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湖/編輯:古風江湖
天亮了公雞就叫,用科學的解釋是雞的眼睛在夜晚是看不到光亮的,在天快亮時因為能看到光啦,所以開心的叫了起來。在古時候有一個書生,很刻苦,他養了一隻大公雞。每天雞一叫就起床讀書,寒窗苦讀三年終於考上了秀才。這書生就更加勤奮啦,挑燈讀到深夜,準備參加三年後的舉人大考,每天都在大公雞的啼叫聲中起床讀書。第一是跟它的大腦、小腦之間有一個神奇的器官,叫做「松果體」。會分泌出一種名為「褪黑泌素」的東西,但它只在夜晚的時候才會分泌褪黑泌素。這種褪黑泌素對於陽光是非常敏感的,太陽光只要剛接觸到地面,就會被公雞感應到,而這時,太陽出現之後松果體就不再分泌這個褪黑泌素,公雞就會因此受到刺激,從而驚醒,之後完成打鳴等一系列動作。
第二,雞這種動物的生物鐘非常敏感,所以,即使是陰天或雨天,公雞也能夠在差不多固定時間打鳴。就比如現在的養雞場就利用調控光照時間來提高母雞的產蛋量。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漢人東方朔的《佔書》上說:「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六畜日排完了,才輪到初七是人日。
為什麼有這麼個排法呢?古時有本叫做《農家雜事》的通俗書上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按人類馴六畜的次序排,雞最先馴養成家禽,狗次之,其他以此類推。另一種說法是按牲畜的大小排,小的排在前面,所以雞排在第一,其他依次排後。
還有一種說法是按六畜和人的遠近排列,雞、狗養在屋裡,接近人,豬羊次之,牛馬另有欄廄,離居室最遠,所以排在後面。看來後一說似乎有些道理。為什麼人反而排在六畜之後呢?這問題古書上沒有提及,古人雖不曾發現進化論的道理,但作為能創造工具、有思想的高等動物的人類要比低一等的動物出現的較晚,是合乎生物進化的原理的。春節人們畫雞可能因為初一是雞日。
公雞不僅僅會在早晨打鳴,在某些時候可能也會打鳴。有些公雞比較兇悍,喜歡隨便發起會攻擊,有時候為了宣誓主權可以打鳴,這樣更好趕走對手自己成為領頭雞。
訂閱微信
①搜索微信公眾號古風江湖,關注並置頂就可以免費收看後續精彩內容喔!
②小編微信、QQ:673493215,歡迎投稿
③古風QQ群號:172140202
④閱讀是一種智慧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古風江湖】你的轉發是小編辛苦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