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發現腸道微生物可化療, 具核梭桿菌是癌症幫兇還是剋星

2021-01-21 網易

2021-01-12 10:38:36 來源: 久見菌

舉報

  癌症患者最怕的一句話就是「癌細胞已經轉移了」或者「癌細胞擴散了」。因為在這兩種情況下,如果癌細胞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那麼就表示病人的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無力回天。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癌細胞的轉移和擴散呢?倘若控制了癌細胞的幫兇,那麼癌症患者能不能絕地逢生呢?

  

  近日,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微生物是癌細胞擴散的重要幫兇。具核梭桿菌屬於腸道微生物的一種,這種微生物會隨著結直腸癌細胞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並幫助結直腸癌細胞在患者身體的其他地方安家落戶。而且具核梭桿菌能夠創造癌細胞適合的生存環境,甚至直接控制癌細胞分裂,使患者的死亡風險上升25%。

  

  那麼我們有沒有辦法控制具杆核梭菌的數量,或者改變具核梭桿菌的特質,甚至直接消滅具核梭桿菌呢?

  

  科學家表示,某些的微生物能夠起到化療的作用。也就是說具核梭桿菌能夠讓癌細胞互相殘殺吞噬,常見的壞死梭桿菌、脆弱擬桿菌、中間普雷沃菌等微生物同樣具有控制癌細胞自噬的能力。

  

  毋庸置疑,這是我們治癌研究的重大突破,一旦我們能夠控制具核梭桿菌致使癌細胞自相殘殺,那麼就意味著人類距離戰勝癌症的日期不遠。

  

  但是,誰能保證具核梭桿菌等抑癌微生物不會危害身體健康呢?俗話說:物極必反。具核梭桿菌等抑癌微生物的增多也可能會導致副作用,所以科學家們將在治癌研究中找到一個能夠平衡具核梭桿菌數量的點,在不傷害其他器官的同時,力保治癒癌症,為癌症患者帶來福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腸道微生物與癌症的關係,超出你想像
    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微生物和免疫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最重要含義,就是它與發達或富裕社會中最普遍的兒童疾病的相關! 比如兒童中最常見的癌症--白血病,以及I型糖尿病以及可能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和兒童期過敏症。研究人員這些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腸道微生物不足,而導致微生物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剖宮產,缺乏母乳餵養和嬰兒期缺乏社會接觸。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腸道微生物不足,而導致微生物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剖宮產,缺乏母乳餵養和嬰兒期缺乏社會接觸。 腸道菌群與腫瘤的關係 據估計,多達三分之一的人類腫瘤與慢性炎症有關。
  • 上海交大2018年研究生畢業:書記上微黨課 校長精彩寄語
    科研報國:交大優博論文聚焦學術最前沿國產原創藥物研發、新型仿生複合材料製備、柴油模型燃料構建、根除或減少具核梭桿菌改善大腸癌患者預後……經各學院、學部學位評定委員會及學校優博評審委員會評審,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批,今年有13篇論文獲評上海交通大學2017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32篇論文獲評上海交通大學
  • 腸道菌群控制人體對癌症治療的反應
    這類藥物的一項副作用使得來自法國的癌症免疫學家Laurence Zitvogel產生了興趣。Ipilimumab經常能夠引發潰瘍(一類腸道炎症),並引起腸道內一部分細菌的死亡。這一副作用暗示Ipilimumab的藥效可能與腸道的微生物有很大關係。之後的實驗證明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對於患有癌症且腸道微生物缺失小鼠治療效果並不明顯。
  • 腸道菌群竟然能提升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因此,腸道菌群已成為提高癌症治療的功效並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應的新靶標。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癌症療法會干擾宿主的免疫反應,並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異常,進而影響療法的效率。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通過調節藥物療效,消除抗癌作用並介導毒性作用在癌症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通過解除身體免疫系統的剎車機制」來發動有效的腫瘤攻擊 - 是癌症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
  • 腸道菌群重磅裡程碑:20.5萬基因組+1.7億基因被鎖定
    因此,建立微生物參考基因組和基因的整合資料庫,是準確表徵腸道微生物物種分類和功能的重要步驟。本文生成了代表人類腸道微生物組的20萬個基因組和1.71億個蛋白質序列的基因集,其中的4,644個物種中,有71%缺乏培養的菌株,表明大多數微生物仍有待實驗表徵。本研究獲得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集可極大提高宏基因組研究的解析度和準確性,對人類腸道微生物組與表型的關聯分析提供了數據基礎。
  • 腸道菌群竟然能夠提升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的成功率!
    因此,腸道菌群已成為提高癌症治療的功效並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應的新靶標。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癌症療法會干擾宿主的免疫反應,並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異常,進而影響療法的效率。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通過調節藥物療效,消除抗癌作用並介導毒性作用在癌症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通過解除身體免疫系統的剎車機制」來發動有效的腫瘤攻擊 - 是癌症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
  •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2017-04-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結腸癌是一種高發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癌症類型,喜樹鹼類藥物(伊立替康)是目前結腸癌治療的一線化療藥物。該藥物因其顯著的腫瘤殺傷效果,在臨床已經使用二十年以上,但該藥物導致的腸道毒副反應嚴重限制了藥物劑量和藥物療效。臨床上大約四成的病人會出現腹瀉症狀,部分病人甚至出現3-4級腹瀉,不僅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更威脅到病人的生存。伊立替康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卻並不清楚,從而限制了毒性緩解藥物的開發使用。
  • 癌症免疫治療的新力量出現!
    例如,具核梭桿菌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蛋白質參與到 T 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的免疫受體中從而阻斷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毒作用,形成惡性腫瘤;類桿菌在腸內的增加具有致癌作用,研究證明大腸癌患者類桿菌、梭菌和梭桿菌等較正常人高;腸道的細菌可以經胰腺導管進入胰腺,胰腺癌的胰腺細菌數量是正常人的1000倍,這些細菌讓胰腺癌的化療藥物吉西他濱失去療效。
  • 中科院生化所與上海藥物所合作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化療過程中所導致的腸道毒副作用與化療藥物誘導細胞釋放雙鏈DNA密切相關,腸道中大量的dsDNA激活了宿主免疫系統的AIM2炎症小體,進而引發了腸道炎症和損傷的分子機制。耿美玉、孫兵、丁健和黃敏研究員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化療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藥物的使用常常伴隨著嚴重的毒副作用。
  • 最新研究進展|腸道微生物組在改善抗癌治療效果方面的強大作用
    然而依然會發現許多不利因素,例如,腫瘤復發和轉移的頻率增加以及新興的癌症耐藥性,此外,大多數抗癌藥物對正常細胞仍具有攻擊性。這些都影響了生活質量,且癌症患者的死亡人數仍然居高不下。我們需要對腫瘤發生基礎的多因素病因有更清楚的理解,這有助於增強抗癌治療的有效性。
  • 研究稱侵襲性細菌可能是癌症「幫兇」
  • 肺癌最新研究進展,與腸肺微生物息息相關|微生物群|腸道菌群|肺癌|...
    腸道菌群已被證實可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進展以及急性肺損傷的惡化。腸道和肺中特定微生物代謝產物通過循環的聯繫和調節作用。可發酵纖維菊粉能改變腸道菌群結構和相關代謝產物例如短鏈脂肪酸,最終通過抑制中性粒細胞誘導的損傷和增強抗病毒CD8+ T細胞反應來改善小鼠對流感病毒感染的反應。發現口腔分類群中肺微生物群的富集與Th17炎症相關,其中TLR4反應受肺微生物群組成的影響。
  • 難怪癌症那麼難治!癌細胞會全體「冬眠」,以此躲過化療
    「為什麼癌症這麼難治啊!我爺爺前兩年查出癌症,手術後做了幾次化療,本來病情控制得好好的,結果沒幾個月又出現了耐藥,化療效果也大打折扣,現在整個人的狀態都很不好,真怕叔叔挺不過來。」小A憂心忡忡,為了給爺爺治癌,家裡人勞心勞力,但似乎總是在做無用功。
  • 【學術前沿】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CRC作為腸道上皮的異質性疾病,其特徵在於突變的累積和免疫反應的失調。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高達90%的疾病風險是由飲食等環境因素所致,這與近些年來提出CRC相關「致癌菌群」的文獻報導相一致。然而,與眾所周知的幽門螺桿菌在胃癌中的因果作用不同,目前尚未鑑定觸發CRC的特定微生物。這種腸道菌群失調是導致CRC的直接原因還是僅僅代表「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尚不清楚。
  • 腸道微生物與免疫治療的神之匯合 有望大幅提升免疫治療效果
    CTLA-4被發現沒幾年,另一個免疫檢查點——PD-1也被發現了,作為後起之秀,PD-1抑制劑已經是目前應用最廣的ICI了,在很多癌種中,能夠比傳統的化療等療法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儘管如此,能夠在ICI中獲益的患者仍然是少數。為什麼對ICI不響應?要是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就又能有一大批患者重獲新生了。
  • 【Cell子刊】「藥界傳奇」二甲雙胍的剋星居然來自腸道微生物!
    對此,最近有科學家發現,腸道中居然存在二甲雙胍的「剋星」。 眾所周知,腸道菌群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藥物的功效或引起不良反應,從而導致人們對藥物的個體差異反應,因為腸道菌群可以通過產生一些可被人體吸收,或進入循環和周圍組織的生物活性代謝物來改變藥物反應,甚至改變藥物的信號傳導途徑。
  • 『珍藏版』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CRC作為腸道上皮的異質性疾病,其特徵在於突變的累積和免疫反應的失調。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高達90%的疾病風險是由飲食等環境因素所致,這與近些年來提出CRC相關「致癌菌群」的文獻報導相一致。然而,與眾所周知的幽門螺桿菌在胃癌中的因果作用不同,目前尚未鑑定觸發CRC的特定微生物。這種腸道菌群失調是導致CRC的直接原因還是僅僅代表「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尚不清楚。
  • 「何為健康」功能醫學系列直播課堂—龔鈺瑩《腸道健康助力腫瘤...
    最近,針對幾種類型癌症的臨床前和臨床研究強烈支持腸道微生物在調節宿主對化療、免疫治療、 放療甚至手術等抗腫瘤治療的反應中的關鍵作用。腸道微生物群已被證明與腫瘤治療有直接的相互作用,或通過免疫調節間接刺激腫瘤患者抗癌治療中的反應。更有發現這些影響不僅是只針對於胃腸道中的腫瘤,也表現在其它的腫瘤中,如黑色素瘤、卵巢癌、肺癌、胰管腺癌和肉瘤。
  • Science:腸道菌群會成為癌症治療領域的新突破嗎?
    研究發現,健康的腸道菌群似乎是腫瘤免疫療法所需要的,因為其或可提高機體對腫瘤的免疫應答。然而,腫瘤學家沮喪地發現,只有少數患者(通常不到 30%~40%)對 CPI 療法有應答。 目前,研究表明,當使用 CPI 療法(例如抗 PD -1、抗 PD - l1 和抗 CTLA -4 免疫療法)時,健康、多樣的腸道微生物組可使患者產生更好的應答。因此,弄清楚是哪些微生物(或哪些代謝產物或產物),塑造了這些免疫應答,已經成為該領域研究人員之間的競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