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繪畫的空間與錯覺

2020-12-06 中華網文化頻道

阿讓特伊的塞納河河灣(油畫) 克勞德·莫奈

懺悔的抹大拉的瑪麗亞(油畫) 提香·韋切利奧

尼古拉斯·彭尼

日前,「外交使團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論壇」在北京舉辦,原英國國立美術館館長尼古拉斯·彭尼爵士以「歐洲繪畫的空間與錯覺」為題,開啟了「歐洲人與中國藝術」系列的第一場講座。講座中,尼古拉斯·彭尼演示了歐洲藝術的典型實例,闡釋了空間理論在西方繪畫創作中的運用,由此透視歐洲藝術風格的演變與特質。本版對講座內容進行摘登,以饗讀者。

繪畫空間方面的問題,對15世紀至20世紀早期的歐洲畫家來說尤為重要。繪畫空間由空間透視(Aerial perspective)和線性透視(linear perspective)兩部分組成。空間透視可以用科學術語來解釋,但這並不能增進我們應對或記錄一些變化的能力,比如顏色的逐漸黯淡,或物體消失在遠方變得越來越模糊,又或者是山體的顏色變化,我們知道山應該是綠色的,但是從遠處看,山卻會顯現出藍色或紫灰色。戶外速寫無疑是捕捉這些快速變化效果的一種方式。

一個絕佳的例子便是由丹麥藝術家威廉·彼得森在1850年9月前往義大利途中繪製的一幅奧地利阿爾卑斯山景的速寫。藝術家捨棄了前景,用鉛筆粗略地表現了中間距離。在畫面左側的松頂之上,山是以淡紫色的陰影來表現的,而在近處的斜坡上,森林則是由幾筆垂直的筆觸來表現。畫面右方位於山前的幾抹淺色的雲,在畫家完成這張速寫之前或者停筆間歇之時也許就飄走或消散了。

在風景畫的繪製中,畫中那些微小的人物、富有活力的光線,皆得益於藝術家對繪畫主題和技法的研究。我們因其現實主義的光芒而興奮,又從中感受到一種藝術的愉悅。在生活中,我們會竭力去看清遠處的某人或某物,卻不會意識到別的東西,但在一幅畫中,我們的注意力可以從近處轉向遠處,並且可以思考其間的關係。

線性透視指的是物體的尺寸看起來變小了,以及平行的線在後退時會聚合到一起的現象。線性透視最常見的表現手法便是畫對角線時,對角線會聚合到叫做沒影點的一個單一的點上。對角線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藝術家非常喜歡複雜化並檢驗這種效果。

畫家一般用曲線或之字形線條在近景與遠景之間建立連續性。提香在《懺悔的抹大拉的瑪麗亞》畫作中,用一系列的斜坡與灌木來交替陰影與光線,從而創造出一種衰退的視覺感受。畫面中的每一個部分,連同樹幹一起,都與前景中人物的形態緊密聯繫。在畫面的右方,小徑沿著農田、建築蜿蜒而起,被晨光所照亮。建築看起來很模糊——與空間透視相符,但卻是用精緻的細節繪製出來的。比如,將建築和前景聯繫起來的是彎曲的小徑,不僅僅是通過它們的形狀,而是通過它們的顏色,令人驚訝的是,這與復活的耶穌幾乎全裸的身體的顏色非常接近。

到了19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使畫作更接近於油畫速寫,印象派畫家為風景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至少在戶外他們避免了複雜和錯綜的主題。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克勞德·莫奈創作的《阿讓特伊的塞納河河灣》中,成排的白楊樹、蜿蜒的河流和其間的人物。莫奈是一個生動而詼諧的剪影大師,他明白遠處的人物在明亮的光線下顯得支離破碎,雖然這些人物非常小,但是卻不容錯過,因為他們是畫面中色彩最暗的補丁,為周圍的淺灰色、 銀藍色和紫棕色提供一種非常有效的襯託,在這些人物身後垂直的樹木升騰如煙,在參差不齊的精度中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管是在風景畫中,還是在靜物畫中,塞尚拒絕了將圖像合成作為最終的解決方式,而將其作為一種動態的、臨時的東西取而代之。通過押韻的筆觸和重複近處和遠處要素的顏色,展現每一個要素體積和空間的同時也否認這些特質。畫布的表面永遠不會被遺忘,繪畫與其說是一種表現形式,不如說是一種對表象的探索。還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弱化虛擬空間可以更強調畫面本身。一種設置是採用高視點,使畫中沒有地平線。莫奈晚期創作的池塘睡蓮畫作,就常常將池塘表面與畫布的表面相呼應,充滿了反射光和空間。日落時的粉色和黃色被塗抹在一層淡淡的紫灰色上,好似浮在湖面上的粼粼水光。

建築設計師偏愛運用的壁畫裝飾風格也會影響藝術家對於空間問題的思考,尤其是新羅馬式或新哥德式風格的教堂,都有著很強的透視感。事實上,任何現實主義的細節都可能會擾亂建築的審美統一。皮維·德·夏凡納首先採用了這種教堂式的裝飾風格,在其1873年創作的一幅表現夏天的巨幅油畫草圖中,可以發現他試圖追求構圖的單純與平靜,選用一種淡色平塗、簡練單純、氣氛恬靜、節奏分明的裝飾風格。夏瓦納這種風格的畫作對那些不那麼保守的藝術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包括高更、瑟拉和後來的畢卡索。

塞尚、畢沙羅、莫奈、梵·高、卡雷拉·卡勒拉和夏瓦納都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現了某種想要背離歐洲主流的繪畫空間慣例的渴望。正是在這個時期,他們探索出了一套歐洲文化體系中備受推崇的繪畫慣例。中國畫對於他們來說也有著特殊的借鑑意義。其實,早在15世紀之前空間透視在中國畫中就已經非常重要了,但線性透視在中國畫裡的使用卻更為謹慎,並且僅限於一定的範圍之內。

(文字由本報記者李亦奕編譯整理)

相關焦點

  • 山西大學生創作「3D錯覺藝術空間」吸引民眾體驗
    山西大學生創作「3D錯覺藝術空間6) "← →"翻頁 9月2日,山西太原,民眾在「3D錯覺藝術空間
  • 巧用「深度錯覺」,為畫面增添空間感
    在繪畫藝術和攝影領域,我們只能使用透視或一些場景元素之間的聯繫,給人一種深度的錯覺,幫助我們傳達思想強調照片的空間邏輯。 在繪畫藝術中有許多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則」。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規則在攝影師的創作中也非常值得參考。學習一些有效的技術和設計元素創建深度錯覺,可以使作品喚起人們對空間的感知,將圖像中的平面轉換為三維的空間。
  • 郜少華:探索繪畫的五度空間
    1978年我報考了研究生,導師是著名的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的全山石先生,在他的指導下練成了堅實的全面的繪畫基本功。上世紀80年代從美院畢業之後我又回到了安徽母校,一邊任教一邊從事創作,相繼又畫了幾張參加全國美展的作品,雖然在高校得以破格提升教授職稱,但我仍感覺在國內發展有一定的局限性,總想著在生活和藝術創作上實現進一步的突破。
  • 歐洲繪畫藝術的巔峰級巨匠,至高無上的巴洛克繪畫大師——魯本斯
    魯本斯作品《瑪爾斯和瑞亞·西爾維亞》彼得·保爾·魯本斯是德國十七世紀弗蘭德斯最傑出的畫家,他將宏偉華麗的巴洛克風格和尼德蘭典型的民族藝術融為一體,是繼文藝復興的諸位大師之後,為歐洲近代繪畫開闢道路的巨匠之一。
  • 平行空間真的存在?科學界在歐洲又有新發現,或可證明平行空間
    科學界在歐洲又有新發現,或可證明平行空間!科學家在歐洲發現了海市蜃樓或許可以為科學家證明平行空間存在多一些論據,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海市蜃樓吧!海市蜃樓其實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光的折射現象,主要是光線通過海平面將城市反射到天空當中,形成一種空中樓層的錯覺感
  • 名家講座| "以大觀小",看山水之法的繪畫空間
    蕭海春中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遊觀觀照與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都為人類視覺領域裡創造出偉大的視覺景象,為人類作出貢獻。中西繪畫在空間藝術處理上,視覺差異是不相同的。從大量的中西繪畫作品上用直觀的視覺圖像進行分析,能明顯體現出不同視角圖像和心理空間意識上的差別。現在試圖通過觀與看的視覺和方法來觀看中西繪畫空間形式的異同和關注點。
  • 《視覺遊戲hocus》評測:極簡主義的空間錯覺
    提到空間錯覺,相信大家聽《紀念碑谷》聽得耳朵都要起繭子了,唯美是它,錯覺也是它,《紀念碑谷》鐵塔一般攔在藝術風格或玩法風格相似的遊戲面前,頗讓人有些唏噓。同樣被提起的還有《無限迴廊》,作為空間錯覺的先驅者,它也總是被同時列出。
  • 29張神奇的錯覺圖片,你能看懂嗎?
    樓梯扶手的視錯覺包含了容易識別的柱子,但在柱子之間的間隙中是人的輪廓,這是一個典型的雙重圖像的例子。7. 埃賓豪斯幻覺:是不是看起來右邊的橙色圓圈比左邊的大?但這兩個圓圈的大小是完全相同的。在這樣的幻覺中,物體周圍的空間會欺騙我們的眼睛,主要是因為會形成一種對比,讓我們認為那些東西的大小不同,而實際上它們是一樣的。
  • 空間錯覺,你懂嗎?
    星空視覺迷幻藝術館你家仙女絕對會喜歡到爆周末帶上你的那個ta神遊仙境感受夏日裡的異度空間吧~神奇的世界,魔幻的場所無限星空:源自日本的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百萬光年之外的靈魂由千萬盞燈組成的一個類似於星空的夢幻空間
  • 錯覺空間:每張都顛覆你的想像!超現實空間扭曲!
    大揚影像瑞典攝影師Erik Johansson同時也是修圖高手,擅長通過後期合成手段製作「悖論式」的錯覺空間照片。
  • 研究:失重會使太空人出現空間感知錯覺
    俄羅斯一項新研究顯示,人體對失重的反應會引發空間感知錯覺,可能影響太空人的工作能力。俄科學院醫學生物學課題研究所的專家在該單位網站上發布研究報告說,他們對47名俄太空人進行了代號為「虛擬」的人體感知試驗,涵蓋太空人乘飛船升空前、在國際空間站內常駐和著陸後恢復地面活動能力等階段。這些太空人的年齡為35至50歲,在空間站累計生活了125至215天。
  • 視錯覺與不可能幾何體的詭異世界,他製作的視覺騙局你懂嗎?
    莫裡茨·科內利斯·埃舍爾(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年6月17日-1972年3月27日),荷蘭板畫家,因其繪畫中的數學性而聞名。他的主要創作方式包括木板、銅板、石板、素描。
  • 眼睛看不到真相:北岡明佳的視錯覺圖
    的似運動錯覺通過本文,您將了解到此圖作者北岡明佳的簡介,視錯覺簡史,以及為什麼會有似運動錯覺。鼻祖是荷蘭版畫大師埃舍爾,他被尊稱為「錯覺圖形大師 」,他的許多作品都源於對矛盾空間、圖地反轉和契合演變的探索,充滿了荒謬的美感與真實感。
  • 透視構圖:巧用「深度錯覺」,為畫面增添空間感(理解越深越好)
    因為照片並沒有深度,它只是三維世界的二維複製品,但是攝影師需要像魔術師一樣,通過特定的技術為照片創造深度錯覺。深度錯覺有助於讓圖像更貼近真實場景,創建空間感的同時讓畫面更有張力,顯示了對攝影構圖更深層次的理解。本文將幫助您在照片中傳達更強的深度感,以及如何增強這種錯覺。
  • 東西方繪畫的空間關係是這樣處理的,你都知道嗎?
    講求畫面的空間效果,這是東西方繪畫都特別強調的知識點,你會區別嗎?她們所不同的是西方繪畫自15世紀以來採用了焦點透視的繪畫技術,因為受空間地限制,視閾以外的東西就不能攝入。也就是說,畫中只有一個固定視點(即人的觀察點),把構成物象的結構線都假設成兩種直線,即「原線」與「變線」。
  • 歐洲歷史:中世紀早期的繪畫,以拜佔庭刻板而華麗的宗教畫為主
    中世紀早期的繪畫以拜佔庭刻板而華麗的宗教畫為主。教父們認為,在教會會議上通過的教義最能代表基督教繪畫的主題。非主流但貼近生活的繪畫作品有祈禱書和聖經的插圖集,描繪了福音書教義和聖人的生活。其他繪畫作品再現了藝術家的生活環境——從他的陋室窗戶望出去,看到貴族騎著馬,鷹或獵犬跟隨左右;農民在播種或耕地;商人帶著他的錢袋;時尚的人拖著長禮服。人此外,還有裝飾畫。
  • 時間在繪畫中的表達
    繪畫作為藝術品的一種,在被觀賞時,往往以靜態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在不同的展覽空間內,每一件作品都佔據著空間的一部分,靜靜地等待著觀眾的欣賞。繪畫作為一種空間藝術,在產生之時就已經被這樣定性了,人們在談論繪畫時,總是將其與詩歌做比較。
  • 視覺錯覺
    錯覺
  • 眼見不為實 設計中的視錯覺
    人們常說「眼見為實」,其實人眼所見的事實由於錯覺也並非完全可靠。我們做設計時,經常會遇到同一界面內設計的兩個不同icon,長寬是等大的,但是視覺感受上會覺得一個偏大,或一個偏小。這是人視覺主觀感受上的視覺差造成的;另外一種情況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元素,因為環境的影響,感受也會不同。其實這些都是視錯覺現象。
  • 這些視錯覺圖片,讓我懷疑自己!
    然而,我們依然會感知到物體的空間關係,這依靠的是大腦對原始視覺信號的加工。在一個特定的視角下觀察視錯覺模型時,關於空間關係的線索其實是不夠充分的。在這種情況下,大腦會傾向於按照熟悉的方式理解,比如說柱子應該垂直的,車棚和小房子的屋頂應該是凸起的,同時邊緣應該是整齊的,截面垂直於地面。但視錯覺模型的設計會打破這些規則,讓你的大腦處理出一些反常識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