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後TT」就是在提單日後若干天收款,即先給工廠傳合同,安排工廠生產發貨,收到提單後,立刻寄單,等到達規定的天數時收款。曾被奉為「神話」的PPG,採用的就是這種收款方式。從一開始,PPG的供應就有問題,但媒體和專業人士卻都被PPG頭頂光環所迷惑,供應商則被「貪」字蒙眼,忽略了後TT付款方式的風險。
「PPG就是個騙子公司,現在想起來很多事情都是李亮設的局。」這是採訪中老唐同記者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這是本刊無意中碰上的選題。老唐作為PPG的供應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親身體驗和感受了PPG,從其經歷中我們發現,從一開始PPG的供應就是有問題的,但是那麼多的媒體和專業人士卻都被PPG頭頂的光環所迷惑,而供應商則被「貪」字蒙眼,忽略了後TT付款方式的風險。後TT,就是提單日後若干天收款,即先給工廠傳合同,安排工廠生產發貨,收到提單後,立刻寄單,等到達規定的天數時收款。作為中國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產物,PPG註定會引發長久的思考和爭議。
老唐,服裝紡織行業面料方面的專家,他熟悉各種面料質地及其編織工藝,在服裝紡織領域從業近五十年。
如今,在他所供職的服裝公司裡,他擔任生產中心的面料開發技術顧問,採購中的每一批面料都需要經過他的眼睛。經他之手,原來五十元的布料通過老唐的經營可以降低到六元,大大降低了公司的成本。
老唐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接觸服裝面料,曾經自己經營過服裝公司,也在全國多家大型服裝企業擔任過採購總監,在他的手中掌握著大筆服裝紡織的資源。
正是因為他所擁有的大量資源,才讓他在07年與PPG有了一段現在回想起仍是一肚子火的過往。
李亮其人
接觸到李亮是因為07年我從福建來到了上海,當時在一家大型服裝企業負責採購。一次偶然的機會,李亮找公司洽談是否能給他的公司做襯衫,之後就和我交換了名片,當時大家都稱呼他為「戴維」。
李亮自我介紹他剛從美國回來,是PPG大中華中國區總裁。
剛剛認識李亮的時候,他的公司是在上海的河南中路的威斯汀大酒店租的房子。威斯汀大酒店的主樓是五星級飯店,而輔樓可以對外出租,據說當時每間房每月得要四萬元的租金。
他租了兩到三間房,樓道裡有茶座,裡面的茶都是酒店免費提供的。後來我漸漸發現辦公室裡飲水機,傳真機,椅子都是租的。辦公的樓下停了幾輛奔馳車,是租是借還是買的,我不置可否。
現在回想,這看起來已經是李亮擺好的局。那幾輛奔馳車好比門面,好讓客戶知道他有多厚實的底子,至於租借的辦公設備就更好解釋了,這給他後來的銷聲匿跡做足了準備。
公司核心團隊當時只有五人,分別是李亮、本、傑森、李亮老婆和一位趙小姐。據李亮的介紹,李亮是公司的總裁,本是公司的法人,傑森是負責國外財務和銀行系統的,李亮的老婆負責具體事務,另外一位趙小姐負責網絡策劃。
李亮三十歲出頭,個頭不到一米七,身形略胖、油頭粉面,一副闊少爺的派頭,很狂也很大氣,像是有花不完的錢。簡述他一天的生活:白天睡覺,下午洗腳,晚飯後KTV,接著是酒吧和夜宵,並且這些花花公子奢靡生活的花銷都得我或者其他人來埋單。
PPG和批批吉
認識李亮後,他告訴我,和他合作的上一家製衣公司因為出現衣服袖長不一的情況被他炒了魷魚。他拜託我找幾家新的製衣公司,另外還需要幾家織布公司的資源。
李亮當時承諾我百分之十的佣金,這在行業規則只是百分之三到五而言高出許多。不過李亮又稱公司只招聘四十五歲以下的員工,並且需要會英語。所以他不給我印PPG的名片,但我所行都可以以PPG的名義。我答應了。
很快,我替李亮找到了江陰和常州兩家很大的織布公司。江陰這家的老闆本來打算投資開分廠,得知這個買賣就把投資的錢都轉來給PPG做了。
當時我提醒這家老闆,讓他親自去一趟美國,權當旅遊順帶去考察下美國是否真有這家公司。他沒聽我的,只是在網上查了,查詢的結果是美國確實有一家叫PPG的公司,但是是化工公司。於是,他理所當然的以為李亮的公司就是這個大型化工企業的分支機構。
其實後來想想,李亮給公司註冊名字起為批批吉(PPG),就該看出他和那家PPG化工企業壓根是兩回事。
我幫助李亮和這家公司取得聯繫後,李亮第二天就自己去了江陰,和他一起去的還有一百萬現鈔。兩人杯酒言歡,相見恨晚。雙方約定以後TT的模式結算。李亮在席間和江陰老闆說,現在還沒到結帳的時候,這一百萬塊錢不在結算之內先給你,就當給工廠備紗用。
江陰老闆見客戶如此大方,料想是碰見大客戶了。這之後工廠拼命地下單,這中間他和李亮直接聯繫,再沒通過我。眼見著單越下越多,直到一千九百萬貨值的單子已經發出了一千三百萬,江陰老闆意識到這是剎不住車了。他不敢發了,因為李亮在當時除了那當初的一百萬,別的一分錢都沒給。
李亮搪塞給了江陰老闆N個理由,諸如營業執照還沒批下來、外企需要到商務部批、錢都在香港滙豐銀行等等。江陰老闆無可奈何直到李亮「潛逃」也沒有要回那筆一千三百萬錢。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本該給我的一百多萬。
伎倆和反思
老話講「露多大臉現多大眼」,網上有許多東西看不見摸不著,這給虛假以可乘之機。李亮當時下訂單,一萬米可以對外說成一百萬米。還有「和他合作掙個百八十萬小意思」、「三年超過雅戈爾」,這些誇張的說法早晚得露餡,好在我留著心眼只是在外圍接觸PPG。
李亮「造聲勢」的能力從這些舉措上已可見一斑,隨後又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在整個社會打造出了一個「天下神人」。
他靠前期賣貨所掙的錢大量投入廣告,在參考消息、環球時報上都有四分之一的版面,更不用說電視上的廣告支出。他還擅長在各種論壇或者會議上鼓吹自己和公司,切切實實把PPG包裝成了一個神話。
李亮不但利用媒體,也善利用人。因為我不懂英語,所以我聘任了一名助理,幫助我打理和PPG之間的英文郵件。我相信她,便提前預支了工資給她。誰知她與李亮見過一次面後就在一次重要的商務會中放了我的鴿子,隨李亮而去。
不僅如此,凡是有與PPG有任何瓜葛,即使是衣服上的一點瑕疵,李亮就會與其打官司。
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PPG採用的是後TT的付款方式。這已經違反商業大忌,光提貨不清算,累積疊加多了。幾次不結算,直到數字越來越大不堪重負。好在我給李亮介紹的公司規模尚大,但也給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損失。這之後因為後TT的模式風險太大,沒人敢再放帳。
不過,說到底李亮的伎倆玩的還是一個「貪」字。我幫李亮聯繫的公司,與我有了幾十年的接觸,結果與李亮一接上頭,拿到那預支的一筆錢就把我甩了,不遵守遊戲規則也就罷了,說實在還在於貪大。服裝紡織行業的劣根性在於「跑量」,這就更容易讓表面量大實則空殼的騙子給忽悠到。「做事不貪大,做人不計小」。任何行業都是這樣。(文/王瓊玥)
附:PPG發展簡史
2005年10月24日,李亮在上海創建PPG服飾有限公司,李亮解釋PPG意為Perfect Products Group(完美產品集團),並很快依靠牛津紡襯衫打開市場。
2005年12月3日,PPG投資100萬在上海衛視和東方衛視各頻道投放廣告,上海當月銷量提升30%,掀開了其後轟轟烈烈的廣告投放大幕。
2006年12月,PPG將廣告規模鋪展至全國各大媒體、戶外廣告、網絡、分眾廣告,重金聘請吳彥祖做形象代言人。
2007年1月,接下去三個月,PPG銷量連續創造1.5萬件的佳績,超越了同期雅戈爾1.3萬件的銷量。
2007年8月,報喜鳥線上品牌BONO宣布投放8000萬廣告費加入線上襯衫市場,變相推出低價襯衫和T恤和PPG展開直接競爭,引爆線上市場價格競爭,後來BONO也黯然收場,廣告投放額據信也只有800萬左右。
2007年10月18日,凡客針對PPG的牛津紡,差異化大規模打出全棉生活概念,成為PPG最大的競爭對手。
2007年底,PPG和供應商矛盾爆發,PPG拒絕支付虎豹製衣400多萬元欠款,7家供貨商宣布抵制PPG。這期間,PPG清理庫存不當還引發了「庫存門」事件。
2008年4月21日,上海某報紙用一整版打出「債務催收公告」,敦促PPG趕緊繳納165萬元的廣告欠款,引發了「廣告門」,PPG形象一落千丈。
2008年10月,陷入資金鍊斷裂和信用醜聞的PPG,試圖用低價促銷重新打開市場,但已無力回天,更遇上BONO、凡客的強勢阻擊。
2008年11月,媒體報導「PPG創始人李亮攜款2000萬美元潛逃」,PPG公司分崩離析。
2010年3月,PPG上海總部人去樓空,一代電商明星就此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