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藍耳病,即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PRRS),是由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具有傳播速度快、發病面廣等特點,已給世界養豬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該病於 1996年在北京及周邊地區首先發生,隨後蔓延到全國各地。 2006~2007年我國部分省區發生此病,此病多發於散養戶,發病率可達80%。
1.臨床症狀
1.1什麼是藍耳病?什麼是高致病性豬藍耳病?
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又稱藍耳病)(PRRS)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病毒(PRRSV)引起的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不同年齡、品種和性別的豬均能感染,但以妊娠母豬和1月齡以內的仔豬最易感;該病以母豬流產、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豬呼吸困難、敗血症、高死亡率等為主要特徵。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是由豬繁殖與呼吸症候群病毒變異株引起的一種急性高致死性傳染病。仔豬發病率可達100%、死亡率可達50%以上,母豬流產率可達30%以上,育肥豬也可發病死亡是其特徵。
1.2藍耳病主要表現為母豬繁殖障礙、斷奶仔豬高死亡率、育成豬高呼吸道疾病
經產和初產母豬多表現為高熱(40℃ ~41℃)、精神沉鬱、厭食、呼吸困難,少數母豬(1% ~5%)耳朵、乳頭、腹部、尾部發紺,以耳尖最為常見。出現這些症狀後,大量懷孕母豬流產或早產,產下木乃伊胎、死胎和病弱仔豬,死產率可達80%一100%。早產母豬分娩不順,少奶或無奶。
仔豬特別是吃奶豬,死亡率很高,可達80%以上。臨床症狀與日齡有關,早產的仔豬出生時或數天內死亡。大多數新生仔豬出現呼吸困難(腹式呼吸)、肌肉震顫、後軀麻痺、共濟失調、打噴嚏、嗜睡、精神沉鬱、食欲不振等症狀。斷奶仔豬感染後大多數出現呼吸困難、咳嗽、肺炎症狀,有些病豬出現下痢、關節炎、皮膚有斑點等症狀。
育肥豬體溫可升高至41℃左右,食慾明顯減少或廢絕,多數全身發紅,呼吸加快,咳嗽加劇,個別病豬流少量黏鼻液。無繼發感染的病豬死亡率較低。
種公豬發病時症狀輕微,持續時間短,但精液品質下降,死精多,是母豬受胎率下降、返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2 流行病學
2.1藍耳病病毒為什麼容易發生變異
豬藍耳病病毒為單股正鏈RNA病毒,在第10次國際病毒大會上將該病毒歸屬於新設立的動脈炎病毒科、動脈炎病毒屬。PRRSV為一種有囊膜的病毒,呈球形或卵圓形,直徑約為45~65nm,呈20面體對稱,囊膜表面有較小的纖突,表面相對平滑,核衣殼為立方形,核心直徑25~35nm。
作為RNA病毒,PRRSV的基因在合成時容易出現內在性錯誤,可出現點突變、刪除、添加和毒株間基因重組,因此PRRSV的基因容易發生變異,不同分離株之間基因組存在廣泛變異。依據血清學及基因序列分析將PRRSV分為兩種基本基因型,以LV型為代表的歐洲型和以VR2332為代表的北美洲型,兩種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約為60%。通過序列分析顯示,美洲型毒株間的變異明顯大於歐洲型毒株間的變異。PRRSV在豬體內持續感染過程中,會出現病毒亞種或亞群。
國外的研究表明,同一基因型的PRRSV分離毒株之間存在明顯的序列差異,特別是在基因組ORF1a的nsp1b和nsp2,ORF3和ORF5的變異性很大。我國已發現nsp2的變異主要表現在胺基酸的缺失,此次發現的高致病性藍耳病就是由nsp2缺失30個胺基酸的變異株引起的。
本病的傳染源是病豬、康復豬及健康帶毒豬。病毒在康復豬體內至少可存留6個月(可不斷地向體外排毒)。病毒可從鼻分泌物、糞尿等途徑排出體外,經空氣、接觸、胎盤和交配等多種途徑傳播,氣候惡劣、高溫、衛生條件不良、飼養密度過高時,都會增加本病發生率。近年來,本病流行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5個特點:一是臨床表現趨於複雜,發病程度日漸加重:二是仔豬死亡率呈上升趨勢;三是亞臨床感染日趨普遍,豬群的持續性感染、隱性感染十分常見,,豬群的帶毒時間很長;四是免疫抑制,常繼發其它疾病(如附紅細胞體病、鏈球菌病、沙門氏菌病等),也會影響其它疫苗 (如豬疫苗)的接種免疫效果;五是混合感染呈上升趨勢。
3.防治措施
3.1豬藍耳病病毒的抵抗力
通常情況下PRRSV對環境因素的抵抗力較弱,但在特定的溫度、溼度和pH值條件下,病毒可長期保持感染性。
PRRSV在-20℃時長期穩定;20℃室溫條件下感染性可持續1~6天;4℃一周內病毒感染性喪失90%,但是在一個月內仍可檢測到低滴度的感染性病毒;病毒在溫度較高時很快失活:37℃3~24小時、56℃6~20分鐘。
PRRSV在乾燥的環境中容易失活。
PRRSV在pH6.5~7.5環境中穩定,但是在pH低於6和高於7.5時,其感染性很快喪失。
PRRSV用脂溶劑(氯仿和乙醚)、去汙劑處理後,病毒囊膜被破壞,失去感染性。
3.2 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建立穩定的種豬群,不輕易引種。
首先要搞清所引豬場的疫情,此外,還應進行血清學檢測,陰性豬方可引入,堅絕禁止引入陽性帶毒豬。引入後必須建立適當的隔離區,做好監測工作,一般需隔離檢疫4~ 5周,健康豬方可混群飼養。規模化豬場要徹底實現全進全出,至少要做到產房和保育兩階段的全進全出。加強環境消毒,實行帶體消毒,保持飼養用具的清潔減少飼養密度,通風、降溫,改進豬舍環境。調整日糧,對病豬飼餵高能量飼料、青綠飼料,提高維生素含量5% ~10%,礦物質5%~ 10%(F。、Ca、 、Se、Mn),注意胺基酸平衡。
3.3 防止豬群流動。
發病期間停止豬只出售,停止從外地購豬,隔離治療病豬,場內健康豬群應努力做到停止或少移運,減少疫病傳播機會。
3.4 開展緊急免疫工作。
藍耳病疫情常同時伴有豬瘟發生,有藍耳疫存在的地方豬瘟免疫抗體合格率明顯下降。因此,要加強豬瘟的免疫工作,規模飼養場戶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時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時要保證質量,可適當增加劑量,注意接種消毒,防止免疫失敗或人為傳播疫源。另外,根據各場實際,積極做好口蹄疫、豬氣喘病、豬偽狂犬病等的免疫工作。規模飼養場推廣使用豬藍耳病疫苗對全部母豬和公豬進行免疫,基礎免疫進行2次免疫,問隔3周,以後每隔5個月免疫1次。
3.5無害化處理病死豬屍體。
根據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的規定,養豬場(戶)要及時採取深埋、焚燒等無害化方法處理死胎、死豬,嚴格控制病豬的流動,嚴防疫情擴散蔓延。
因此,針對病毒的以上特性,應保持環境的清潔、乾燥,及時清洗圈舍和用具,可用除汙劑、酸性或鹼性溶液處理病毒汙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