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新冠疫苗研發五大技術路線及應用前景

2020-12-04 騰訊網

各國展開新冠疫苗研發競賽,我國五條技術路線正在同步推進。這五大路線如何理解?應用了哪些轉基因技術?最快何時應用?

文/陶黎納(復旦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從事預防接種管理工作15年)

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2019冠狀病毒已經構成全球性大流行。

3月18日,著名遊戲《瘟疫公司》裡最難被感染、只要被感染玩家就基本獲勝的格陵蘭島,也淪陷了。

▲遊戲《瘟疫公司》截屏,白色的是未感染的格陵蘭島

3月27日,美國累計確診病例8.5萬,超過中國的8.2萬,成為世界第一。

截止3月底,全球共有超過200多個國家/地區出現疫情,有人的地方就有病毒。

毫無疑問,人類已經面臨百年來最大的一場瘟疫。

就像很多瘟疫災難片,最後的希望是某種神奇的解藥。現實世界裡,這種神奇的解藥只可能是疫苗,但疫苗通常沒那麼快研發出來。

和平年代,一種疫苗從開始研發到最終上市,至少需要5~10年時間。現在不是和平年代,現在是全人類與病毒短兵相接的大戰時刻,對疫苗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好在當前的疫苗技術也是今非昔比,完全有可能在保證安全和有效的前提下,用最快的速度研發出可供大規模人群使用的疫苗。

最快的疫苗研發速度有多快?

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說疫苗需要18個月,3月27日他再次表態說疫苗需要12~18個月。遠水解不了近渴,等疫苗研發出來,全人類都可能已經感染過病毒,災難已然發生,疫苗恐怕只能保護新生兒了。

2月21日,在國務院疫情聯防聯控機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宣布:

我國目前有5條疫苗研發技術路線在同步開展,分別是滅活疫苗,重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流感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估計最快在今年4月份可以有部分的疫苗進入臨床試驗。

本來,疫苗在4月份進入人體臨床試驗已經是非常快的速度了。實際速度更快,我們的腺病毒載體疫苗於3月16日就開始人體臨床試驗,與美國的mRNA疫苗人體臨床試驗幾乎同時進行。

然而疫苗還需要再快,筆者認為:我國的2019冠病疫苗最快可能在6月底前大規模人群使用,但這不算常規意義上的上市。

為何有這樣的判斷?讓我們來了解一下2019冠病疫苗研發的若干種技術。

下面把我國現役疫苗使用的技術和此次2019冠病疫苗研發使用的技術整合在一起介紹,讀者即可了解疫苗研發技術的全貌,又可以把握2019冠病疫苗研發的技術水平與成功可能性。我把疫苗的三個關鍵參數進行量化評估,分別是安全性、有效性和量產性,滿分為五顆★。

活疫苗

安全性:★★★

有效性:★★★★★

量產性:★★★

發明於1798年的預防天花的牛痘疫苗,是第一種人類公認的疫苗,這是一種活疫苗,含有活的牛痘病毒。人類通過接種牛痘疫苗以及改良後的天花疫苗,於1980年消滅了天花。現在,人類已經不需要接種牛痘/天花疫苗了,不過活疫苗技術還在廣泛使用。

現役疫苗中活疫苗有:卡介苗(預防結核病)、脊灰活疫苗、麻腮風疫苗(包括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的排列組合)、乙腦活疫苗、A肝活疫苗、水痘疫苗、輪狀病毒疫苗、黃熱病疫苗、炭疽疫苗、鼠疫疫苗、布病疫苗。

上面這些疫苗名稱中,有些沒有用【活疫苗】,是因為該疫苗目前只有活疫苗,無需特別說明。疫苗名稱裡提到【活疫苗】的,表示該疫苗還有未使用活疫苗技術生產者。

活疫苗裡含有活病原體,通常可以引起人體輕微/隱性感染。這種感染模擬了自然感染,所以活疫苗的預防效果通常優於非活疫苗。但是,活疫苗的缺點也比較明顯。

首先,要得到不引起人體嚴重感染的病原體並不容易,通常要經過長期培養和不斷試驗才能偶得,這次2019冠病疫苗研發路線裡沒有活疫苗技術,關鍵就是時間上不允許。

其次,不同活疫苗裡病原體的致病能力各不相同,總體來說安全性不如非活疫苗。有些活疫苗的安全性很好,比如乙腦活疫苗和A肝活疫苗,沒有引發有症狀感染的報告。有些則會引起明顯的感染,比如90%的卡介苗接種者會有局部潰瘍,還有1‰的卡介苗淋巴結炎;脊灰活疫苗有幾十萬分之一的概率會導致肢體永久性癱瘓。麻腮風疫苗和水痘疫苗則可以引起輕症感染,但並不嚴重。

活疫苗需要培養病原體,還需要提純,再加入穩定劑等,產量一般,並不適合緊急情況下的大量供應。

滅活疫苗

安全性:★★★★

有效性:★★★★

量產性:★★★

活疫苗之後的技術就是滅活疫苗,相對於活疫苗來說安全性更好,肯定不會導致人體感染。由於不能模擬自然感染,其效果略遜於活疫苗,但可以通過增加劑量和接種劑次的策略彌補。

現役疫苗中滅活疫苗有:脊灰滅活疫苗、乙腦滅活疫苗、A肝滅活疫苗、狂犬病疫苗、手足口疫苗、霍亂疫苗、鉤體疫苗、出血熱疫苗、森腦疫苗。

上面這些疫苗名稱中,有些沒有用【滅活疫苗】,也是因為該目前疫苗只有滅活疫苗,無需特別說明。

滅活疫苗雖然不像活疫苗那樣需要擔心感染導致嚴重不良反應,但滅活疫苗工藝過於簡單粗暴,是把病原體整個殺滅後直接做成疫苗,疫苗關鍵成分就是整個滅活的病原體。然而滅活的病原體太大了,成分過於複雜,真正能讓身體產生免疫力的,其實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其餘部分非但沒用,還會增加不良反應。

以流感疫苗為例,最初的流感疫苗叫做全病毒疫苗,就是含有整個滅活的流感病毒,然而因為不良反應太大而被淘汰了。目前最常用的流感疫苗叫做裂解疫苗,可以理解為把流感病毒大卸八塊後的碎片做成疫苗,效果還不錯,不良反應也小多了。還有一種流感疫苗叫做亞單位疫苗,可以理解為病毒碎片的碎片,不良反應更小了,但效果似乎也差了一點,所以並不主流。

總體而言,滅活疫苗不需要找到病原體上那個關鍵的、可以產生免疫力的組分,所以容易實現。如果不良反應不是太大,這不失為一種簡單而低成本的疫苗技術。另外,如果病原體引發人體免疫的關鍵成分難以確定,也只能採用滅活疫苗技術了。

這次2019冠病疫苗技術路線之一就是滅活疫苗,這其實是5條技術路線中最落伍的一條。在疫苗不良反應不明確的情況下採取這種技術,只是為了提高成功的保險係數。因為其他4條技術路線都針對2019冠狀病毒的S蛋白,萬一失敗呢?這種情況下,滅活疫苗或許還有成功的機會。

滅活疫苗也需要培養病原體,還需要提純,再加入穩定劑等,產量一般,而且由於效果略遜,所以需要的劑量通常要大於同種活疫苗。比如,脊灰滅活疫苗需要的病毒量大約是活疫苗的100倍。如果2019冠病疫苗的滅活疫苗和基於S蛋白的疫苗都成功了,那麼滅活疫苗在產能和安全性上也很可能處於明顯劣勢,當超級替補的可能性很大。

組分疫苗

除了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其他疫苗都是組分疫苗,只是技術實現方式不同,可以再細分為常規組分疫苗和轉基因組分疫苗,後者還可以再細分為體外表達和體內表達。2019冠病疫苗的其他4條技術路線,都屬於轉基因組分疫苗,但技術各不相同。

組分疫苗不是活疫苗,因為沒有活病原體;組分疫苗也不算滅活疫苗,因為不含完整的病原體全屍。組分疫苗只是把病原體上那個關鍵的、可以產生免疫力的組分做成疫苗。從邏輯上來說,滅活疫苗和組分疫苗可以稱為非活疫苗,與活疫苗對應。

上圖涵蓋了目前所有的疫苗研發技術,可以看到轉基因技術已在疫苗領域被廣泛應用。在食品領域,很多人談轉基因色變,然而在醫藥領域轉基因已經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技術。目前,所有合法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或藥品都非常安全,建議大家不要相信網上各種轉基因謠言。

前面已經介紹了活疫苗和滅活疫苗,下面介紹最重要的組分疫苗技術。

▍常規組分疫苗

安全性:★★★★★

有效性:★★★★

量產性:★★★

現役疫苗中常規組分疫苗有:白百破疫苗(包括白喉、百日咳和破傷風疫苗的排列組合)、流感嗜血桿菌疫苗、流腦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傷寒疫苗。

白百破疫苗裡的白喉和破傷風成分都是類毒素蛋白;百日咳成分是百日咳毒素、絲狀血凝素等;流感嗜血桿菌疫苗就是莢膜多糖與蛋白的結合物;流腦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有多糖疫苗和多糖與蛋白結合的結合疫苗;傷寒疫苗目前只有多糖疫苗。

不同的組分疫苗選擇的病原體關鍵成分各不相同,但其作用機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中和毒素(白喉和破傷風),另一類是阻止病原體與人體細胞結合。

除了滅活疫苗,全球所有2019冠病疫苗都是針對病毒表面的突觸蛋白(S蛋白) 。S蛋白被認為是2019冠狀病毒表面與人體細胞上ACE2受體結合的關鍵成分,所以組分S蛋白疫苗的機制就是讓抗體與S蛋白結合,使其喪失與人體細胞結合的能力,病毒無法進入細胞就不能感染人體了。

常規組分疫苗也需要培養病原體,還需要提取出病原體上的疫苗關鍵成分。有時候,這種關鍵成分還需要加入佐劑或進行加工處理,才能取得較好的預防效果。常規組分疫苗產量不高,但好在成分比較精確,安全性明顯優於滅活疫苗。

2019冠病疫苗技術路線中沒有常規組分疫苗,也並不意外。常規組分S蛋白疫苗需要培養病毒後,再從病毒顆粒上提取S蛋白,這個提取工藝並非現成,還需要研究,提取過程還會有損耗導致S蛋白產量不高,這樣折騰還不如直接把病毒滅活做成疫苗。

轉基因組分S蛋白疫苗則是另一番景象。

▍體外表達疫苗-重組疫苗

安全性:★★★★★

有效性:★★★★

量產性:★★★★

現役疫苗中重組疫苗有:B肝疫苗、戊肝疫苗、宮頸癌疫苗。

轉基因技術分為體外表達和體內表達兩種。體外表達技術指在人體外合成疫苗關鍵成分,體內表達就是在人體內合成疫苗關鍵成分。

體外表達技術在B肝疫苗、宮頸癌疫苗和戊肝疫苗上使用的歷史有30年、14年和8年。B肝疫苗的關鍵成分是B肝表面抗原。歷史上,最早的B肝疫苗需要從B肝攜帶者血液中提取B肝表面抗原,產量不高且有潛在的安全風險,現在已經全都是轉基因疫苗,產量高,質量好,競爭激烈,已然白菜價,我國政府採購給嬰幼兒免費接種的B肝疫苗價格只有3.1元/支。

體外表達技術在疫苗領域已經非常成熟,所以2019冠病疫苗技術路線第2條就是【重組基因工程疫苗】,這很容易理解。這種技術是把編碼疫苗成分的基因轉到特定微生物,後者很容易大量培養,順便就把疫苗成分批量生產出來了,提純一下就是疫苗了。

B肝疫苗的轉基因技術用到了3種微生物,分別是釀酒酵母、漢遜酵母和CHO細胞。釀酒酵母有時也稱啤酒酵母,對!就是生產啤酒發酵用的酵母。

戊肝疫苗的轉基因技術用大腸桿菌,宮頸癌疫苗則用了釀酒酵母、大腸桿菌和昆蟲粉紋夜蛾的細胞。

目前,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金海團隊已經用釀酒酵母生產出組分S蛋白疫苗,還有重慶智飛旗下的龍科馬公司用CHO細胞生產出了組分S蛋白疫苗,預計4月份開展人體臨床試驗。

釀酒酵母和CHO細胞的組分S蛋白疫苗獲得初步成功,這意味著,我國其他具備這些技術的疫苗企業(深圳康泰、華蘭生物、北京天壇、大連漢信、華北金坦),都有可能略作調整就能大批量生產組分S蛋白疫苗,成為我國2019冠病疫苗供應的最大保障。

▍體外表達疫苗-病毒載體疫苗

安全性:★★★★★

有效性:★★★★★

量產性:★★★★

現役疫苗中尚未應用這種技術。

然而,衛健委提到的5條技術路線有1條就是流感病毒載體疫苗,並解釋其機制是:

用減毒的流感病毒疫苗作為載體,我們已經有批准上市的減毒的流感病毒疫苗,在這個流感病毒上面,增加一個新冠病毒的蛋白。

減毒的流感疫苗就是流感活疫苗,採用噴鼻方式接種,其中含有適應低溫的流感活病毒。這種活病毒在低於37度的上呼吸道內能有限複製但不致病,在37度的肺內則無法複製。從理論上說,這種流感活疫苗可以模擬自然感染,產生較為全面的免疫力,效果略優於流感裂解疫苗或亞單位疫苗,但還需實踐檢驗。

我國內地目前有一種批准上市的噴鼻劑型流感活疫苗,香港大學也有一款同類疫苗。根據筆者了解,衛健委提及作載體的流感活疫苗,應該是指香港大學的疫苗。

2019冠病疫苗的流感病毒載體技術,應該是把S蛋白基因轉入載體流感病毒的基因內,讓載體流感病毒表面長出S蛋白,人體對這種流感病毒產生免疫力的同時,也能對2019冠狀病毒免疫,可謂一箭雙鵰。

由於通過流感活病毒模擬感染來預防2019冠狀病毒,每劑疫苗需要的流感活病毒量不會太大,相當於提高了疫苗的產能。

不過這種技術還未有人用疫苗上市經驗,研發和生產過程中會遇到怎樣的問題上無法估計,時間上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體內表達疫苗-病毒載體疫苗

安全性:★★★★★

有效性:★★★★★

量產性:★★★★

現役疫苗中,非常規使用的伊波拉疫苗已經使用該技術,目前已知的有天津康希諾、美國默沙東、美國強生的伊波拉疫苗均使用了腺病毒載體技術。默沙東的伊波拉疫苗已經於2019年底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認證。

這也是衛健委提到的5條技術路線,而且是我國最早(3月17日)上人體臨床試驗的2019冠病疫苗。據志願者們透露,陳薇院士團隊的11人,早在2月29日就已經接種該疫苗。

腺病毒載體技術也把S蛋白基因轉入載體腺病毒的基因內,但與流感病毒載體疫苗不同的是,腺病毒表面不會長出S蛋白。接種該疫苗後,腺病毒載體會進入細胞,由於基因缺陷,腺病毒本身無法複製,但其基因內的S蛋白基因會啟動產生S蛋白,這種S蛋白會從細胞內轉移到細胞外,這個過程也類似感染過程,所以也能產生良好的免疫效果。

腺病毒載體技術相當於把人體細胞當作了疫苗工廠,大大簡化了疫苗生產過程。無法自我複製的腺病毒會被人體免疫機制清理掉,安全性非常好,人體內S蛋白的生產過程可以維持1~2周,持續刺激人體產生免疫力。

腺病毒載體2019冠病疫苗的人體試驗只安排了1劑,美國同時開展的mRNA疫苗,則需要間隔1個月接種2劑。就筆者目前掌握的信息,其他技術路線的2019冠病疫苗估計都至少需要2劑。所以,腺病毒載體疫苗在節約疫苗、節約醫療資源、減少受種者就醫成本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腺病毒載體疫苗可以利用人體工廠產生S蛋白,所以每劑疫苗需要的病毒量不太大,目前試驗用劑量是500億~1500億個腺病毒顆粒,重約50~150微克。假定10微克S蛋白疫苗可以與1000億個腺病毒的疫苗效果相當,那麼這些S蛋白對應的2019冠狀病毒量估計是腺病毒量的250倍,可以認為腺病毒載體疫苗的產能優勢也很明顯。

▍體內表達疫苗-mRNA疫苗

安全性:?

有效性:?

量產性:★★★★★

DNA和mRNA都是核酸,基於這兩種技術的疫苗都是核酸疫苗。

核酸是生命的遺傳物質,核酸裡帶有編碼生命各種成分信息的那部分又被叫做基因,基因可以理解為生命的圖紙。DNA是原始圖紙,mRNA是從複製版圖紙,圖紙可以生產出各種蛋白質,實現生命的各種功能。

mRNA前的m是message的意思,通常被稱為信使RNA。mRNA的功能是將DNA的編碼信息從細胞核中複製出來,然後與另外兩種RNA一起合成蛋白質。

腺病毒載體疫苗需要把疫苗圖紙通過載體帶入人體細胞,mRNA疫苗則簡單粗暴,直接把疫苗圖紙注入人體,讓人體細胞用這段外來圖紙合成疫苗成分。

核酸疫苗相比非核酸疫苗,有一個突出優勢,就是可複製,產量驚人。非核酸疫苗,無論是活疫苗還是滅活疫苗還是組分疫苗,其成分是多糖或蛋白質或者病原體,都無法直接複製,必須有一個培養和提取的過程。

核酸疫苗的生產過程也可能是顛覆性的,很可能只需要一個房間就夠了。非核酸疫苗則通常需要一個車間、一條流水線去培養微生物、收穫蛋白質/多糖、提純等。

如果mRNA疫苗真的成功了,還有一個碾壓傳統疫苗的優勢。mRNA就是一根鏈條,可以把預防A病、B病、C病……的鏈條串在一起,做成一條長鏈條,這就相當於多聯疫苗。接種這種多聯mRNA疫苗就可以預防N種疾病,預防接種將變得非常簡單高效,那可以說是疫苗革命。

美國最先開展人體試驗的2019冠病疫苗,來自mRNA疫苗巨頭Modena公司。該公司在過去的四年中開展了9項mRNA疫苗的第1期人體臨床試驗,有超過1000人接受了該技術的疫苗。

Modena公司的mRNA技術2019冠病疫苗,未開展動物試驗即上人體臨床試驗了,這種極不尋常的做法基於該公司多年的經驗積累,實際風險並不大。

國內上海的斯微生物也正在研發mRNA的2019冠病疫苗,但還需要經過動物試驗,預計將在4月中旬後開展人體臨床試驗。

mRNA疫苗最大的缺點是容易降解,Modena公司的核苷修飾技術能極大提高mRNA的穩定性,還能調節mRNA藥物在體內的半衰期,不過其2019冠病疫苗仍然需要間隔1個月接種2劑。我國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只需接種1劑,比Moderna的疫苗節約1個月。3期人體臨床試驗下來,我國理論上至少比美國快3個月。

mRNA疫苗前景很美好,但目前全球還沒有mRNA疫苗進入第2期人體臨床試驗,更不要說上市的成熟疫苗了。所以,mRNA技術研發2019冠病疫苗是否一定能成功,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體內表達疫苗-DNA疫苗

安全性:???

有效性:?

量產性:★★★★★

mRNA是把複製版圖紙送入人體,DNA疫苗是把原版圖紙送入人體。

但是,與mRNA疫苗不同的是,DNA疫苗需要把DNA送入到細胞核內,再拷貝到mRNA上,之後的疫苗組分生產過程就和mRNA疫苗很相似了。如果這種外來DNA與細胞自己的DNA整合,會有怎樣的安全性風險?這是目前最擔心的。

1月28日媒體報導,美國Inovio公司與蘇州的艾棣維欣生物合作用DNA技術研發2019冠病疫苗,但沒有後續消息。

3月8日媒體報導,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的徐建青團隊正在用DNA技術研發的2019冠病疫苗,他本人於2月26日給自己接種了1劑,兩周後接種第2劑(這個不能算人體臨床試驗)。當時該疫苗已完成小鼠動物試驗,針對靈長類動物的動物試驗正在進行。

mRNA疫苗至少有1000人的第1期人體臨床試驗經驗,但DNA疫苗還沒有人體臨床試驗的報導,其成熟度還不如mRNA疫苗,不應對DNA技術抱太高的期望值。

總 結

我國的2019冠病疫苗研發技術路線,除了傳統的滅活疫苗,其他都是基於轉基因技術的高科技路線。其中,組分疫苗和腺病毒載體疫苗在技術和生產方面最成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全球2019冠狀病毒疫情進展速度驚人,急需疫苗解圍。在這種危急形勢下,筆者認為疫苗研發速度還可以加快:

第1期人體臨床試驗確認安全性和觀察抗體可以壓縮到1個月左右(到4月中旬);

之後儘快開展數百人對照的第2期人體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安全性和抗體水平,再需要1.5個月左右(到6月初);

完成2期人體臨床試驗的疫苗,已經具備了相當可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嘗試量產,最快6月底前可以準備出上百萬支疫苗用於醫務人員、警務/邊檢人員的應急接種。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蘋果用戶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安卓用戶可以在應用寶、360手機助手、豌豆莢、華為、小米等應用市場搜索「科學加」下載安裝。

相關焦點

  • 一文讀懂:五種新冠疫苗研發路線,各有哪些優缺點?
    新冠病毒是一種新病毒,疫苗研發有很多不確定因素。雖然最樂觀的估計是今年9月就有疫苗能獲得應急使用,但失敗的可能性也不小,所以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多種技術路線並進才是多保險方案。那麼,新冠疫苗研發有哪些技術路線?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
  • 一文讀懂,新冠疫苗到底還要多久才能問世
    武漢博沃將與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合作,利用一種複製缺陷型痘苗病毒安卡拉株(MVA)進行新冠疫苗的開發。香港大學袁國勇團隊利用流感減毒株作為載體,正在開發可以用於鼻噴的新冠疫苗。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利用改良後的麻疹疫苗株作為載體表達新冠病毒抗原基因的相關研發也在進展之中。
  • 9家中國企業獲批開展臨床試驗,詳解新冠病毒疫苗的五大技術路線
    BioNTech將負責提供區域內臨床試驗申請所需的技術材料和臨床前研究數據、配合區域內臨床試驗,並供應相關臨床試驗及市場銷售所需的產品。①滅活疫苗是最傳統的經典技術路線這些企業研發中的新冠病毒疫苗在技術路線上有何不同呢?
  • 新冠疫苗研發5種技術路線同步開展,部分項目至動物試驗階段
    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對目前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進展進行了介紹,在疫苗研發上有5條技術路線在同步開展,包括滅活疫苗、重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和DNA疫苗),以及減毒流感病毒疫苗載體製成的疫苗。據曾益新介紹,滅活疫苗,就是把新冠病毒生產出來以後進行滅活,滅活的病毒經過安全性、有效性評價以後就可以用於臨床試驗。
  • 新冠疫苗打哪種好?一文讀懂三種新冠疫苗的區別
    新冠疫苗全民接種在即,根據公開信息查詢,目前全球正在研發的進入三期的新冠疫苗主要有三個方向:滅活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而國內普遍使用的則是全病毒滅活疫苗。不同疫苗之間有何區別?國產疫苗和進口有何區別?我們該如何抉擇?今天,我們就從安全性、優缺點、有效性、原理等幾個點出發,來聊聊這三款疫苗的相似與區別。
  • 新冠肺炎下的「疫苗賽跑」:多技術路線齊頭並進,但遠水難解近渴
    包括中國、美國、法國等國家在內的數十支科研團隊,將目光對準了疫情的「罪魁禍首」新冠病毒,一場新冠疫苗研發賽跑早已展開。儘管所有選手都在拼命向前跑,但研究資金緊張、動物試驗資源緊張、臨床研究不充分等問題制約了研究速度。事實上,即使拼盡全力,研發出的疫苗也很難在這次疫情中及時應用。但一些研究人員希望,當新冠病毒在未來再次出現時,人類可以擁有反擊的「武器」。
  • 為什麼我國新冠疫苗技術路線與國外不同?
    我國很早就宣布研製成功「滅活病毒「疫苗,疫苗研發整體處在全球領先地位,目前有4款新冠疫苗進入人體三期臨床試驗階段,是全球數量最多的國家。另外,至今接種6萬餘人也沒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而據外電報導,美國藥企輝瑞公司稱公司研製的新冠疫苗有效性超90%,即阻止了90%的新冠感染。
  • 醫藥生物研發系列報告8:核酸疫苗技術在新冠疫苗研發中的應用,及...
    之後分別對 DNA 疫苗和 RNA 疫苗的研發、製備和工業生產情況進行細緻闡述,著重分析兩類技術的優缺點對生產的影響。最後列舉了重要 DNA 疫苗研發進展及對 COVID-19 研發的借鑑作用,概括當前 COVID-19 疫苗產品研發進展,並對相關產品臨床結果進行點評。
  • 又一技術路線,中國研發新冠重組蛋白疫苗進入臨床試驗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官方公號消息,6月19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安徽智飛龍科馬共同研發的新冠重組蛋白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這是繼腺病毒載體疫苗和滅活疫苗兩種類型的疫苗進入臨床試驗之後,又一種新的技術路線研製的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 李湛:全球新冠疫苗研發展望
    全球新冠疫苗的技術路徑與研發進展:按照使用的技術路徑,可將目前在研的新冠疫苗分為滅活疫苗、減毒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以及重組蛋白疫苗五種類型,各類疫苗均有其優缺點。總體而言,處於臨床後期的疫苗以傳統的滅活疫苗、相對成熟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和重組蛋白疫苗以及新穎的核酸疫苗為主,國內企業多開發成熟的滅活疫苗和腺病毒載體疫苗。
  • 中泰證券--全球新冠病毒疫苗研發進展跟蹤:新冠病毒疫苗研發 誰領...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自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海內外加速推進疫苗研發,截止目前多個企業參與/合作的新冠病毒候選疫苗進入臨床試驗。6個月以來個月以來各個企業進展如何?我們在此做了一個匯總梳理。
  • 新冠疫苗研發,爭分奪秒的科技之戰
    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解除了離漢通道管制,我國的新冠肺炎防控也進入了常態化的趨勢。為最終戰勝新冠肺炎,我國疫苗的研發爭分奪秒。截至目前,已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我國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具體取得了哪些進展?不同技術路線的作用原理分別具有哪些特點?本次科普將為大家全面解答。
  • 一文讀懂|關於北京新冠疫苗重點人群接種的22個問題
    本次使用的是什麼疫苗?答:本次使用的是全病毒滅活疫苗,系通過化學等方法使新冠病毒失去感染性和複製力,同時保留能引起人體免疫應答活性而製備成的疫苗。滅活疫苗的優勢是傳統經典的疫苗製備方式,屬於成熟、可靠、經典的疫苗研發手段。相對於其他技術路線而言,滅活疫苗研發平臺成熟、生產工藝穩定、質量標準可控、保護效果良好,研發速度快,且易於規模化生產,具有國際通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判標準。
  • 夸克上線新冠疫苗實時動態專區
    DoNews 12月30日消息(記者 程夢玲)12月30日,智能搜索APP夸克上線「新冠疫苗實時動態」專區,聚合疫苗最新資訊、知識科普和預約指南,回答用戶關切的問題,提供便捷服務。夸克數據顯示,近一個月,新冠疫苗相關搜索量增長超過8倍。
  • 新冠疫苗研發:我太難了!
    疫苗是人類抵抗病毒入侵的保護盾:天花這一危害人類數千年的烈性傳染病,因為疫苗的推廣而被徹底根除;麻疹、脊髓灰質炎、B肝等曾肆虐全球的傳染病,都是通過疫苗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今天,人們期待新冠病毒疫苗儘早研發成功,為人類提供保護。
  • 疫情肆虐下,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如何?路線是怎樣的?哪家最安全...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作 者丨特約記者房珊珊編 輯丨李豔霞圖/ 視覺中國全球新冠確診病例數仍在快速攀升。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9月17日發布的疫情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過3000萬例。疫情肆虐下,對新冠疫苗的冀望越來越大。目前,全球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如何?
  • 新冠疫苗怎麼打?哪些人不能打?一文讀懂→
    眼下,各地正在有序推進重點人群新冠疫苗的接種,並將逐步擴展到普通人群。那麼疫苗怎麼打?哪些人能打?有不良反應怎麼辦?病毒變異對疫苗效果影響有多大?大家對新冠疫苗有著各種各樣的疑問,來看看專家怎麼說。新冠疫苗全解答 有序推進接種世界衛生組織疫苗研發委員會顧問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 邵一鳴:應該說所有的人類對於新冠病毒都是易感的,所以說從保護我們人類的角度來講都應該打,但是有一個輕重緩急。就是說我們國家由於在我們黨中央領導下,全國人民一起抗疫,在群防群控實施非常成功。我們很快把病毒控制在極低的水平,所以說我們現在主要是防禦外來輸入的病毒,然後可能會有小的局部的散發。
  • 新冠疫苗研發,中國為何全球領先
    近日,我國首個新冠疫苗獲批附條件上市。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介紹,從全球第一個新冠疫苗獲批開展一、二期臨床試驗,到全球第一個啟動三期臨床試驗,再到第一個疫苗附條件上市,我國新冠疫苗研發工作始終處於全球第一方陣。
  • 解讀研發中的新冠疫苗及其生產工藝
    據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介紹,目前國內新冠疫苗攻關工作正沿著5條技術路線推進,即:滅活疫苗、重組亞單位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2]。本文擬介紹這5種新冠疫苗技術路線的原理、研究進展、特點及其生產工藝。
  • 科技部:我國新冠疫苗研發整體處於全球領先位置
    在21日下午的國新辦發布會上,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介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由科技部牽頭的科研攻關組,圍繞「可溯、可診、可治、可防、可控」的防控需求,聚焦病毒病原學、檢測技術和產品、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動物模型構建五大主攻方向,組織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統籌推進科研攻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