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應對它最大的威脅——水?

2021-01-09 和訊科技

生命可能起源於陸地水體中,也許就類似於加拿大的曼尼古根湖,這其實是一個由遠古撞擊形成的隕石坑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生命依賴於水,但水也能分解DNA和其他關鍵分子。那麼,最早的細胞如何解決這一悖論?

2021年2月18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有一艘飛船進入火星的大氣層,它將啟動著陸系統和空中吊裝機動結構,將名為「毅力號」的六輪漫遊車降落到火星表面。如果一切順利,這臺火星車將著陸在耶澤羅撞擊坑,這是一個靠近火星赤道、寬45公裡的隕石坑,可能曾經是一個液態水湖泊。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約翰·薩瑟蘭特別關注毅力號的進展。他是該校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也是遊說NASA探訪耶澤羅撞擊坑的科學家之一。他之所以對這個隕石坑感興趣,是因為它很契合他關於(火星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

在生命起源問題上,關於少數分子經歷了哪些化學步驟才轉化為最早的生物細胞,研究者的觀點已經發生了變化。著陸點的選擇正是反映了這種變化。儘管長期以來,許多科學家都推測這些「先驅」細胞來自海洋,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生命的關鍵分子及其核心轉變過程,只能發生在像耶澤羅撞擊坑這樣的地方,即一個由溪流構成的相對較淺的水體。

若干研究表明,生命的基礎化學物質需要太陽光的紫外線輻射才能形成,其所處的水環境有時必須高度濃縮,甚至完全乾燥。在室內實驗中,薩瑟蘭和其他科學家通過溫和加熱簡單的碳基化學物質,使它們經受紫外線輻射並時不時加以乾燥,製造出了DNA、蛋白質和細胞的其他關鍵成分。化學家還從未在模擬海水的條件下合成如此多樣的生物分子。

新出現的證據使許多研究人員放棄了生命出現於海洋的觀點,轉而關注陸地環境,主要是那些乾濕交替的地方。當然,並不是所有科學家都改變了看法,但是支持陸地起源觀點的科學家表示,該觀點為一個長期以來的悖論——儘管水是生命的必要條件,但它也會破壞生命的核心組成部分——提供了解決方案。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行星科學家大衛·卡特林表示,陸地表面的湖泊和水塘很有可能是生命的誕生地,「在過去的15年裡,已經有大量的工作支持了這個方向」。

原始湯

儘管目前對於生命還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定義,但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生命必須包含幾個組成部分,如攜帶信息的分子——DNA、RNA或其他分子。一定存在某種複製這些分子指令的方法,儘管複製過程不夠完美,會出現錯誤,但這正是演化的基礎。此外,最早的生命必須能夠養活並維持自身存在,也許是利用蛋白質酶。最後,某些物質會將這些不同的部分連接起來,使其獨立於周圍環境。

對生命起源的實驗室研究正式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許多研究人員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海水中存在著一種富含碳基化學物質的混合物,稱為「原始湯」。早在在20世紀20年代,蘇聯生物化學家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奧巴林和英國遺傳學家約翰·伯頓·桑德森·霍爾丹就各自提出了這一概念。他們都將早期地球想像成一個巨大的化工廠,大量的碳基化學物質溶解在早期海水中。奧巴林解釋道,越來越複雜的顆粒不斷形成,最終生成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他稱之為「生命的基礎」。

在20世紀50年代的實驗中,斯坦利·米勒利用簡單的基礎分子生成了胺基酸

195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一位名叫斯坦利·米勒的年輕研究者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實驗。許多人認為,該實驗的結果證實了上述觀點。他用一個盛著水的玻璃瓶來模擬海洋,用另一個裝著甲烷、氨和氫的玻璃瓶來模擬早期地球大氣,兩個瓶子之間用管子相連。米勒用電極模擬閃電,通過幾天的加熱和電擊,瓶子裡的物質和水反應生成了甘氨酸,這是最簡單的胺基酸,也是蛋白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研究者據此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表面附近。

然而,今天的許多科學家指出,這種觀點存在一個根本問題:生命的基礎分子會在水中分解。這是因為,蛋白質和核酸(如DNA和RNA)在連結處十分脆弱。蛋白質是由胺基酸鏈組成的,而核酸由核苷酸鏈組成。如果把這些分子放到水中,連結鏈就會斷裂。已故的生物化學家羅伯特·夏皮羅在他1986年的代表作《起源》中批評了海洋原始湯的假說,他寫道,在碳化學中,「水是一個敵人,必須儘可能地被排除在外」。

這就是水的悖論。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合成生物學家凱特·阿達馬拉表示,今天的生物細胞通過限制水在內部的自由流動來解決這一問題。出於這個原因,常見的細胞質示意圖常常是錯誤的。「我們被教導細胞質就像一個袋子,可以裝下所有東西,而這一切都在遊動,」她補充道,「事實並非如此。一切都是在細胞內搭建起來的,而且是在一團凝膠當中,而不是一個水袋。」

許多研究者認為,如果生命能控制水分,那麼其中的含義顯而易見:生命可能是在陸地上形成的,因為水在陸地上只能間歇性地存在。

源於陸地

支持這種觀點的關鍵證據出現在2009年,當時薩瑟蘭宣布,他的團隊已經成功製造出組成RNA的4種核苷酸中的兩種。他們從磷酸鹽和4種簡單的碳基化學物質開始,包括一種名為「氨基氫」的氰化物鹽。這些化學物質全部溶解在水中,但濃度很高,而且關鍵步驟需要紫外線輻射。薩瑟蘭表示,這樣的反應不能在海水中發生,而只能發生在暴露於陽光下的小水塘或小溪中,那裡可以使化學物質濃度升高。

薩瑟蘭的團隊已經證明,利用同樣的起始物質,即使處理方法稍有不同,也能產生蛋白質和脂質的前體。研究人員認為,如果含有氰化物鹽的水體被太陽曬乾,留下一層與氰化物有關的乾燥化學物質,然後被地熱活動加熱,就可能發生這些反應。在過去的一年裡,他的團隊利用太陽能(000591,股吧)和相同的高濃度化學物質製造出了DNA的構建單元,這在以前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美國NSF-NASA化學演化中心的生物化學家莫蘭·弗倫克爾-品特和同事擴展了這一成果。去年,他們發現,胺基酸在乾燥後,會自發地連接起來,形成類蛋白質鏈。與其他胺基酸相比,組成今天蛋白質的20種胺基酸更可能發生這種反應。這就意味著,間歇性的乾燥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生命在數百種可能的情況下只使用這些胺基酸。「我們看到了對如今胺基酸的選擇,」弗倫克爾-品特說。

乾燥與潮溼

間歇性的乾燥還有助於驅動這些基礎分子組裝成更複雜的、類似生命的結構。

1982年,當時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工作的研究者大衛·迪默和蓋爾·巴切菲爾德發表了一篇論文,介紹了一個類似的經典實驗。他們的目標是研究另一類長鏈分子——脂質——如何自組織形成包圍細胞的膜。他們首先製造了囊泡:一種由兩層脂質包裹的含水囊狀結構。然後,研究人員將囊泡乾燥,脂質就重新組織成多層結構,就像一堆煎餅,而之前漂浮在水中的DNA鏈被困在了脂質層之間。當研究人員重新加入水分時,囊泡發生了改變——裡面有了DNA。這是邁向簡單細胞的重要一步。

「這種乾濕循環隨處可見,」目前在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工作的大衛·迪默說,「就像雨水在溼巖石上蒸發一樣簡單。」他指出,當生物化學物質(如脂質)受到這種乾濕交替的影響時,就會發生不同尋常的情況。

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迪默的團隊將核苷酸和脂質與水混合,然後進行乾濕循環。當脂質形成層狀結構時,核苷酸就會連接起來,形成類似RNA的鏈——如果沒有輔助的話,這種反應在水中是不會發生的。

其他研究指向了另一個因素,這似乎也是生命起源的關鍵所在:光。這是美國波士頓麻省總醫院合成生物學家傑克·索斯塔克的研究小組得出的結論之一。該小組研究的是「原初生命體」,即含有少量化學物質,但能夠生長、競爭和自我複製的簡單細胞。如果原初生命體暴露在類似於陸地的環境中,它們會表現出更像生命的行為。在凱特·阿達馬拉參與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原初生命體可以利用光的能量進行分裂,以一種簡單的形式進行繁殖。類似的,同樣在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的克勞迪婭·邦菲奧等人在2017年發現,紫外線輻射會推動鐵硫簇的合成,而鐵硫簇對許多蛋白質都至關重要,包括組成電子傳遞鏈的蛋白質。電子傳遞鏈又稱呼吸鏈,是氧化磷酸化的一部分,通過驅動能量儲存分子ATP的合成來為所有活細胞提供能量。鐵硫簇在接觸到水時就會分裂,但邦菲奧的團隊發現,當鐵硫簇被3到12個胺基酸長度的簡單多肽包圍時,會變得更加穩定。

水,但不要太多

諸如此類的研究為生命起源於光線充足,且含有少量水的陸地表面的觀點提供了支持。然而,對於有多少水參與其中,以及水在生命起源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仍然存在爭議。

與迪默一樣,弗倫克爾-品特也認為乾濕循環至關重要。她說,乾燥環境為蛋白質和RNA等鏈狀分子的形成提供了機會。

但是,能簡單地製造RNA和其他分子並不等於生命,生命必須形成一個自我維持的動態系統。弗倫克爾-品特認為,水的破壞性可能是這種系統形成的驅動因素之一。就像被捕食的動物會演化出更快的速度,或者能分泌毒素以防禦捕食者一樣,最初的生物分子也可能演變得能夠應對水的化學攻擊——甚至能更好地利用水的反應活性。

今年,在之前表明乾燥會導致胺基酸自髮結合的研究基礎上,弗倫克爾-品特的團隊繼續探索。他們發現,自發形成的原始蛋白質可以與RNA相互作用,導致二者在水中都變得更加穩定。實際上,水充當了某種選擇壓力的角色:只有那些能在水中「存活」的分子組合才能繼續存在,因為其他的組合會被摧毀。

因此,隨著每一次乾濕循環,較弱的分子(或那些無法通過與其他分子結合來保護自己的分子)就會被摧毀。邦菲奧的團隊在今年的一項研究中也證明了這一點。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嘗試將簡單的脂肪酸轉化為更複雜的脂質,類似於如今細胞膜中的脂質。研究人員發現,脂質混合物中較簡單的脂質被水破壞,而較大且更複雜的脂質則不斷積累。「在某個時刻,你會得到足夠的脂質來形成膜,」邦菲奧說道。換言之,水的量可能存在一個恰到好處的值:既不會多到使生物分子太快破壞,也不是少到什麼都改變不了。

溫暖的小水塘

那麼,這一過程可能發生在哪裡?關於這個問題,該領域存在著代溝。許多資深的研究者都致力於這樣或那樣的場景設想,更年輕的研究者則認為,這是一個很開放的問題。

弗倫克爾-品特認為,開闊海洋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化學物質無法濃縮。邦菲奧同意他的觀點,「這確實是個問題」。

有一種關於生命起源的設想認為,生命起源於海底噴湧熱鹼性水的噴口,比如大西洋(600558,股吧)的「失落之城」(Lost City)熱液區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獨立研究者、地質學家麥可·羅素就一直支持另一種海洋起源觀點。他認為,生命起源於海底的熱液口,那裡的溫暖鹼性水從地質構造中滲出,溫暖的海水與巖石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提供化學能量,首先驅動簡單的代謝循環,然後生成並利用RNA等化學物質。

麥可·羅素對薩瑟蘭的方法持批評態度。在他看來,薩瑟蘭「所有這些神奇的化學過程」其實都無關緊要。這是因為,現代生物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化學過程來產生RNA等物質。羅素認為,一定是先出現這些過程,而不是先出現物質本身。「生命會挑選那些非常特殊的分子,但是你不能從替補席上挑選它們。你得從零開始,這才是生命之道,」他說道。

薩瑟蘭反駁道,一旦RNA、蛋白質等分子形成,演化機制就會接管一切,使原初生命體找到製造這些分子的新方法,從而維持自身的生存。

與此同時,許多研究者對麥可·羅素的海底鹼液噴口假說表示懷疑,認為缺乏實驗支持。

在紐西蘭羅託魯阿附近「地獄之門」(Hell’s Gate)溫泉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熱液池的樣品經過了乾燥和再溼潤的循環,這促進了化學反應,產生了類似RNA的分子

相比之下,模擬陸地表麵條件的化學實驗則形成了核酸、蛋白質和脂類的基本成分。大衛·卡特林說:「在深海熱液噴口假說中並沒有這些合成過程。而且沒有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可能是因為根本做不了。」

弗倫克爾-品特也對海底熱液口的觀點持批評態度,因為她研究的分子在這種條件下無法存在很長時間,「這些原始多肽的形成與熱液噴口不太兼容」。

今年5月,德國杜塞道夫大學博士後、地球化學家瑪蒂娜·普賴納和同事提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她認為,在熱液噴口下方的巖石中,熱量和化學反應會使水分子凝結或分解,從而形成乾燥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巖石與水的相互作用會使水流失」。與此同時,海水也會慢慢地流入,這就像是「一種乾濕循環」。普賴納認為,這一過程將使深海巖石更適合關鍵分子的形成。當然,這仍然只是一種假設,「你還需要做相關的實驗來證明它可以發生某些反應」。

目前這方面的證據還不存在。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實驗結果支持生命起源於陸地小型水體的觀點。薩瑟蘭傾向於由隕石撞擊坑形成的水體,在太陽和剩餘衝擊能量的加熱下,多股水流沿斜坡流下,最後在底部匯合成一個水塘。這將是一個複雜的三維環境,礦物表面充當催化劑,碳基化學物質則在水中反覆溶解,並在陽光下乾燥。「在某種程度上,你可以肯定地說,這一切需要在地表完成,而不能在海洋深處或地殼下十公裡處,」薩瑟蘭說,「然後我們需要磷酸鹽和鐵。鐵鎳隕石很容易就能將這些東西帶到地球上。」此外,撞擊坑理論還有一個更大的優勢:隕石在撞擊大氣層時能產生氰化物。

迪默一直支持的是另一種觀點:火山溫泉。在今年的一項研究中,他和同事布魯斯·戴默提出,脂質可能在熱泉中形成了原始細胞,正如他在早先實驗中所揭示的那樣。溫泉邊緣的乾濕循環驅動了RNA等核酸分子的形成和複製。

迪默在現代火山溫泉中進行了若干實驗,以驗證他的觀點。2018年,他的團隊發現囊泡可以在溫泉中形成,甚至可以包裹核酸——但它們無法在海水中形成。去年的一項後續研究發現,當產生的囊泡乾燥後,核苷酸會連接形成類似RNA的鏈。

縮小生命起源地的範圍需要對生命起源前的化學有更廣泛的了解,包括許多反應如何結合在一起,以及反應發生的條件範圍等。化學家Sara Szymku?是創業公司Allchemy的總裁,她所領導的團隊試圖挑戰這一龐大的任務。在9月發表了一項綜合研究中,該團隊利用計算機算法探索了一個龐大的已知前生物反應網絡如何產生如今眾多的生物分子。

這個網絡是高度冗餘的,因此即使多個反應被阻斷,關鍵的生物化合物仍然可以形成。出於這個原因,Szymku?認為目前排除任何生命起源場景都為時過早。我們需要系統地檢驗一系列不同的環境,看看哪些反應會在哪裡發生。

地球之外

如果薩瑟蘭的實驗確實指明了地球生命如何開始,那這些實驗也可以幫助我們探索宇宙中其他生命的可能起源。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毅力號」漫遊車將在火星耶澤羅隕石坑中尋找生命跡象

火星吸引了最多的注意力,因為有明確證據表明其表面曾經存在過液態水。NASA的毅力號漫遊車之所以選擇在耶澤羅撞擊坑著陸,部分原因是那裡似乎曾經是一個湖,而且可能含有薩瑟蘭所研究的化學物質。他幫助撰寫了一份由卡特林主持的報告,並在2018年提交給NASA。報告中總結了生命起源前的化學發現,並就毅力號的著陸地點提出了建議。薩瑟蘭說:「我們展示了這種化學反應,並指出耶澤羅撞擊坑,也就是他們最終選擇的隕石坑,是這種化學反應發生可能性最高的地方。」

毅力號還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才能抵達火星,它所收集的樣品將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通過一項尚未命名的未來任務返回地球。因此,我們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確定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或者是否在數十億年前就有生命存在。但即使沒有發現生命存在的證據,毅力號也可能揭示生命起源前的化學痕跡。

卡特林認為,最好的情況是毅力號在火星沉積層中找到複雜的碳基分子,如脂質或蛋白質,或這些分子降解的殘骸。他還希望找到乾濕循環的證據。這些證據可能以碳酸鹽層的形式出現,因為碳酸鹽層通常是是湖泊乾燥和多次填充後形成的。卡特林還推測「生命在火星上並沒有走得特別遠」,因為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明顯的跡象,比如清晰的化石或富含碳的黑色頁巖。他說:「我們尋找的東西很簡單,甚至可能就是生物起源前的痕跡,而不是真正的細胞本身。」

一種可能的情況是,火星在形成生命的過程中只完成了最初的幾個化學步驟,而不是全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發現火星化石——不是生物化石,而是「前生命」化石。(任天)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應對最大的威脅——水?
    他之所以對這個隕石坑感興趣,是因為它很契合他關於(火星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在生命起源問題上,關於少數分子經歷了哪些化學步驟才轉化為最早的生物細胞,研究者的觀點已經發生了變化。著陸點的選擇正是反映了這種變化。
  • 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應對最大的威脅——水
    ▲生命可能起源於陸地水體中,也許就類似於加拿大的曼尼古根湖,這其實是一個由遠古撞擊形成的隕石坑生命依賴於水,但水也能分解DNA和其他關鍵分子。那麼,最早的細胞如何解決這一悖論?他之所以對這個隕石坑感興趣,是因為它很契合他關於(火星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
  • 地球上最初的液態水是如何出現的?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是由一大團的星際塵埃形成的,那麼地球上最初的水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其他星球上基本都沒有水,唯獨地球上有!如果除去水,地球則就是個豪無規則的形狀。和其他星球相比簡直就是另類!以前科學家認為,水的來源是太空和地球內部。
  • 水是生命之源,但是為什麼水也是地球上第一個生命最大的威脅?
    長期以來,許多科學家一直推測,地球上的第一批細胞出現在海洋中。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生命的關鍵分子及其核心過程只能在相對較淺的水域中形成。因為多項研究表明,生命的基本化學物質需要紫外線才能形成,並且水環境必須高度濃縮,甚至有時會完全變幹。
  • 地球可能不是生命最初的起源地
    從太陽系形成到今天,地球從星辰,變成充滿活力的世界,是非常漫長且令人激動的。而地表所發生過,最令人著迷不已的事情之一, 就是生命的出現。太陽系已經有近50億年的歷史了,它最初是以太陽為中心點圍繞的氣體塵埃,最終慢慢形成一個能夠自己產生能量的恆星。
  • 地球最初並沒有生命,那第一個地球生命是怎麼來的?
    提到《進化論》,許多人會下意識地反對,認為該理論最大的缺陷就是無法解釋地球上第一個生命是怎麼誕生的。直到有一天,有一些RNA恰巧擁有了自我複製能力,它自己就可以利用周圍環境中的有機物來生產後代,這就是最早的生育與遺傳。
  • 假如類似「奧陌陌」的外星天體創造了地球生命,最初原料可能是它
    與此同時,伴隨著另一項科技發現,引出另一個經典話題: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哈佛大學天文系系主任阿維·洛布(Avi Loeb)在本月即將出版的新書《天外來客:地球以外智慧生命的首個跡象》中說,2017年穿過太陽系並掠過地球附近的雪茄狀星際天體「奧陌陌」( 夏威夷語意為「偵察兵」)是來自外星文明的垃圾。
  • 病毒在地球上生活了十幾億年,它才是人類未來要面臨的最大威脅!
    病毒在地球上生活了十幾億年,它才是人類未來要面臨的最大威脅!一位諾貝爾獲得者的科學家曾經說過,人類未來在地球上面臨最大的威脅是病毒。病毒無處不在,它是一種肉眼不可見的寄生微生物,一旦是病毒進入宿主,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或者部分植物,病毒就會接管正常的細胞機制來繁衍,繼續感染,似乎有喧賓奪主的意思。像病毒這樣的微生物,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了十幾億年。從病毒誕生以來,它們就是微觀世界中的主宰,數量甚至超過宇宙中萬億億顆行星的數量。
  • 威脅地球生命的宇宙災難,人類能躲過幾個?
    原本以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但隨著人類天文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到,宇宙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大。面對浩瀚的宇宙,地球只是滄海一粟,更何況我們人類呢!對於自然的力量我們是無法抗拒的,比如說海嘯、地震、颶風。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身處在變幻莫測的茫茫宇宙當中,那它需要面的哪些困難呢?接下來我們來一起盤點一下。
  • 對地球生命極具威脅的小行星帶
    中間也有縫隙,叫做「柯克伍德空隙,叫做「村克伍德空隙」,它把小行星帶從裡到外主要分成了三個區域,也就是三個環,在中間區域大概距離太陽2.7AU的地方,以這個距離為半徑可以劃一條線叫做雪線,在這條線以外的小行星,基本可以形成水冰,不僅僅是替星,我們平時看到的流星,包括掉到地球上的隕石,大部分都是來自這個小行星帶,包括當年恐龍滅絕的原因,也是由於一顆來自小行星帶的小行星的撞擊導致的,這也是目前被廣泛接受的一種觀點
  • 水是如何進入地球的?
    我們的星球表面70%被水覆蓋,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水最初是如何進入地球的呢?我們的星球地球表面70%覆蓋著水,我們位於離太陽最合適的位置,這讓液態水得以存在。任意遠一點水就會結冰,任意近一點溫度就會過高,我們將會面臨失控的溫室效應的危險下,就像灼熱的金星表面上正在發生那樣。我們不太熱,不太冷的位置在所謂的「金髮姑娘地帶」(Goldilocks zone)是件好事,因為當然,水對於生命是必須的。但是水是如何進入這兒的呢?
  • 俄考慮與美聯手建太空防禦系統應對隕石威脅
    俄羅斯官員籲與美國聯手俄羅斯副總理羅戈津16日在個人微博客留言:「人類必須設立一套系統,識別並應對那些對地球構成危險的物體。」 羅戈津說,他打算18日向總理德米特裡·梅德韋傑夫提交一份計劃,涉及如何應對類似隕星墜落事件。
  • 這種效應使地球生命得以存在,但現在它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地球處於一個遠離太陽的完美的「適居帶」(既不太冷也不太熱),這使得生命能夠在地球表面茁壯成長。但是,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溫和的溫度是不可能存在的(點擊閱讀:用物理計算告訴你沒有溫室效應的地球溫度有多低)。溫室效應把太陽能收集在地球表面,使地球保持溫暖。
  • 維持生命活動的關鍵元素,火星上的水是如何消失的?
    金星,地球與火星,都是處於太陽系系內宜居帶的範圍之內,而恰好地球又處於該宜居帶的中心,這個特殊的位置,使幾百億年前的地球產生了大洋,也產生了生命。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地球會剛好處於宜居帶的中心部分,還產生了高等智慧生物?
  • 地球上對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威脅是什麼?
    科學家已經確認了近200萬個個體物種,甚至保守的估計表明,還有900多萬物種尚未發現 地球上驚人的生命多樣性不僅僅是一種學術上的好奇心,人類依賴於它。 例如,農民依靠蠕蟲、細菌和其他生物來分解有機廢物,保持土壤富含氮,這對現代農業至關重要。 製藥公司使用各種各樣的植物和動物來合成藥物,我們只能猜測地球上未被發現的物種中有多少藥用突破。
  • 火星最初9000萬年一直有水,科學家提野性理論:巖石行星或都有水
    眾所周知,生命起源一直是個未解之謎,而人類目前可以追溯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單細胞生物,便已經擁有35億年歷史的樣子,而地球目前的年齡在40到46億年左右。這意味著,其中還有十多億年的時間段,依然是人類探索地球生命的空白期。
  •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一般涉及到「最初的生命」,就需要追尋到地球生命的起源。我們來簡單看下地球生命是如何誕生的。地球早期環境在40多億年前,在太陽位置附近有一個跨度為2光年的分子雲。目前主流學說認為地球水資源是自源說和外源說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水資源朝著地球低洼處匯聚,逐漸形成了海洋。此時地球上還一片寂靜,沒有任何生命誕生,但此時這些環境為生命的誕生提供了可能。
  • 地球深處的水是如何引發地震和海嘯的
    水(H2O)和其他揮發物(如CO2)在地球的演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包括大陸的形成、生命的開始、礦產資源的集中以及火山和地震的分布。俯衝帶構造板塊收斂與一盤子在另一個周期下面的匯是循環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大量的水主要通過火山爆發進出。然而,水是如何(和多少)通過俯衝,以及它對自然災害而自然資源的形成,在歷史上一直是鮮為人知的。
  • NASA長達18頁研究報告研究如何應對小行星碰撞地球
    1908年6月30日,一顆小行星在前蘇聯西伯利亞上空爆炸,這就是著名的「通古斯事件(Tunguska event,)」,是人類記錄史上最大的一次小行星碰撞事件。圖中是藝術家描繪的小行星碰撞地球,目前,美國宇航局已更新了偏移危險近地小行星的計劃,但是這些計劃與災難大片《世界末日》中個人英雄主義的拯救地球計劃並不相同。
  • 彗星威脅性最大:撞擊地球 生命大滅絕
    研究人員們認為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可能就和一次大型彗星撞擊事件有關,而如果再次發生一次類似事件,那麼它將再次在地球上引發一次生命大滅絕。這類被稱作「半人馬群」的彗星體在20多年前被首次發現,它們是一群由水冰和塵埃構成,運行在海王星軌道外側的不穩定軌道上的小型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