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光調控!電子科技大學聯合團隊開發新方法 可實現材料的定向...

2020-12-06 前瞻網

神奇的光調控!電子科技大學聯合團隊開發新方法 可實現材料的定向生長

 Evelyn Zhang • 2020-03-05 18:35:07 來源:前瞻網 E3109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天然有機結構是通過一種吸收、運輸和整合養分的生長方式形成的。相反,合成架構是通過根本不同的方法(例如組裝、模製、切割和印刷)構建的。如何通過合理的設計來更好的模擬生長這種行為,以此來研究其在生物工程方面的應用,於材料研發而言是一大重點。

近日,德國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崔家喜教授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的鄭宜君教授通過使用光調控的分子轉移來實現了材料的定向生長。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題為「Light-regulated growth from dynamic swollen substrates for making rough surfaces」。

在論文中,研究團隊報告了通過耦合光解、光聚合和酯交換反應,從膨脹的動態基質表面調節微結構的局部生長的光誘導策略。

作者稱,光解作用用於產生可解離的離子基團,以增強溶脹能力,從而將含有可聚合成分的營養液驅入照射區域,光聚合將可聚合成分轉化為聚合物,酯交換反應將新形成的聚合物摻入原始網絡結構中。

這種受光調節的生長在空間上是可控制的並且是劑量依賴性的,並允許對生長結構的尺寸、組成和機械性能進行精細調節。研究團隊還證明了該方法在製備表面微結構和恢復大規模表面損傷中的應用。

生命有機體能夠通過一種生長模式創造出各種引人入勝的微觀結構。在自然生長過程中,養分被吸收到體內,在內部運輸,然後按照內在代碼的指令整合到有機體中。與自然界中這種完全動態和開放的方法相反,合成材料具有自組織機制,無法不斷吸收外部質量而不損害材料的完整性。

研究報告了一種光調節策略,以控制從溶脹的基材表面的微結構的局部生長。在其設計中,將三種反應——即光解、光聚合和酯交換反應耦合在一起,以引導截留在基質中的液體組分的運輸,將液體中的可聚合組分轉化為聚合物,以及重新配置新形成的和原始聚合物。這些反應的結果是,微結構可以直接從平坦的基板上生長而無需任何預編程。發達的光誘導生長方法是空間可控的、劑量依賴性的和可多次觸發的,可用於創建各種粗糙表面或恢復大規模的表面損傷。

圖1(a)可生長的「種子」的組成部分。 (b)溶脹的「種子」。用於溶脹的培養液包括單體,交聯劑,光引發劑和酯交換催化劑。(c) 選擇性紫外光在溶脹基材表面的照射。硝基苯分子的光解可以產生可電離的離子對,該離子對可以誘導液體組分向被照射區域的遷移。(d) 光聚合產生新的聚合物。 (e) 通過酯交換,新產生的聚合物網絡可以和原先的聚合物網絡融合在一起。

圖2a顯示了從平面溶脹的「種子」表面(20%)光誘導的柱狀生長的圖像。在紫外線照射過程中,規則結構從材料表面的照射區域緩慢生長,並且在測試期間,此支柱的高度可以達到250μm。

圖2b顯示了通過生長柱高評估的生長過程。365nm或460 nm的光照射引發了20%溶脹的種子的生長過程。暴露於365 nm的光會觸發聚合和光解反應,而460 nm的光只會引起聚合。在這方面,可以使用460nm的光進行實驗,以評估光解反應的貢獻。兩種光的照射強度是相同的(10 mW cm-2),並且這種設計用於實現類似的光聚合效果(光聚合轉化率在2 min內達到平穩狀態)。在用365nm的光照射後,生長結構的高度在最初的5 min(75μm)中迅速增加,並在50 min內達到250μm的平穩狀態。生長的樣品在黑暗中過夜保存後仍保持其形狀。相比之下,對照樣品中也發生了生長,但是在平臺處生長的結構的高度明顯較小(70μm)。

被光控制的增長

光誘導的生長不僅是局部的,而且在時間上也是可控制的。研究人員在「種子」表面(20%)通過切換照射光來證明這種能力。

如圖3a所示,可以僅通過實施照射來觸發生長。例如,生長的結構的高度在激活的第一分鐘內增加到25μm,並且當關閉光源時生長停止。通過打開燈來重新開始生長。這種「開-關」調製可以一直擴展到增長達到平穩。另外,還研究了包括「種子」的交聯度,照射區域的直徑和光強度在內的幾個參數來調節生長。將「種子」的交聯度提高20%會降低其溶脹能力以及高原狀態下生長結構的高度。隨著照射直徑的增大,在平臺狀態下的生長高度從266μm增加到600μm,但是在>600μm的範圍內下降。研究人員將這種增加歸因於光聚合引起的熱效應(溫度升高會加速液體分子的擴散速率,從而加速其生長)。增加輻射直徑有利於溫度升高也延長了擴散距離,因此減少了生長。在較大的直徑範圍(>600μm)中,這種減小效果變得更加明顯。對於光強度的降低,由於較慢的光解和聚合反應而降低了生長。

參考來源:Light-regulated growth from dynamic swollen substrates for making rough surfac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4807-x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崔家喜團隊《自然·通訊》:光...
    近日,德國萊布尼茨新材料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崔家喜教授團隊與上海科技大學的鄭宜君教授通過使用光調控的分子轉移來實現了材料的定向生長。在這個工作中,他們將「生長」這個機制運用到單個聚合物體系中,實現了對可聚合分子的吸收,分子的遷移以及新生成的聚合物與原始聚合物之間的交換與融合。當設計可生長材料的時候,他們發現可以通過簡單的溶脹來實現對可聚合分子的吸收,且這些分子可以通過聚合的方式與基材進行融合。然而,如何在三維聚合物網絡中對分子進行有效地遷移是困難且複雜的。因此,在三維聚合物網絡的特定位置上進行生長是較難控制的。
  • 前沿播報 | 巨磁光法拉第效應材料、石墨烯「磁性金」特性、人體膽固醇調控「密碼」、機載定向紅外對抗系統…
    日本團隊發明巨磁光法拉第效應材料,可望改寫集成光路歷史日本電磁材料研究所
  • Science Advances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調控光致變色...
    西工大新聞網4月22日電(東赫)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和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趙強教授團隊在實現光致變色材料響應行為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
  • 電子科技大學5年獲14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以邱昆教授為負責人的光纖通信研究團隊攻克了機載光纖航電網絡的大容量、強實時、高可靠技術難題,發明了提高機載光纖鏈路速率的SoC集成技術,基於自主開發的FC-IP核研製出機載光纖鏈路傳輸設備;發明了差分交調抑制技術,可實現在航電系統中同時傳輸多個光載射頻/微波信號,首次達到18GHz的超大帶寬;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串行排列光正交碼標籤的光交換理論和方法,發明基於光信號處理的超低時延光交換技術
  • 材料學院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如何通過分子設計方法實現系間竄越常數的有效調控,開發高性能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材料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黃輝教授研究團隊在三線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光電和生物等應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進展,提出了新的材料設計思想和方法。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超級電容器材料缺陷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催化材料團隊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在超級電容器法拉第電容材料缺陷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嵌鋰誘導四氧化三鈷缺陷調控實現高法拉第反應活性和優異超級電容器性能》(Lithiation-Induced
  • 復旦大學團隊實現手性光控制的高效光學近場調控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近日,復旦大學周磊教授、孫樹林研究員、何瓊副教授,與天津大學張偉力教授團隊合作,在超構表面調控光學近場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設計並製備的超構表面可在不同手性圓偏振光照射下高效率激發近場表面波並對其波前實現多功能調控
  • 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實現常溫下對谷極化發光的高效調控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納光電子前沿科學中心、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極端光學團隊」呂國偉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等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發光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利用掃描探針操控納米顆粒組裝成超小型手性光學天線,實現在常溫下對單層二硫化鉬谷極化發光偏振度與輻射方向的高效調製。
  •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聶志鴻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正因如此,長久以來,納米粒子精準組裝調控困難、產率低下。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
  • 廈門大學發展了可控光催化生物質選擇轉化方法
    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調控TiO2表面結構以控制生物質轉化途徑的新方法,率先實現多種木質纖維素平臺分子的光催化還原選擇性調控,獲得高產率的加氫產物(精細化學品)或偶聯產物(燃料前驅體)。木質纖維素平臺分子定向轉化高產率製備目標產物是生物質利用領域的一大挑戰。王野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生物質及其平臺分子選擇性催化轉化方向的研究,發展了一系列生物質轉化利用的新路線和高效催化體系(Nat. Commun. 2013, 4, 2141; ACS Catal. 2014, 4, 2175; Green Chem. 2018, 20, 735;Nat.
  • 研究發現位錯是可用來有效調控材料物理特性的新組元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馬秀良研究員、朱銀蓮研究員、唐雲龍博士、劉穎博士和王宇佳博士等人組成的材料界面電子顯微學研究團隊,利用高通量脈衝雷射沉積技術,通過調控異質界面位錯的柏氏矢量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 「定向變形組裝」 的新材料製造方法,該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性能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塑料的替代品。
  • 青島科技大學王霞科研團隊超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10月28日,記者從青島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王霞教授科研團隊在光子功能材料的相位調控領域取得新進展,在一區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11.238)上發表標題為「Circular Phase-Dichroism of Chiral Metasurface Using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 北京理工大學團隊在SPs熱電子注入效應助力光催化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針對這一科學難題,北京理工大學張加濤研究團隊基於水相的可控陽離子交換策略,實現了異質界面精準調控的金屬@半導體核殼納米晶的原位轉化非外延製備。然後與中科院物理所、清華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多個單位團隊聯合攻關,在SPs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正因如此,長久以來,納米粒子精準組裝調控困難、產率低下。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在《科學》主刊發表成果,設計納米「人造分子」簡易製備方法
    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這個想法雖好,然而,傳統的製備方式難以支持大規模生產,納米「人造分子」仍無法走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鈣鈦礦納米線中載流子定向輸運研究取得新進展
    鈣鈦礦納米線中載流子定向輸運研究取得新進展   記者劉萬生
  • 虛空之美:原子層厚度超構表面光場調控
    ,為實現光的相位、振幅、頻率調控提供可調諧、緊湊型的平臺。隨著超構表面新技術發展,為亞波長尺度上實現光場調控提供了豐富的手段,使得設計新型超薄平面光學元件成為可能。儘管構建亞波長等離子體激元和全介質納米天線是實現亞波長尺度光場調控的有效途徑。然而,由於光學調控基本原理的限制,超構光學元件的厚度仍限制在數百乃至數十納米厚度,在可見光波段實現超薄結構乃至原子層厚度超構表面光場調控依然面臨挑戰。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在Nature Electronics《自然•電子學...
    西工大新聞網3月21日電(東赫)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IFE)、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與瑞典林雪平大學Feng Gao教授、深圳大學Wenjing Zhang教授合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