不是直升機,地上就是裝甲車。然後其中一人丟下一根管子跑了,那是地上的火箭筒。在二戰中有很多這樣的人。美國人首先使用了它們。你看,德國人發明了虎式坦克、噴氣式戰鬥機和飛彈,但當時他們沒有火箭發射器。
  • 少有的二戰義大利優秀戰鬥機 連德國人都稱讚不已
    之前棟哥已經給大家介紹過了二戰義大利戰機的巔峰系列——RE.2005和MC.205,但作為義大利5系三傑,怎麼能少了G.55這款曾備受德國人好評的戰機呢(2系、5系戰鬥機是二戰義大利空軍的代表作)。當然我們還是要先從G.55的前輩G.50戰機說起。
  • 戲說二戰:火箭筒的異化體是什麼?重一百公斤的火箭筒見過沒得?
    這玩兒意二戰裡就很多了,美國人最先用的,你看德國人發明了虎式坦克,發明了噴氣式戰鬥機,還發明了飛彈,但是他當時沒有火箭筒。所以德國人重金懸賞,滿大街貼告示,誰繳獲美國的巴祖卡火箭筒,誰就立功了。 最後真的繳獲了,畢竟你要考慮,這個玩意最先出現在北非。美軍剛到北非的時候,基本都是德軍按在地上摩擦。沒辦法,因為美軍大多數士兵,都是剛入伍,沒有什麼戰鬥經驗,軍官也沒經驗,所以都被按著打。自然這個情況下,武器也就丟了,德軍也就繳獲了巴祖卡。
  • 德國人到底恨不恨希特勒呢?
    希特勒因為書籍成為了千萬富翁,因為書籍的暢銷,使得很多人開始支持他,出獄後的希特勒重新建立納粹黨,並再此出任獨裁元首的身份,此時很多青年開始欣賞這位「大文豪」的獨裁元首。戰爭總計動員德國士兵高達1200萬,而德國士兵死亡人數也是達到了500多萬人,而德國的民眾死亡人數也超過了300多萬,僅僅一個德國在二戰中就犧牲了800多萬人,但德國給其它國家帶來的傷害更加的多,一個蘇聯就有2600多萬人犧牲,再加上其它歐洲國家,這個數字是可怕的。二戰中,希特勒徹底成為了歐洲大陸的「劊子手」。
  • Julian Opie中國首展 | 這些人沒完沒了地走著,我竟然看見了自己
    某個陰雨天,一個身材高大,健碩的英國佬在上海黃浦江邊散步,從外灘復星藝術中心一直走到城隍廟。 他時不時停下來,認真觀看來往路人,車流,和周圍的新老建築。上海這座城市,對他來說,陌生又新鮮。而這位好奇的英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國藝術家Julian Opie。 這個月,Julian Opie精挑細選了50多件作品,來到上海,準備他的首個中國個展。
  • 二戰結束75周年解密:納粹最後一條密電說了什麼?
    在盟軍逼近德國北部重鎮庫克斯港時,他是最後撤退的德軍情報員。昆克爾中尉似乎直到最後時刻才意識到危險降臨。記錄顯示,1945年5月6日12時23分,在對話時他被問起,「英軍到了嗎?」,他的回答是,「還沒有」。但僅僅兩個小時之後,英軍便開始進攻庫克斯港。次日上午7時35分,他發出了最後的告別,也就是本文開頭的這份密電。
  • 為什麼德國人很少到中國旅遊?德國人的回答,國人卻無言以對
    但是,在國內幾乎可以隨處看到的外國人中,很少有德國人的影子。不免就要讓大家懷疑了,為什麼德國人到中國來的很少呢?說出來的原因似乎不太令人相信。首先,他們認為距離遙遠。同樣是處於地球的北半球,又不是一個在北半球一個在南半球,會比在南半球的還遠嗎?從德國到我國的飛機時長至少需要8個小時,這還是在時速最高的情況下。
  • 法國M/M首展「上海製造」,「腦洞」裡的迷人符號與圖像
    2020年9月27日至2021年4月18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法國知名設計工作室M/M (Paris)的中國首展「M/M上海製造」,展覽通過百餘件作品,回顧其30年設計生涯,探討設計如何在不同的語境裡被轉譯與重釋。
  • 德國人痛恨希特勒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後人要為前人犯的錯贖罪
    不過,當今德國已經對戰敗後的懲罰和領土的喪失已經看開了,兩德統一時,德國和美蘇英法等國籤訂的協定承諾「承認二戰既定版圖,德國永久放棄對周邊鄰國的任何領土要求」。反倒是在遙遠的中國,總有一些德粉為這些領土損失痛心疾首。割地賠款的慈禧太后咱們中國人痛恨吧?
  • 動視老大談使命召喚14二戰公布後 外界差評煙消雲散
    日前,動視老大Eric Hirshberg繼續為我們談論了一些有關《使命召喚14:二戰》的故事。他透露,自從公布《使命召喚14:二戰》之後,社交媒體對於本作的差評都已經煙消雲散,看來動視這一步走的非常正確。
  • 二戰後德式槍械堆積如山,看盟軍的處理方式,坑了多少人
    二戰結束後,德國人面對滿目瘡痍的城市無不悲觀,想要恢復至少需要30年!但實際上卻沒有那麼長時間,這裡邊得有蘇聯的功勞,美國戰後為了遏制蘇聯可謂是費盡心機,大力幫助西歐各國進行戰後恢復,等大家都有些起色後開始恢復德國。在上世紀60年代西德就成為了歐洲經濟強國,雖然這對西德而言算是一件好事,但對世界而言可不是什麼好事,為何這樣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