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災難非常巨大,是地球可能面臨的危機之一,近年來,科學家一直關注著太空中可能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小行星,根據歐洲宇航局的統計,目前已發現可能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小行星多達878顆,而且數量在不斷增加,當然,這只是小概率事件,即便有小行星飛臨地球,也會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剩下的只是減弱了能量的隕石落到地面,不會造成大的災難,大家可不必擔心。
為化解行星撞地球的可能危機,科學家想出了很多避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辦法,我國的科研團隊也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它就是&34;,2018年7月,我國科學家李明濤團隊帶著該計劃參加了在深圳舉行的&34;未來技術創新大賽併入圍決賽,該方案的大致內容是:把與地球擦肩而過或者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小行星&34;回地球,或者把它控制住使其圍繞地球飛行並加以利用。
小行星上含有豐富的金,鉑,銅,鐵鎳等多種礦物質,據說有的遍地是鑽石,不僅對工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有積極意義,甚至很多物質是地球上沒有的,有極高的科研價值,通過研究小行星可以讓我們了解宇宙、驗證天體物理學、量子物理學、天體力學和宇宙天體的演化等理論,通過捕獲手段,將威脅地球安全的小行星變為可用資源。
科學家李明濤和他的團隊,初步計劃在2029年發射太空飛船,2034年將合適的小行星帶回地球。要捕捉在太空中亂竄的小行星,難度不是一般的大,無異於上九天攬月,初步只能俘獲體積小的,但是體積較小的行星很難發現,它受到天體的引力的影響,經常改變飛行軌道,要發現並確定它的軌跡非常不容易,該計劃擬發射數顆衛星到金星軌道組成一個觀測網,用於搜索小行星和進行光譜測量,它能發現90%的10米級小天體,從中選取合適的捕捉目標。
小行星進入大氣層後與空氣摩擦產生高溫而燃燒,所以得做隔熱裝置,防止它在降落的時候燒沒了,小行星一般飛行速度為12公裡每秒,所以要想辦法把它的速度降到140米每秒以下的安全速度,科學家團隊設想製造一種專門用於抓捕小行星的捕捉器,它像一個巨型口袋,這個口袋要能裝得下小行星,結實且耐高溫,實現防熱、減速、承載等功能。可裝在火箭上發生升空,發射時收攏到直徑5米,到太空後充氣展開可達20米,當火箭飛行接近目標之後,釋放巨型口袋,像撒網打魚一樣把小行星罩住,在飛船幫助或者牽引下,無須降落傘和火箭反推制動即可著陸地面。
對於體積較大,捕捉不了且軌跡離地球很近的小行星,將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在提前發現這類小行星後,在其上面安裝行星發動機,控制它的飛行軌跡,不必把它帶到地球上,讓它留在太空中更有利用價值,令其環繞地球飛行成為地球的衛星,登陸後在上面修建設施完善的空間站,進行科學研究或者作為太空旅行的一個中轉站,開發它的資源,囤積更多的物資以飛向更遠的太空。
科學家團隊已經初步選定了一個目標,一顆編號為2014 HB177的小行星,它距離地球1億多公裡遠、直徑約6.4米、重量為幾百噸,目前尚不清楚它的主要成分,需通過觀測和進行光譜分析才能確定,計劃在2029年發射捕捉器捕捉它,2034年將其帶回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