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不死生物 竟可以不斷循環生長

2021-01-21 南半球之聲


人類總想著永生不死,但沒有人成功過,可不代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死生物。在自然界有一些生物可以達到上萬年的壽命,甚至不斷的重複循環達到了真正的不死。下面為大家來介紹一下世界十大不死生物吧!


世界十大不死生物


弓頭鯨   龍蝦   蛭形輪蟲

小頭睡鯊   蛤蜊   三長渦蟲

海龜   節肢動物

六放海綿綱   燈塔水母


弓頭鯨



因為巨大又獨特的弓狀頭顱而得名,是地球上壽命最長的海洋哺乳動物。長度可達21米,壽命在211年左右,2007年捕殺到的一頭弓頭鯨,腿部竟然插著一隻超過了130年的魚叉。



龍蝦



龍蝦會越長越狀壯,它的頭胸部比較大,但是體積大小並沒有極限,可以活100年以上,可以達到20kg重。因為味道鮮美,極具營養價值,所以很受人們的喜歡。會因為外骨脫落出現問題而最終死亡



蛭形輪蟲



這是一個可以無性繁殖的淡水無脊椎生物,它們體內有10%的DNA是從其它生物那裡盜取而來的。在它們生命的任何一個階段,都可以在無水的環境中生活九年,再次放入水中的時候,會立刻復甦起來。並且它還抗輻射



小頭睡鯊



擁有著超過200年的壽命,是能在極寒溫度下生存整年的唯一鯊類,它們的肉有毒,誤食不僅會造成麻醉現象,而且可能導致死亡


最大可達 7米,體長可以跟大白鯊媲美。以其緩慢動作著稱,居住地比任何鯊魚位於更北之地。它們是太平洋睡鯊的近親。



蛤蜊



蛤蜊,軟體動物,殼卵圓形,淡褐色,邊緣紫色,生活在淺海底,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諸多品種。


到2006年,世界上最老的生物個體是一隻507歲的蛤蜊,科學家在研究的時候將它殺死,細胞的緩慢更新迭代意味著一旦性成熟,它們就能維持穩定狀態長達150年



三長渦蟲



這種蟲類會通過再生一種在DNA修復時期會腐壞的酶而繞開老化過程,可以讓頭重新生長出來。



海龜



活上幾個世紀——曾有一隻海龜被達爾文帶到了澳大利亞一直生存到了2006年,幾乎不像其它所有的動物,它們的器官不會隨時間退化


頭頂有一對前額鱗。四肢如槳,前肢長於後肢,內側各有一爪。頭、頸和四肢不能縮入甲內。主要以海藻為食。



節肢動物



這種不會滅絕的生物在遇到的危險的時候能夠停止新陳代謝,甚至完全變幹,而安全以後恢復正常,能在沸水固體冰塊放射線以及真空環境中生存。



六放海綿綱



六放海綿類非常有名,它們能存活15000年之久,人們通過檢測海綿狀的身體裡存放的水來研究。主要是在海洋中營固著生活的一類單體或群體動物,是最原始的一類後生動物,具有重要分類地位。



燈塔水母



身體呈鍾型,直徑約4-5毫米,身體透明,能夠看見紅色的消化系統,狀如燈塔,因而得名。以長生水木著稱,這種微小的生物能夠逆生長回到它發育的最早時期,它能不斷循環重生



相關文章


文中提供的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性,請理性閱讀!涉及的所有觀點不代表南半球傳媒立場。部分圖片及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妥歡迎原作者聯絡署名或刪除。




相關焦點

  • 盤點世界十大「不死」生物,竟有物種能活15000年,甚至無限重生!
    在自然界有一些生物可以達到上萬年的壽命,甚至不斷的重複循環達到了真正的不死。下面為大家來介紹一下世界十大不死生物吧!世界十大不死生物弓頭鯨   龍蝦   蛭形輪蟲小頭睡鯊   到2006年,世界上最老的生物個體是一隻507歲的蛤蜊,科學家在研究的時候將它殺死,細胞的緩慢更新迭代意味著一旦性成熟,它們就能維持穩定狀態長達150年。
  • 世界上唯一能長生不老的生物,它能實現「逆生長」
    引言:通常我們看到一個人的面貌看起來比她的年齡還要年輕,都會用「逆生長」這個詞去形容,但是我們知道真正的逆生長是無法在人類身上實現的。那麼在其他生物上是否存在這種現象呢?還真的有,它就是多赫尼水母。雖然我們都知道死亡是每個生命最終的結局,但是大多數人並不能正確地看待這種現象,因為除了死亡前會經歷的肉體痛苦之外,更多是精神上的痛苦,死去之後就永遠和這個世界告別了,因此畏懼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歷史上或者我們周圍也有不畏懼死亡的人,但這些人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真正的看淡了生死,另一類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相比之下大多數人對生活還是充滿了期待,這也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其中一個原因。
  • 世界上3種逆生長的生物,尤其最後一個,可以實現永久循環!
    世界上3種逆生長的生物,尤其最後一個,可以實現永久循環!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高智慧生物,它擁有極為高級的思維能力,可以通過雙手創造,還可以思考和探索各種各樣的問題,迄今為止人類都想知道自己從何而來。目前能夠解釋的也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了,進化論的思想很明確,意味著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進化而來,並經過簡單到複雜的順序,在這期間需要不斷進化,才逐漸有了優勝劣汰的法則。截至今日,地球上的生物都在不停地進化中,從外貌特徵到體型,所有的生物面貌都在發生極大的改變,目前的人類已經成為現代人,褪去了原有的毛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貌特徵,逐漸成為地球的主人。
  • 如何模擬循環條件下的鋰枝晶生長
    鋰離子電池的壽命和性能與充放電循環相關。循環造成的容量衰減直接與電池固液界面的枝晶生長有關。理解循環是如何影響枝晶的生長速率和形態時,需要進行固液界面的化學-物理過程的分辨。在本工作中,對多次充放電循環的固液界面的枝晶生長進行了數學建模。模擬了界面的枝晶生長過程,並闡明了循環對枝晶生長速率和形貌的影響。模擬能定性預測枝晶的形貌,並討論了快充對枝晶生長速率和形貌的影響。
  • 看黏菌如何在聖誕老人的鬍子上不斷生長
    它們是單細胞生物、生長在野外黑暗的地方,但在實驗室則用於癌症研究。黏菌愛好者Ian Hands-Portman日前分享了一段黏菌在聖誕老人鬍子上生長的過程視頻。幸運的是,這個實驗用的是假聖誕老人而不是人類。視頻顯示,黃色黏液黴菌在聖誕老人的臉上不斷蔓延開來。據悉,聖誕老人鬍子上的塊狀物質則是黏菌的食物:燕麥。
  • 藏汙納垢還不斷生長的身體部位,卻保護著人類走過了演化之路
    ,他的指甲達到了驚人的9米,換算一下也就是每年生長13釐米,這位印度人的指甲生長速度確實異於常人。正常情況下,人類指甲月平均生長3.5毫米,也就是年平均生長4.2釐米,而且指甲的生長伴隨人一生,從我們還是個胎兒時就開始了。胎兒長到5個月左右,當手腳發育完成後,手腳的指尖就會長出堅硬的保護殼,到他們出生,小小的保護層基本上已經長成了完整的指甲。如果把時間線從一個人擴展到到整個人類演化上,那指甲的出現大約可以追溯到5800萬年到5500萬年前。
  • 漫談碳在生物圈內的循環
    漫談碳在生物圈內的循環          陳祖驥    所有生物以及它生存的環境,構成一個生物圈,碳元素在這個生物圈內不斷循環。碳在循環過程中總是以單質、有機物和其他化合物的形式不斷生成和轉換。
  • 世界上第一朵花,距今1.3億年,竟不是生長在陸地上
    在此之前,地球上大部分都是厭氧的生物,正是由於這些菌類生物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地球的生態發展,此後更多的喜氧生物不斷的湧現出來 世界上的第一朵鮮花 竟然長在這裡 隨著喜氧植物的不斷增加,地球上的一些綠植也不斷的湧現出來,大約在3億年前,地球上就已經被綠植所覆蓋了。 那麼鮮花又是在什麼時間出現的呢?
  • 世界上最長壽的生物,最後一種可以永生不死,看完開眼界了
    自古以來,人們從未停止過追求長壽的方法,我們不說古代的秦始皇,就說現代社會,人們研究各種各樣的養生方法,還有不斷改進的醫療機械,都在表明人們想要長壽;但即使人們想盡了辦法要活的更久一點,也只不過是百年多,這就讓人不得不羨慕一些很長壽的動物了;有很多動物天生異稟,生下來就非常的長壽,甚至還有長生不死的生物,今天就讓我們大開眼界一下吧
  • 循環資源的時代,就是大同世界
    原始社會因生產水平極低,可以算是低級的資源循環狀態。農業社會走上了資源消耗之路,但是進程較慢。進入工業社會後,資源消耗加速,不過二百多年,人類已經危機四伏。過往人類更注重資本的循環,現在開始關注資源的循環,循環經濟呼之欲出,連垃圾都需要重新定義了。新的說法是「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實現循環經濟運轉的關鍵是能源,只有實現能源循環,才能實現資源循環及經濟循環。
  • 知美術館以生物藝術展「生長」探討生命形態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圖片由知美術館提供2019年9月27日下午,知美術館2019國際生物藝術大展「生長」展示來自五個國家共八位藝術家/藝術家組合的作品,在技術幻想的濾鏡下進一步剖析生命與生長之怪誕且躁動的界域以及活體與潛意識之間的邊界,預示了一個既令人著迷又使人不安的未來。
  • 循環的力量
    內燃機與柴油發動機的發明,改變了世界。正是循環的力量,讓機器能夠做功,帶動龐大的機械運作,支撐著我們的現代社會運作。微觀上看,我們的身體內能量的代謝過程也處於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1937年漢斯·克雷布斯(Hans Krebs)發現了人類身體內的極其微小精密的循環機器:克雷布斯循環。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是需氧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代謝途徑,分布在線粒體。
  • Cell:讓細菌變成自養生物!靠消耗二氧化碳生長
    自養生物控制著地球上的生物量,供應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養生長的原理和促進自養生長的方法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至關重要。合成生物學的一個巨大挑戰是使異養模式生物變為合成自養。儘管人們對可再生能源存儲和更可持續的食品生產具有廣泛興趣,但是過去設計工業相關異養模式生物將二氧化碳作為唯一碳源的努力一直失敗,先前在異養模式生物中建立自催化二氧化碳固定循環的嘗試總是要求添加多碳有機化合物才能實現穩定的生長。
  • 有報導燈塔水母可以違背自然規律逆生長獲得永生,是真的嗎?
    先給為此激動的朋友澆點冷水:沒有確切證據表明燈塔水母可以永生。迄今為止,也沒有發現燈塔水母有違背自然規律的現象。只不過在生物界,燈塔水母具有與其他更高級生物不同的生長過程而已,而且這種生長過程並非燈塔水母所專屬。
  • teamLab | 生命循環之美麗世界
    生命循環之美麗世界Continuous Life in a Beautiful,魚等生物,結合浮遊生物等微生物世界的描寫,把紅樹林富饒而又美麗的生態環境,循環不息的生物世界展現在眼前。本次的亮點是紅樹林世界的一切生物
  • 芬林芬寶紙漿生產流程先行於「生物循環經濟」 理念
    生產中的循環可以視為對生產生態系統中更先進的過程和資源效率的追求,它是一個不斷進行的進程,其目標是實現一個可完全回收、可重複利用的資源循環。從本質上講,芬林芬寶的業務以循環為基礎。產品的製造和使用都是為了儘量避免浪費、達到最佳的循環性能,同時保持價值。芬林芬寶生產原生纖維木漿,有廣泛的終端應用。
  • 深海熱液生物挑戰「萬物生長靠太陽」鐵律
    新華網江蘇頻道南京11月25日電(記者 劉巍巍)隨著近30年來人類對深海熱液生物群科研的不斷深入,千百年來不容置疑的「萬物生長靠太陽」定律正在逐漸被顛覆。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學系教授汪品先近日表示,深海熱液生物群的發現為人類揭示生命起源奧秘開拓了新思路。  人類對深海生物的認識主要在最近30年中形成。
  • 光線也可以循環?利用循環的X射線,實現產生高質量的雷射脈衝
    自1960年西奧多·邁曼創造出世界上第一臺紅外雷射器以來,物理學家們一直夢想產生能夠探測超短和超快尺度微小原子和分子的X射線雷射脈衝。這一夢想終於在2009年實現,當時世界上第一臺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XFEL),在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產生了第一束這樣的光,LCLS和其他XFEL在其正常工作模式下的一個限制。
  • 宇宙可能就是一個很大的生態系統,所有的物質不斷循環
    ,比如在某一個地域,海水蒸發後到空中遇到冷空氣就會下降成為雨水,這些雨水流過山川滋養了那裡的植物,那麼動物就有食物,動植物死後化成塵土,又提供給那裡的植物,植物儲存著一部分的水分,然後形成河水,又流入大海,海水又蒸發,形成一個很大的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在這個系統裡面不斷的更替循環利用,發展和演化,我們人類就是地球這個偉大的生態系統的作品,但還在不斷的循環發展著。
  • 生物可降解塑料,與循環經濟真的不兼容嗎?
    原創 擺擺 擺脫塑縛近年來,在塑料領域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呼聲不斷,備受關注與爭議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有望融入未來的循環經濟嗎?發展方向又是什麼?為此,生物可降解塑料在其中可以發揮什麼作用?」要嘗試作出回答,需先理解「循環經濟」這一概念。循環經濟:資源可持續利用通常認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是循環經濟區別於傳統線性經濟(「資源—產品—廢物」)的首要特徵。