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但是為什麼水也是地球上第一個生命最大的威脅?

2020-12-13 寒武紀科學館

長期以來,許多科學家一直推測,地球上的第一批細胞出現在海洋中。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生命的關鍵分子及其核心過程只能在相對較淺的水域中形成。因為多項研究表明,生命的基本化學物質需要紫外線才能形成,並且水環境必須高度濃縮,甚至有時會完全變幹。

在實驗室實驗中,薩瑟蘭和其他科學家通過加熱簡單的碳基化學物質,使其經受紫外線輻射並間歇性乾燥,從而產生DNA、蛋白質和細胞的其他核心成分,但是尚未能夠在模仿海水的條件下合成如此廣泛的生物分子。

不斷湧現的證據使許多研究人員相信,生命出現在乾濕交替的陸地環境,而不是海洋。儘管水對於生命至關重要,但它也破壞了生命的核心組成部分。

原始湯

儘管生命沒有標準的定義,但大多數研究人員都認為生命需要幾個組成部分。其中一種最重要的是攜帶信息的分子——DNA,RNA或其他東西。當然,也必須有一種能複製這些分子的方法,儘管該過程可能不完善,可能出錯;此外,也許第一個生物可能已經能使用一種基於蛋白質的酶來養活和維持自身。最後,某些東西將這些不同的部分結合在一起,使它們與環境分開。

1920年代,許多研究人員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富含碳的化學混合物被稱為原始湯。這個觀點是由蘇聯的生物化學家亞歷山大·奧帕林和英國的遺傳學家霍爾丹提出的。每個人都把年輕的地球想像成一個巨大的化工廠,其中許多碳基化學物質溶解在早期海洋中。歐帕林認為會一些簡單的分子會形成越來越複雜的顆粒,最終形成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

1950年代,科學家開始對生命起源進行實驗室研究。1953年,美國芝加哥大學一位名叫斯坦利·米勒的年輕研究員進行一項著名的實驗,這個實驗證實生命起源於海洋的想法

米勒用一個裝有水的玻璃燒瓶模仿海洋,並用另一個裝有甲烷,氨和氫的燒瓶模擬早期的大氣。試管連接燒瓶,電極模擬雷電。幾天的加熱和電擊足以製造甘氨酸,最簡單的胺基酸和蛋白質的必需成分。

圖註:·米勒用簡單的試驗裝置合成胺基酸。

但是隨著對細胞的深入研究,許多科學家發現這個想法存在一個根本問題:生命的基石分子可以在水中分解,這讓蛋白質和核酸在其關節處易受傷害。蛋白質由胺基酸鏈組成,而核酸是核苷酸鏈。如果將鏈條放在水中,大量的水將攻擊鏈環並最終使其斷裂。

1986年,已故的生物化學家羅伯特·夏皮羅在其著作《起源》中寫道:在碳化學中,水是大分子最大的敵人,因為分子可以被水分解。這就是水的悖論。

如今,合成生物學家凱特·阿達瑪拉認為:細胞通過限制水在細胞內的自由流動來解決分子被水分解。因此,流行的細胞質圖像通常是錯誤的。她補充說:「我們被告知,細胞質只是一個容納所有東西的袋子,所有東西都在遊動。那是不對的,所有東西都難以置信地包裹在細胞中,但是包裹這些物質的是凝膠而不是水袋。」

因此,如果生物必須保持對水的控制,則其含義顯而易見。生命可能是在陸地上形成,只有那裡斷斷續續地存在水。

陸緣說

在2009年,科學家找到生命起源於陸地的關鍵證據。科學家薩瑟蘭宣布他的團隊成功地製造出構成RNA四個核苷酸中的兩個。

薩瑟蘭磷酸鹽和四種簡單的碳化學物溶解在水中,但高度濃縮,關鍵步驟需要紫外線輻射。通過這項實驗,他的團隊利用太陽光和一些高濃度的化學物質,製造出DNA的組成部分,而在此之前被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薩瑟蘭認為這樣的生命反不可能在海洋深處發生,只能在陽光下充足的池塘或溪流中進行,因為只有在那裡,組成生命的簡單物質可以集中。

2019年,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NSF-NASA化學進化中心的生物化學家Moran Frenkel-Pinter及其同事對這種方法進行擴展。他們證明,如果胺基酸變幹,胺基酸會自發連接形成蛋白樣鏈。與其他胺基酸相比,今天的蛋白質中發現的20種胺基酸更有可能發生這類反應。這意味著間歇性乾燥可以幫助解釋為什麼生命在數百種可能性中僅使用那些胺基酸。

乾濕循環

間歇性的乾燥也可以幫助驅動這些分子構件組裝的更複雜。沿著這些思路,1982年,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David Deamer和Gail Barchfeld研究另一類長鏈分子脂質如何自發組織形成包圍細胞的細胞膜。他們首先製造囊泡:球形斑點,其水質核心被兩個脂質層圍繞。然後研究人員將囊泡乾燥,脂質重新組織成多層結構,就像一疊煎餅。先前漂浮在水中的DNA鏈被困在兩層之間。當研究人員再次加水時,囊泡進行重整,DNA進入囊中。2008年,Deamer及其小組將核苷酸和脂質與水混合,然後進行乾濕循環。當脂質形成層時,核苷酸連接成RNA狀鏈。

這些反應在水中不會發生,只有在乾燥條件下進行。

其他研究指出另一個生命起源的關鍵因素:光。

合成生物學家傑克·索斯塔克(Jack Szostak)利用一些簡單細胞——包含少量化學物質,但可以生長,競爭和自我複製,進行一些實驗。如果這些原始細胞暴露在與陸地相似的條件下,它們將表現出更逼真的行為,即原始細胞可以利用光能以簡單的複製形式進行分裂。

同樣,在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的克勞迪婭·邦菲奧(Claudia Bonfio)於2017年證明,紫外線輻射可以推動鐵硫簇的合成,這對許多蛋白質合成至關重要,鐵硫簇的合成可以驅動儲能分子ATP的合成,有助於為活細胞提供動力。但是如果將鐵硫分子簇暴露在水中,它們會破裂。

水要,但不要太多

上述這些研究推動科學家提出,生命始於光線充足,水量有限的陸地表面。但是,關於水的消耗量及其在生命起源中扮演的角色仍存在爭議。

乾燥的環境為蛋白質和RNA等分子的形成提供了機會。但是,簡單地製造RNA和其他分子並不是生命,生命必須形成一個自我維持的動態系統。

弗倫克爾-品特(Frenkel-Pinter)認為,水的破壞可能會助長這一趨勢,就像捕食動物比實操動物進化得更快,第一個生物分子可能已經進化出應對水的化學攻擊,甚至能利用水的破壞性。

在紐西蘭羅託魯瓦附近的地獄之門溫泉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熱液池的樣品經歷了乾燥和再潤溼的循環,從而促進了化學反應,產生類似RNA的分子。

弗倫克爾-品特的團隊研究結果表明:乾燥可以導致胺基酸自發連接。但是,研究小組也發現它們的原蛋白可以與RNA相互作用,兩者在水中都變得更加穩定。實際上,水扮演自然選擇,只有那些可以在水中生存的分子可以存在,其他分子則會被破壞。在每個潤溼周期中,較弱的分子或無法通過與他人結合而自我保護的分子被水破壞。而較大,更複雜的分子則被積累。

所以,她提出環境中的水不應那麼多,以至於生物分子被破壞得太快;但也不至於沒有那麼少,以至於生物分子沒有任何變化。

溫暖的小池塘

那麼,生命起源可能在哪裡發生?

開放的海洋海洋是不可行的,因為沒有辦法使化學物質濃縮。

自1980年代以來,地質學家麥可·羅素(Michael Russell)一直倡導生命始於海床的火山口,那裡溫暖的鹼性水從地殼地質構造中滲出。熱水和巖石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提供化學能,該化學能首先會驅動簡單的代謝循環,製造和使用諸如RNA的化學物質。

羅素對薩瑟蘭的觀點持批評態度。羅素認為薩瑟蘭進行的只是奇妙的化學工作,這並不重要。那是因為現代生物體使用完全不同的化學過程來製造諸如RNA之類的物質。羅素認為首先出現的過程,而不是物質本身。

「生命,它會挑選非常特殊的分子。但是你不能從已知模板中挑選他們。你必須從頭開始製作它們,這就是生命。」 一旦形成RNA,蛋白質等,進化就將接管一切,並使原始生物能夠找到新方法來製造這些分子並維持自身。

同時,許多研究人員對羅素生命始於海底的說法表示反對,認為它缺乏實驗依據。

相比之下,模擬表麵條件的化學實驗已成為核酸,蛋白質和脂質的基礎,這些反應都不基於深海熱液噴口假設中。於是,生命起始於陸地小水域的想法正在增長。

科學家薩瑟蘭生命起源於隕石撞擊坑。隕石坑本來就是一個複雜的環境,表面的礦物可以充當催化劑,碳基化學物質可能會交替溶解在水中並在陽光下乾燥。薩瑟蘭說:「生命起源需要磷酸鹽,需要鐵。鐵鎳隕石很容易傳遞很多這些東西,而且撞擊還有一個優勢:隕石撞擊會衝擊大氣,產生氰化物。」

長期以來,迪姆(Deamer)一直倡導一種不同的建議:火山溫泉。他的早期實驗表明,脂質會在熱水中形成原細胞,池塘邊緣的乾濕循環將推動核酸的形成和複製。迪姆在現代火山溫泉中進行了幾次實驗,證明囊泡可能在溫泉水中形成,甚至包封核酸,但它們不會在海水中形成。同時也發現,當乾燥囊泡時,核苷酸能連接起來形成RNA樣鏈。

總結:生命起源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水和陽光是生命起源的基本要素,而且越來越多的科學實驗證明生命可能於起源陸地潛水環境,而不是原始的海洋!

——全文完——

如果覺得有用,請各位轉發,將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謝謝!

歡迎關注寒武紀科學館,精彩科學趣事,第一時間帶給您!

相關焦點

  •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裡
    地球上的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如果沒有生命,宇宙將會處於一片寂靜荒涼之中。是地球上水的起源一直是一個謎,我們這個石頭球並不是一開始就被豐富的水資源環繞著。那麼這些水到底是從哪裡來呢?地球上的水本身就是一個未解之謎,從古到今有很多科學家都探討這個問題,但是科學家一直沒有確認水的起源。水的來源,一直到現在都是一個謎,但是現在關於水的起源科學家有三個觀點。
  • 水是生命之源——江本勝
    由於水的這種特性,令大海中不斷溶進生命所需的種種元素,從而形成了"生命之源"。現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幾乎全都誕生於大海之中。所以說,水是創造生命之源,沒有水,物質與物質之間便無法相互融合,也無法循環再生。水還創造了空氣,創造了一種令生命延續下去的秩序,創造了這個生機盎然的綠色的地球。人類自古以來便認為水是有生命的。
  • 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應對最大的威脅——水?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新浪科技(任天):國外媒體報導,生命依賴於水,但水也能分解DNA和其他關鍵分子。他之所以對這個隕石坑感興趣,是因為它很契合他關於(火星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在生命起源問題上,關於少數分子經歷了哪些化學步驟才轉化為最早的生物細胞,研究者的觀點已經發生了變化。著陸點的選擇正是反映了這種變化。
  • 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應對最大的威脅——水
    如果一切順利,這臺火星車將著陸在耶澤羅撞擊坑,這是一個靠近火星赤道、寬45公裡的隕石坑,可能曾經是一個液態水湖泊。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約翰·薩瑟蘭特別關注毅力號的進展。他是該校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也是遊說NASA探訪耶澤羅撞擊坑的科學家之一。他之所以對這個隕石坑感興趣,是因為它很契合他關於(火星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
  • 我們的生命之源也是它產生,水的源頭!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物存活的必要條件,沒有了水,人類無法誕生,水就是生命之源。那麼地球上的水可不是從地球出現就有的。他是怎麼出現的呢?當我們看向海洋時,很難想像這麼汪洋一片的水是以其他方式存在的。
  • 海裡的水又不能飲用,為什麼卻說海洋是地球生命的「保護者」?
    水是萬物之源,相信各位小夥伴在小學課本上都能見到這句話,從這句口耳相傳的話語中我們自然能明白水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其它的先不說,單說我們人類,一個正常人不吃飯可以堅持20天,如果不喝水甚至連7天都難以堅持下去。水除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還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佔了人體質量的60%以上。
  • 火星上存在生命之源「水」!火星上存在生命跡象?
    人們對於宇宙的探索從未停止,我們對於地球以外的行星探索也是如此,我們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在探索著未知的星球。在探索未知事物的同時我們也在尋找著一個能夠向地球一樣的星球,成為我們的第二星球。就猶如電影《流浪地球》,《星際迷航》一樣,經過科學家的預測多年後地球將會毀滅,尋找另一個能夠滿足人類生存的星球是十分必要的事情。而根據目前科學的研究來看,有可能能夠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除地球外還有一個神秘的星球。
  • 生命之源「水」的密碼,水能源
    大家好,這裡是【把話說】,今天我們來說:水!水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東西,但是我們對「水」又有多少了解呢?有很多現象到現在都無法解釋。比如說水到了零下後就會結冰,這其中有一個非常罕見的現象,可能大家都沒注意過,就是「冰的體積要比水大」。通常氣體變成液體,液體變成固體,這個密度會不斷的增大。
  • 地球最初的生命如何應對它最大的威脅——水?
    如果一切順利,這臺火星車將著陸在耶澤羅撞擊坑,這是一個靠近火星赤道、寬45公裡的隕石坑,可能曾經是一個液態水湖泊。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約翰·薩瑟蘭特別關注毅力號的進展。他是該校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生物化學家,也是遊說NASA探訪耶澤羅撞擊坑的科學家之一。他之所以對這個隕石坑感興趣,是因為它很契合他關於(火星和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觀點。
  • 水是地球生命之源, 但地球上的水如何產生的? 究竟來自何處?
    但是地表這麼多水來自何方?一種假說認為來自於火山爆發,這些早期地球上所存在的大量火山向大氣中噴發了大量水蒸氣,在地球降溫的過程中結成雨水,於是向地面注入了大量的水。但是,火山的水源來自何方?火山運動循環著許多物質,地表的任何覆蓋物,包括水。當然和不是憑空創造的水,來自於早期海洋已經循環了許多次了!NASA科學家Michael Mumma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太空。一些由冰組成的彗星給地球帶來了一場淋浴,在地球形成之初就不斷地發生著。這些小冰體提供的水量取決於他們的大小,較小的個體在大氣層外部就蒸發了,其他的才能把他們的物質留在地表,他們自身蒸發後,成為了地球上的水。
  • 「水是生命之源」的說法不是百分百準確的
    我們目前還沒有在除地球之外的任何星球發現過生命,但是通過思考地球之外的生命是否會遵循與地球相同的演化路徑,是否會採取與地球生命不一樣的結構和形態,天體生物學研究也為思考地球生命背後的普遍原理提供了啟迪。
  • 都說水是生命之源,可是你真正了解水嗎?
    水,是生命之源!成年人的60%-70%由水組成,它參與了人體中許多重要的身體功能活動,不僅是營養物質的載體,更是人體代謝廢物和毒素必不可少的物質。多睡覺、勤喝水、多隔離,是遠離「新冠肺炎」的三大法寶。而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裡,勤喝水——喝安全衛生的天然山泉水顯得尤為必要,因為,水對人的生命和健康至關重要。世界衛生組織調查指出,人類80%的疾病與水有關,其中長期飲用不清潔的水,對兒童健康成長最為不利,直接影響人口質量!水,是最好的藥!為什麼這麼說?
  • 生命之源—水你喝對了嗎?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人體有65-70%是由水組成的,也就是說不只是女人是水做的,男人也同樣是水做的!人可以三天不吃飯,但是離了水三天,人是會渴死的。因為在運動過程中隨著汗液代謝出體外的還有一定的鹽分和能量,所以只是單純的補充水是不夠的,而是需要適量補充淡鹽糖水,將流失的鹽分和糖分補回來。單單是流汗喝水就這麼有講究了,那你平時喝的水又喝對了沒有呢?平時朋友們的飲用水大多數都是桶裝水或者是純淨水,純淨水已經被很多人詬病,那就是礦物質不足,純淨水喝了沒有什麼危害,但是對身體也沒有任何的好處。
  • 液態水——生命之源,沒了後地球會怎樣?
    早期的地球頻繁被撞,地表的溫度難免會高了些,這些被攜帶過來的水就藏在了地底,有不少則成為水汽混在大氣中。後來,地球軌道上的小行星被清理的差不多了,外面的火星有幫地球擋住了多數的小行星,地球的空間環境穩定了下來,地表的溫度也降了下來,水汽遇冷成雨落在地表,江河湖泊漸漸也就形成了,加上地球自己是不是火山爆發,地底的水也就被帶上了地表,越來越多的水,海洋也就形成了。
  • 羊水是胎兒生命之水,為什麼叫羊水呢?
    原標題:羊水是胎兒生命之水,為什麼叫羊水呢? 好奇問 「一直不明白這個名詞,為什麼包裹胎兒的水叫「羊水」不叫「牛水」或者「胎水」「母水」呢?也代表人類生命之始,離不開羊、陽、洋,故稱人類生命起始之源為「羊水」。」 羊膜是人和某些脊椎動物、爬蟲類、鳥類胞衣最內層的薄膜,這種膜在羊胎中特別顯著而得名,故以羊膜泛稱包被胎兒的外膜,子宮腔內羊膜囊中的液體,保護胎兒不受外界震蕩,也以羊水泛稱之。
  • 人類對水的使用量不斷增加,地球上的水為什麼沒有減少?
    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家園,也是一顆水資源非常豐富的星球,在外太空觀看地球就是一個藍色的水球,水是生命之源,由於我們的地球存在著大量的水,40億年前才能夠孕育出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化誕生了高等智慧的生命一一人類。
  • 探秘形態萬千的水,小小的水滴中蘊涵著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奧秘
    大家好,我是本文的作者,歡迎閱讀我的文章,先送你一個麼麼噠~能關注我就送你兩個麼麼噠~科學家說水是生命的汁液,是神奇的瓊漿,是讓生命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這並非無稽之談。從數十億年前開始直到現在地球上的生命就始終與水有密不可分的關聯,相互交織在一起。
  • 生命之源——水,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
    眾所周知:「魚兒離不開水」!那麼,我們人類離得開水嗎?反觀我們的生活,吃的、喝的、用的……沒有哪一樣離得開水。水是一切生命所需的基本物質,也是必要的物質。人對於水的需要僅次於氧氣。水是最基本的食品,也是最實惠的保健品。喝水是最廉價的投資。俗話說:「女人是水做的。」難道男人就不是水做的嗎?實際上,男性的含水量還要比女性的含水量高。成年人的含水量大約佔人體體重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而兒童含水量所佔的比例更高。人體各個器官及組織充滿了水,同時也需要及時補水。
  • 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起源於海底煙囪?
    ,可以說是目前人類的一個未解之謎;包括達爾文進化論,他的《物種起源》、《人類的起源與性的選擇》;F.恩格斯提出來的「勞動創造人類」等,好像都沒有說服力;還有許多神話論及人類起源,盤古開天、女媧補天,聖經裡的上帝創造人類等等。
  •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水有多少?水又是哪裡來的呢?
    站在太空看地球,它就像一個蔚藍色的星球,這就是海水,太陽系裡只有地球存在液態水,人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問到這些水是來自哪裡,地球之名並不確切,它約有5.11平方千米表面積,而陸地面積只佔表面積的29.2%,而剩餘的70.8%的面積都是海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