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正處於電氣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大趨勢的變革時代,「雙積分」、「國六排放」、「純電動」、「混合動力」、「氫燃料動力」、「增程式」……新技術、新政策正從不同角度推動汽車動力市場不斷進化,汽車動力系統正步入多元化發展時代。
5月19日,由《中國汽車報》社主辦的「中國汽車動力技術交流會暨首屆中國源動力頒獎典禮」在北京理工大學召開。《中國汽車報》社有限公司總經理辛寧,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國際氫能學會(IAHE)副主席毛宗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閆建來,天津大學內燃機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姚春德,北京理工大學葉輪機械與增壓技術研究所所長 馬朝臣等行業專家及企業代表,各大行業媒體以及北理工師生出席本次交流會,共同探討當今全球汽車動力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中國汽車動力技術交流會暨首屆中國源動力頒獎典禮活動現場
汽車動力系統進入多元化時期
辛寧在活動致辭中提出三個觀點:第一,傳統動力、混合動力及新能源動力系統多元並存將成為必然;第二,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雖然迅猛,但目前發動機仍佔據汽車動力系統的主力位置,內燃機未來發展的關鍵在於不斷提高熱效率,挖掘效率和性能潛力。當下和未來較長時期,將繼續承擔節能環保的重任,我們始終要對內燃機市場充滿信心;第三,傳統動力、混合動力以及新能源動力之間,是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關係。
《中國汽車報》社有限公司總經理辛寧致辭
姚春德教授全面介紹了現代內燃機的主流技術特點,同時梳理了內燃機技術演進的歷史。他強調,內燃機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技術與以往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可變壓縮比、停缸技術、均值壓燃技術、缸內噴水技術、汽油壓燃、日產e-power車等技術日新月異。未來電氣化和燃料多元化將賦予內燃機強大的生命力,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人類主導的動力。
天津大學內燃機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姚春德
閆建來表示,「內燃機技術進步遠沒有到終點,汽油機熱效率有望增長到60%,柴油機有望增長到80%。傳統能源與新能源汽車將長期並存,預計在2035年左右達到市場交匯點。」這也意味著,在傳統動力系統依舊佔據主力位置的當下,混合動力系統、純電動動力系統、增程式動力系統正不斷崛起,汽車動力市場由內燃機動力為主流向多元化動力同臺競爭轉變已經是大勢所趨。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閆建來
汽車動力系統需要多元化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汽車產業取得偉大成就,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汽車產銷量已經成為帶動世界汽車產業增長的重要力量。如今,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本質變化,我們應當正確認識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汽車產業轉型時期,新機遇也隨之而來。巨大變革期一定是極大機遇期,新技術必然帶來新機遇,全球變革所帶來的新機遇必然轉化為中國機遇。
閆建來表示,中國汽車產業目標是從跟隨性發展向引領性發展轉變,純電動汽車是我國汽車產業的終極目標之一,氫燃料電池同樣是終極目標之一,多元化目標並行,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和新驅動力,從傳統能源向新能源轉變是確保中國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可喜的是,目前我國在純電動汽車方面基本與國際同步,市場層面居於領先地位;在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中國擁有的技術及產業基礎並不落後,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國際話語權,特別是在氫燃料商用車層面中國居於領先地位。
毛宗強教授發表《從氫倫理看氫能》主題演講,他從氣候變化、我國減排CO2的巨大壓力,以及能源結構等方面闡述了汽車產業面臨的外部環境。他表明,我國發展氫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氫的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鋰電池的130倍。氫能是解決我國能源安全和環境安全的重要途徑,我國能源突圍的方向,大國自立的基石。」毛宗強教授說。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國際氫能學會(IAHE)副主席毛宗強
辛寧表示,我們應該以消費者為導向,不斷將各種技術路線優點發揮到極致,這樣才能使消費者獲利,也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做大做強。
13款產品獲「中國源動力」獎項
「今天我們相聚一堂,共同探討汽車動力系統的未來,《中國汽車報》作為汽車行業輿論的領導者,願意搭建這樣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為汽車產業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貢獻力量。」辛寧強調,正是看到汽車動力系統未來的發展大趨勢,《中國汽車報》將連續舉辦了八屆的年度發動機評選活動——「動力先鋒榜」進行了全面升級與革新,在傳統動力系統評選的基礎上增加更多內涵。經過反覆討論和醞釀,《中國汽車報》主辦的首屆「中國源動力」評選活動應運而生。
與會專家與獲獎企業代表合影留念
《中國汽車報》舉辦首屆「中國源動力」評選活動,旨在助力企業在多元化動力系統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最終形成合力推動整個汽車行業共同進步。具體來看,「中國源動力」除了對以往傳統動力系統進行對比,還增加了純電動動力系統、增程式動力系統以及混合動力系統。評選範圍更廣泛,評選標準更多元,重點突出參評動力產品的特點和優勢。
專家委員會通過多輪公正、嚴格的評審,最終評選出13款汽車動力系統(共計11家動力系統供應商),包括柴油發動機8款、汽油發動機3款、混合動力系統1款、純電動動力產品1款。其中,濰柴動力WP13柴油發動機,雲內動力YNF40E柴油發動機,一汽解放發動機事業部CA6DM3-56E6柴油發動機,全柴動力H20-120E60柴油發動機,玉柴股份YCY20柴油發動機,綠控傳動TED系列純電動動力系統,東風康明斯ISZ系列柴油發動機,江鈴汽車JX4D30A5H柴油發動機、江西五十鈴JE4D25Q6柴油發動機,哈爾濱東安動力DAM16K系列汽油/CNG發動機、DAM12TD增程發動機,哈爾濱東安汽發P2混合動力系統獲得各類先鋒獎項。(詳見名單)
「縱觀中國汽車動力發展的演變歷史,市場和政策兩大驅動力始終貫穿始終。」辛寧進一步指出,隨著用戶對汽車動力性、經濟性、環保性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油耗法規和排放標準越發嚴格,單一的驅動形式,已經難以滿足如此多元化的需求。迎接汽車動力系統多元化時代的到來,為用戶提供多種多樣動力裝置選擇,是廣大汽車企業和動力系統供應商不斷努力的方向。首屆「中國源動力」獲獎動力系統正是汽車動力市場由內燃機動力為主流向多元化動力系統轉型的重要代表。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